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余姚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消遣.(qiǎn)慰藉.(jí)戕.害(qiāng)汗流浃.背(jiá)
B. 挣.脱(zhèng)巷.道(xiàng)甄.别(zhēn)六艺经传.(chuán)
C. 峥嵘.(róng)遒.劲(qiú)磕.绊(kē)睫.毛(jié)
D. 苌.弘(cháng)跬.(guǐ)步可镂.(lòu)锲.而不舍(qì)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

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

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

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

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A藉jiè,浃jiā;B巷hàng,传zhuàn;D跬kuǐ,锲qiè。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那个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坚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B.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鬼的城堡,没有绿得能熔化你所
有思绪的大森林。

C. 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

D. 戴望舒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彷惶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辨析和识记。

A坚难——艰难,B幽深奇鬼——幽深奇诡,D彷惶——彷徨。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自媒体时代,人人急于表达,“语出惊人才能吸引眼球,回归常识却无人喝彩”的情形触目皆是
....,“表态先于判断,判断先于思考”的表达态势越来越严重。

B. 每一个中华儿女在听到“中国梦”这三个字的时候,都会心潮澎湃,愿意为实现梦想奋斗终身
..。

C. 六月,骄阳似火。

但这风风火火
....却远不能掩盖季节的丰富内涵,大街上,涌动的人流,以五颜六色的衣装,汇成横亘天地间的七色彩虹。

D.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A.触目皆是: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语境不对。

这里应该改成“比比皆是”。

B.汉语中的“终身”跟“终生”都指人的一生、一辈子,但是,在语义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终身”侧重于指切身的事情,常用于生活、婚姻、利益、职业、职务、权利等方面。

“终生”则侧重于事业方面,多用于事业、工作、使命、抱负、业绩等方面。

此项对象错误,应将“终身”改为
“终生”。

C.风风火火: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形容很活跃、很有劲头的样子,一般用于形容人。

用错对象。

D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正确。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政府和市场关系经过不断调节发生了重大变化,各行各业发展成果丰硕。

B. 从《失恋343天》到《小时代》等,业内人士虽一直在诟病它们缺乏电影的叙事强度和视听强度,但正是这些“电视剧化”电影成为去年票房最成功的几部中小成本电影。

C. 刘醒龙在担任《芳草》主编改版之初就定下了“汉语神韵,华文风骨”的高基调,追求每一个文字都是因优雅而动人,坚持文学的高品位,不向市场低头。

D. “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非结盟条约,而是国家间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双方都认识到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在义务和责任等方面进行的约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A.介词残缺,造成两个主语,在“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前加上“经过”,使之变成状语。

主语搭配不当,“调节”改为“调整”。

B.关联词“虽”位置不当,两个分句不共用主语,“行业内人士”应在“虽”之后。

C.结构杂糅。

“担任《芳草》主编”与“《芳草》改版之初”混为一句。

应改为“担任主编的刘醒龙在《芳草》改版之初”;且“追求”缺宾语中心词,应该为“追求每一个文字那是因优雅而动人的目标”。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劝学》选自《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却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B. 食指,本名郭路生,创作有《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等作品。

2001年,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食指和已故11年的海子被授予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

C.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和唐代的欧阳修,宋代的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D.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

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

C项,范仲淹不属于唐宋八大家之一。

应为王安石。

所以选C。

6. 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像是染过一样。

B.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

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啬。

C.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D.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答案】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读”通“逗”。

C.“生”通“性”。

D.“知”通“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不如须臾
..不如师
..之所学也 B. 是故弟子不必
C. 君子博学
..必有师
..而日参省乎己 D. 古之学者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情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C.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D.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示例不同的一项是
示例:吾从而师.之
A. 不耻.相师
B. 孔子师.郯子
C. 耻.学于师
D. 积善.成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项为形容词作名词,其余为意动用法。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小学而大.遗
B.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他三项是形容词作名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仿照下面的小诗,以“春笋”和“春天”(或“雪花”和“冬天”)为一组关系体,另写一首。

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句式、字数不要求与示例完全相同。

雷雨
夏天是强盛的
一踏进它的疆界
就听见隆隆的车马
奔驰在夜的长街
【答案】示例:春笋春天是积极向上的/天雷的钟声一响/一只只小手比赛着举高/想在山花烂漫的教室演讲雪花冬天是调皮的/一踏进它的门槛/就看见飘逸轻灵的白蝴蝶/扑飞进大地母亲的怀抱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句子的仿写。

先审题,明确话题、明确修辞,明确关系体的要求。

分析例句:该例诗一个重要的修辞方法就是将雷雨比喻为夏天的隆隆车马声,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夏天的“强盛”这一突出特征。

在仿写时要注意,第一句要写出该季节的“特征”,然后将“春笋”(或“雪花”)作为表现该特征的代表事物。

还要注意运用比喻、拟人手法,语言要有文采、有韵味。

点睛:解答仿写题要注意以下几点:审清题意:即要明确试题要求仿写怎样的句子,有哪些限制条件。

明确话题:(隐含型的),抓住语义中心。

分析结构:即要认真分析例句的结构形式,明确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复句的要判断复句的类型。

判断修辞:大多数仿写试题都涉及修辞方法的运用,根据例句判断仿句应该运用的修辞。

美化语言:仿写题多是一些情感丰富,富有哲理的语段,语言优美,生动,深邃,传神,所以要注意词语的锤炼,让语言亮起来。

仿写后仔细阅读,观察所写的与题目格式类型是否一致。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脚步声
陆文夫
①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

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

②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声。

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

我常常在黎明前黑暗中走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

③不过,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④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窃窃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⑤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

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⑥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听到整个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壮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

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在走路,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往
前推。

很难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眼前车轮滚滚,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行动就是一切。

⑦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

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股清洌的水穿过了心头。

我从乡间走来,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自慰。

我不希望那脚步会把我送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
⑧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也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

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的岩石上坐下来,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

⑨太阳从不担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处,依偎在一座青山的旁边。

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见有一条金色的光带铺在平静的湖水上,从日边一直铺到我面前,铺到我脚下的岩石边,像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脚,就可以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走到天的尽头,看起来路途也不遥远,走起来也十分方便。

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是一种诱惑,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

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太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

(选自《散文·海外版》略有删节)
12. 结合全文看,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13. 谈谈你对文中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

14. 请赏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和作用。

15. 文章中的“脚步声”有哪些含义?试结合全文探究。

【答案】12. ①引起下文。

开篇从现实亲历写起,引起下文“多年”以后,“在繁华的城市里”“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的内容,从而生发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感叹。

②渲染一种寂静的气氛,表明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为下文在“喧嚣”中“听不到脚步声”等内容的生发议论作铺垫.
13. “我”相信美好的未来在前方召唤每一个人,我也知道自己通无法实现这个遥远的目标,但人生的意义就在为着目标去跋涉追求。

14. 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落日在水面的余晖比成金光大道,想象“我”能沿着金光大道走到尽头。

写出了人们渴望实现美好生活的人生时眼前常有的捷径幻象。

为下文抒发人要务实前行作铺垫。

15. 脚步声是自己在幽静的湖畔山林狂野行走时发出的声响;是人在寂寞孤苦的境遇中,坚持奋斗的自我意识;是人在迷茫或得意时及时审视自己时的领悟。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

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

本段开篇从现实亲历写起,写自己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渲染一种寂静的气氛,表明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二,从上下文关联分析。

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

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

这时的答案应
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这段写自己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与下文写自己“多年”以后,“在繁华的城市里”“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的内容,而生发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感叹有关系,与下文在“喧嚣”中“听不到脚步声”等内容的生发议论有关系。

三,找到上下文有关系的内容后,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本段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内容铺垫。

然后分条整合出来就可以了。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

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抓关键词”“语境助解
法”“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去分析整合。

此题先抓关键词“我心中的目的地”结合下文“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分析出含义是“遥远的目标”,语境助解法:“我从乡间走来,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自慰。

”暗指“我”相信美好的未来在前方召唤每一个人。

“同义互解”指将“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这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但人生的意义就在为着目标去跋涉追求。

”分析完整合出来即可。

点睛: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

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将落日在水面的余晖比成金光大道”是比喻,“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见”后面的内容不是现实之景,可以退推出想象、虚写,最后指出表达效果。

“金光大道”是“人们渴望实现美好生活的人生时眼前常有的捷径幻象”,而后文说“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太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才是目的,两者之间是前者为后者铺垫。

可见此题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一是为描写内容本身特点服务,一是为了所表达的主旨情感,即要“务实前行”。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此题是从理解关键词语含义入手探究文本主题。

既然要求“结合全文探究”那就把文中写到脚步声的地方全部圈出来,由浅入深分析。

表层义上,第一段,脚步声是自己在幽静的湖畔山林狂野行走时发出的声响;四五六段,“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这些文字提示脚步声是人在寂寞孤苦的境遇中,坚持奋斗的自我意识;最后一段,“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是一种诱惑,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

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太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这是暗示脚步声是人在迷茫或得意时及时审视自己时的领悟,要务实前行。

点睛:这是一道理解和概括散文主题类的试题,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进行。

其基本方法有:1.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

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

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

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2.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

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面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

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丰富的知识
B. 所谓就有道
...而正也:就有办法
C. 等于
..己者,问焉以资切磋:差不多
D. 孟子论“求放心
..”:放纵散漫的心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B.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彼与.彼年相若也
C.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D. 问焉以.求一得学即继以.问也
18.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9.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 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可以丰富知识,有利于修养品德。

C.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D. “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20.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16. D 17. B 18. A 19. C
20. (1)道理明白了,但是,有的人却不能把道理运用于实际问题;知道那些大道理了,有的人却不知道那些小道理。

舍弃了问,怎能解决疑难问题呢?
(2)有的(不知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不解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A广识:扩大知识面;B就有道:靠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有道:动词活用做名词; C等于:跟…相同。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B连词,和。

A兼词,于此;代词,他。

C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

D连词,表目的,以便;连词,表承接,就。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

例句“者,……也”和A“……,……也”表示判断句;B宾语前置:“之”提宾标志;C状语后置:“于+宾语”标志;D定语后置:“之”为标志。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意,概括要点。

C刘开《问说》中没有用比喻。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第一要把握句子大意,然后关注重点实虚词的译法,还要看看特殊句式和语气。

得分点:(1)“或”:“有的人”,“不达于事”:“不能把道理运用于实际问题,” “大”:“大道理”,形容词做名词;“细”:“小道理”,形容词做名词。

“奚”:“怎么”,“决”:“解决”。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之”为标志。

“师”:“向老师学习”;“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

点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