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效果评价
目的:对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儿童的康复应用效果进行探索。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借助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和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进行康复前后孤独症的效果评价,测定患儿的感知觉状况的转变情况。

结果:孤独症儿童经感觉统合训练后,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显著提升,孤独症的临床行为表现得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具有显著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标签:感觉统合训练;孤独症儿童;康复
孤独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儿童群体中,受发育障碍的影响孤独症成为一种常见的儿童性疾病。

孤独症儿童往往存在语言功能和社会交往障碍,其生活自理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1]。

孤独症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家庭都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为此,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6例。

年龄在3-8岁,平均年龄为(5±1.2)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协会在《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中的孤独症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无Asperger综合症、Heller综合症、儿童精神分裂症等非孤独症诊断标准。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取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其中每周给予患儿4次的训练,每次训练持续时间为90min,至少持續6个月的时间。

1.3 评定方法与标准
评定方法使用感觉统合检核表以及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进行评定,其中感觉统合检核表中标准分小于40分时为轻度失调,严重失调的分值低于30分。

而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共涵盖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五个分项。

其中每个分项的评定分由1、2、3、4分组成,行为检查筛查临界分在53-13分之间。

诊断分大于67分。

持续评定时间为六个月,对实施感觉统合训练的前后进行评分统计对比。

评定标准中若感觉统合训练评定量表中不少于一项得分较训练前正常或者超过10分,则表明感觉统合失调改善明显。

若得分处于5-10分则表示感觉统合失调有所改善,而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得分低于5分,则表示无改善。

2 结果
20例孤独症患儿在接受感觉统合训练前后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其中严重失调的患儿有16例,轻度失调的患儿有4例,感觉统合总失调人数为20,总失调率达到100%。

经过感觉统合训练后,共有19例患儿有所改善,总改善率为95.0%。

其中在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以及学习能力方面总的改善率分别为64.7%、62.5%、72.2%、25.0%。

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测评中,在感觉统合训练前后,所有患儿均有所改善,在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得分均无显著性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感觉统合训练法起源于美国,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yres医生提出创立。

感觉统合训练法主要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神经系统进行治疗,儿童神经系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通过感觉统合训练能够帮助感觉统合训练失调儿童进行感觉输入的干预控制,对患儿的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等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帮助孤独症儿童取得手、眼睛与脑部的有效协调运作,最终提高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2]。

相关医学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相对于正常儿童而言,其感觉处理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孤独症儿童对感官刺激具有矛盾反应,迟钝或者过度敏感都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临床医学研究证实孤独症患儿的感觉异常行为与重复刻板行为具有非常高的紧密性。

为此,在临床实践中利用感觉统合训练方法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病情。

在进行感官统合训练中,通过运动的形式,在训练中将感觉输入到患儿的大脑中,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脑部神经对相关感觉产生生理反应,从而改善患儿的手、脑、眼的协调能力,提高患儿感知能力、运动能力以及注意力的综合提高。

此外,借助游戏的形式改善患儿的社交能力,借助游戏虚拟场景,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脑部想象能力,促进患儿脑部神经对社交产生神经感应。

在感觉统合训练过程中,针对孤独症患儿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或混淆等症状,通过同患儿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和对话,促进患儿产生语言意识,改善患儿的语言交往沟通能力。

针对孤独症儿童在感觉统合训练中的病态行为,需要进行接纳以及通过指令的方式加以干预,而针对患儿某些方面的特殊能力也需要及时的发现,并且在统合感觉训练中进行发挥和利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20例孤独症患儿在接受感觉统合训练前后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其中严重失调的患儿有16例,轻度失调的患儿有4例,感觉统合总失调人数为20,总失调率达到100%。

经过感觉统合训练后,共有19例患儿有所改善,总改善率为95.0%。

其中在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以及学习能力方面总的改善率分别为64.7%、62.5%、72.2%、25.0%。

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测评中,在感觉统合训
练前后,所有患儿均有所改善,在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得分均无显著性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邓红珠,邹小兵。

唐春,等.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984—986.
[2]王宇中,陈书香.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842—8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