第15课《诫子书》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志”,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如果不立志,在学 校就会不用心学习,成绩落后,不能考上大学;进入社会后,浑浑噩噩,终将一事无成。
关于“学”,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 的价值。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们 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现自己什么贡献都没有。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 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 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 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 2.课外搜集诸葛亮生平经历和经典的故事,网上查找, 也可以读《隆中对》和《出师表》,了解诸葛亮有哪些 事迹,具有哪些精神。
诸 葛 亮
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
的?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
道理? 6.从全文来看,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如何来“诫子”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合作探究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 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 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
助读资料
在成都武侯祠殿壁嵌有清代安岳令洪成鼎题《乾隆壬辰秋月过绵竹吊诸葛都尉父 子双忠祠》诗碑:“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 忠武侯。”
绵竹双忠祠的前人题咏诗碑也很多,这此题咏,都将诸葛子孙联系在一起,歌颂 他们的“三世忠贞”。四川绵竹是诸葛瞻父子斩使拒降,为国捐躯的地方,故绵竹享 有“忠臣孝子纲常地”的美称。
合作探究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 别有怎样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 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 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诸 葛 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叁
聆教诲,读理蕴
聆教诲,读理蕴
小组探讨,完成以下任务
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
说。 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
合作探究
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 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 是成才的关键。
肆
明事理,读情韵
课堂小结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勤学励志
子
修身养性
书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反)
珍惜年华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结束语
诸葛亮是儒家文化的践行者,《诫子书》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 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他劝勉儿子,要“淡泊”自 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 养上下功夫,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伤悲。字字句句都是真心话,不仅劝诫他的子孙,今人读来也大 有可学习之处。真正的智慧,穿越历史云烟而历久弥香,愿这些 经典的语句伴随大家行走一生。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爱,带着 这种感动,一起背诵《诫子书》。
直抒胸臆
关于“静”,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我们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 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屏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示
关于“俭”,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 穿的鞋子是不是明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 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后悔就来不 及了。
合作探究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如何来“诫子”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首先提出核心思想:修身养德。开篇以“君子”起,便以一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 其子,求其为君子之道。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 “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 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 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合作探究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 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 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 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 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读出情韵
我们如何读出文中这位慈父拳拳爱子之心呢?
这封书信虽历经千年,闪耀 着不仅是一位智者的谆谆告 诫,也是一位慈父殷殷叮嘱 与期望。所以这不仅是一封 告诫书,也是一封爱的遗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父亲是充满智 慧、立意深远、用心良苦的, 应该读得字字铿锵,读出慈 爱柔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伍
知家训,抒胸臆
读出情韵
除了本文,还有哪些家训的力量鼓励着你呢?
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家训资料。 2.以书面的形式推荐你们小组喜欢的名家家训,谈谈你的理 解并阐述推荐的理由。 3.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的认识和收获。
古人家训
博士买驴,书券三纸,尚未见一驴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朱子家训》。 今诲汝等,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贾昌朝家训》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我性不喜华靡。——司马光《训俭示康》 勿以恶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
其次君子要志向远大,志当存高远。孔子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立志是成学的先决条件。
再次要勤学成才。“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将立志、学习与成才结合在一起,阐明了学习的动机、目的和心智条件。而且不能好高 骛远。
最后要珍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关于“学”,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 的价值。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们 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现自己什么贡献都没有。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 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 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 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 2.课外搜集诸葛亮生平经历和经典的故事,网上查找, 也可以读《隆中对》和《出师表》,了解诸葛亮有哪些 事迹,具有哪些精神。
诸 葛 亮
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
的?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
道理? 6.从全文来看,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如何来“诫子”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合作探究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 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 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
助读资料
在成都武侯祠殿壁嵌有清代安岳令洪成鼎题《乾隆壬辰秋月过绵竹吊诸葛都尉父 子双忠祠》诗碑:“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 忠武侯。”
绵竹双忠祠的前人题咏诗碑也很多,这此题咏,都将诸葛子孙联系在一起,歌颂 他们的“三世忠贞”。四川绵竹是诸葛瞻父子斩使拒降,为国捐躯的地方,故绵竹享 有“忠臣孝子纲常地”的美称。
合作探究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 别有怎样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 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 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诸 葛 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叁
聆教诲,读理蕴
聆教诲,读理蕴
小组探讨,完成以下任务
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
说。 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
合作探究
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 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 是成才的关键。
肆
明事理,读情韵
课堂小结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勤学励志
子
修身养性
书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反)
珍惜年华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结束语
诸葛亮是儒家文化的践行者,《诫子书》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 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他劝勉儿子,要“淡泊”自 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 养上下功夫,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伤悲。字字句句都是真心话,不仅劝诫他的子孙,今人读来也大 有可学习之处。真正的智慧,穿越历史云烟而历久弥香,愿这些 经典的语句伴随大家行走一生。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爱,带着 这种感动,一起背诵《诫子书》。
直抒胸臆
关于“静”,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我们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 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屏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示
关于“俭”,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 穿的鞋子是不是明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 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后悔就来不 及了。
合作探究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如何来“诫子”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首先提出核心思想:修身养德。开篇以“君子”起,便以一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 其子,求其为君子之道。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 “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 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 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合作探究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 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 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 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 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读出情韵
我们如何读出文中这位慈父拳拳爱子之心呢?
这封书信虽历经千年,闪耀 着不仅是一位智者的谆谆告 诫,也是一位慈父殷殷叮嘱 与期望。所以这不仅是一封 告诫书,也是一封爱的遗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父亲是充满智 慧、立意深远、用心良苦的, 应该读得字字铿锵,读出慈 爱柔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伍
知家训,抒胸臆
读出情韵
除了本文,还有哪些家训的力量鼓励着你呢?
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家训资料。 2.以书面的形式推荐你们小组喜欢的名家家训,谈谈你的理 解并阐述推荐的理由。 3.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的认识和收获。
古人家训
博士买驴,书券三纸,尚未见一驴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朱子家训》。 今诲汝等,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贾昌朝家训》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我性不喜华靡。——司马光《训俭示康》 勿以恶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
其次君子要志向远大,志当存高远。孔子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立志是成学的先决条件。
再次要勤学成才。“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将立志、学习与成才结合在一起,阐明了学习的动机、目的和心智条件。而且不能好高 骛远。
最后要珍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