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 青海大有可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
策划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
青海大有可为
,《
自2000年起,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进入发展快车道。
数据显示:1999年到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由63亿元增长到3051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三二”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从30多亿元增长到282.3亿元,全省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由最初的50%提高到75%以上。
全省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得到较好保障。
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公路里程由12000多公里增至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3328公里。
铁路运行里程达2299公里。
民用机场由小到大,“一主六辅”机场格局形成;建成青藏铁路格拉段及电气化工程、盐湖钾肥百万吨工程、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等一大批水电站,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700万千瓦,青海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86.5%,开创了全省连续15日360小时100%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今年青海电网将连续100天对三江源地区16个县和1个镇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使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亮丽。
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青海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富集冰川、湿地、森林、草场等生态资源,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任务艰巨,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让发展更具可持续性,让大美西部新面貌得以持久展现,是全国人民的心声和愿望,也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鲜明特征,与大保护的新格局相得益彰。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就是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科学划定主体功能区,2016年开启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青海湖整体水位连续14年上涨,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3.4%。
未来,青海将打好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发展、特色农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四张牌,形成柴达木、三江源、祁连山、环青海湖、河湟地区五大生态板块,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青海将继续全方位推进保护“中华水塔”行动。
进一步健全保护“中华水塔”的政策规划体系,优化功能布局,加大专项工程实施力度,确保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一江清水向东流。
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和改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大通河等水源地林草植被;实施湟水流域规模化林场建设,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
保护柴达木地区原生态地表地貌,恢复沙区林草植被。
继续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等重点专项工程。
构建以国家公园区域为主体,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
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建设青海湖、昆仑山等国家公园,全面创建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示范省。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扩大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
《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其中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支持贵州、青海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当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和投资在全国的比重还比较低,与东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互动性、协同性也有待增强。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就是要把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置于突出位置,使西部地区进一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并发展更高层次的外向型经济。
面对新机遇、新发展,青海要找准定位,结合实际积极参与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人畅行、路畅通的大文章。
西宁机场三期试验段、玉树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共和机场完成可研行业审查,海西三机场短途运输双向环飞,实现国内高高原机场通航短途运输零的突破。
8条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格敦铁路全线运营,格库铁路省内段具备通车条件,新改建农村公路5807公里、便民桥梁152座。
加快铁路、公路、航空、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形成铁路“1288”新架构、运输机场“一主十二辅”新格局和“东部成网、西部便捷、青南通畅、省际联通”公路网络
格局。
推进格敦、格库、西成铁路及西宁机场三期、青海湖机场、玉树机场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加快格成、西昌铁路前期工作。
加快引黄济宁、引大济湟、蓄集峡水利枢纽、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深入研究引通济柴工程。
打造百兆引领的高品质宽带网络,打造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宽带无线城市群”。
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优化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模式,积极推进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
推进西宁、格尔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强化我省综合运输通道与主通道的衔接,推进西宁综合保税区建设,推动西宁、海东、海西、海南等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培育和打造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青藏高原信息港和大数据灾备中心。
持续办好青洽会、中国(青海)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中国国家公园论坛等,推动加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提升“大美青海”的国际知名度。
大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依托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加强产业对接和市场开拓。
申建航空货运海关监管场所和进境水果肉类指定口岸、查验场及进境木材监管区,建设电子口岸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海关、边检等信息共享,实现国内电子口岸互联互通。
建立与东中部和西部省份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深化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的沟通合作。
出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纲要,推进实施兰西城市群建设规划,连接甘青两省的川海大桥建成通车,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提速,湟中撤县设区获批,西宁成为国家第一批城市体检试点。
签署“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框架协议,继续开行铁海联运专列,境外营销网点、进口商品直销平台分别达到19个和13个,引进外资总额增长6.8倍。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稳住了经济增长的基本盘。
时隔20余年,再次启动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
引大济湟西干渠、黄河干流防洪等工程稳步推进。
我们努力克服投融资成本上升、大项目储备不足等困难,精心谋划布局了一批强弱项、补短板重大项目,投资效益逐步显现,为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奠定了基础。
虽然西部地区在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方面有一定基础,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传统产业、
重化工业占比偏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向以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
率提升为特征的集约型、内涵式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增强内生增长动力,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
展。
青海五彩碱业有限公司是由唐山三友和青海
五彩矿业共同出资组建的现代化国有控股企业,
其借力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战略区域优势,
利用高速免通行费契机,争取铁路运费下调等省
内优惠政策支持,主动调整销售布局,压减低价
碱市场份额,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开通陆海新
通道出口增量。
全年计划增量出口纯碱6万吨,
预计全年新增创汇1000万美元。
3月5日,第一列
满载1350吨重质纯碱的中欧班列铁海快线首发开
行,截至目前已出口纯碱3240吨。
2020年1-4月
份,公司完成纯碱产量39.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上缴利税3200万元。
对比去年同期产量增加1.8万吨,生产运行效率明显提升,主要原
材料消耗、生产工艺指标控制均高于历史同期水
平。
青海省海东市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以
“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契机,坚
持走品牌强农之路,通过“育、创、强、推”四
项举措,全力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富硒”
农畜产品品牌,把产量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型,将
农产品品牌建设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来谋划
和推进,着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农业
产业化经营,力促品牌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化,不
断增强乡村振兴的特色品牌产业。
尤其值得一提
的是,海东市还加强了“两品一标”的认证和管
理,全市黄河水域养殖的鲑鳟鱼全部认证了绿色
食品,已出口欧洲、日本等地。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
也。
“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是新时代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三个关键词,是全
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趋势,其中,大保
护是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大开放是开放发展的
直接体现,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无论大保护还是大开放抑或高质量发展,
都蕴含着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
唯有紧紧
抓住中央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
略机遇,才能不负人民,不负时代,只有用好用
足机遇,青海就一定能迎来新时代的新发展、新
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