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之美民族风俗民俗美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风/情 千/年/传/承
民族文化介绍
主讲人:XXX
日期:XXX
CONCENTS
01
了解民族文化历史
02
学习民族风俗习惯
03
欣赏民族建筑服饰
04
品味民族特色美食
第一章节
土/家/风/情 千/年/传/承
历史悠久
土家族(土家语:Bizivkar)是一个历史 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 族文字通用汉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 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 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 古丈等县;
丧葬
“跳丧鼓”是在灵柩前由击鼓师傅击鼓,歌师叫歌,跳 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两人以上的双数舞者在棺木 前对舞,跳至高潮时少则可达百人,多则可达上千人前 来或舞或观。舞者交替上场直至天明。 “跳丧鼓”的形式分为“待尸”、“摇丧”、“哭丧”、 “穿丧”、“践丧”、“退丧”等若干段,基本动作有 “虎抱头”、“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燕儿含 泥”、“猛虎下山”等十几个套路。“跳丧鼓”有文舞 (文丧)和武舞(武丧)之分。“文丧”中最具特点的 是“哭丧”,“武丧”是和民间武术相结合的一种跳法。
③土家族的吊脚楼是其 传统建筑的代表,通常 建在山坡上,一楼用于 养牲畜,二楼为卧室和 厨房,堂屋设有火塘, 是家人聚集的地方。
④土家族的门窗木雕工 艺精湛,常见的题材包 括“麒麟送子”“蝙蝠 绕梁”等,这些雕刻不 仅美观,还蕴含着丰富 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二)民族服饰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 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 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信仰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 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在祭祀性的“跳丧鼓”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脸、摆 尾、行走、捕食的动作。 土家地区较普遍的是敬土王。湘西土家族在解放前以彭公爵主、向大官人和田好汉为土王神。逢年过节,均须祭祀。特别是正月初 一至十五在摆手堂举行的“摆手”调年或过“社日”的祭拜甚为庄严。永顺、龙山还有“八部天神庙”,传说八部天神是彭公爵主 的赞将,死后升为神灵的土官、土将。鄂西有覃、田、向三土王,渝黔一带信仰冉、马、田、杨几姓土王。
男子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 包成人字路,没有完全盖住头发。较古老 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 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和 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 七对布扣。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 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 冬季戴“狗头帽”。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 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等花 鸟和字外,还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 “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 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 “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 “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 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 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 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 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
禁忌
土家族的禁忌事项很多,几乎涵盖了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耕作、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儿育女、饮食起居、祭祀行事 等等。比如: 岁时农事方面,“正月忌头,腊月忌尾”。除夕之日,妇女忌推磨舂碓,忌梳头、洗衣,怕来年下雨洗刷掉地里的泥土;腊月二十九 到正月初一,妇女忌动针线,以免犁田耙齿钉着牛脚和稻禾,苞谷长钻心虫;忌汤泡饭,防止天下雨冲毁庄稼。立春之日,忌挑井水; 立秋一日,忌摘蔬菜。春耕开始,须看日子,忌羊日下种,下种后至小暑节,逢龙日不动土;等等。 日常言行方面,姑娘及孕产妇不能坐在堂屋门槛上,成年男女忌坐一条板凳;不准用脚踏火坑和三角架,以免亵渎神灵;不能以脚踩 灶,在灶门口烘脚,认为是对灶神不敬;忌挑空桶、倒背背篓和扛着锄头进屋;不准将撮箕倒挂在堂屋里。在节庆、喜事、出门办事 之时,禁说不祥之语,要多讲吉利话。过年过节,忌猫进屋,俗称“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祭祀丧葬,亦忌闻猫声, 严禁猫靠近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 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 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 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婚恋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 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 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 唱歌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 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 “坐床”。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 的婚姻法,从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
鳝鱼在农村很常见,也是一道 也很经典的美食,而大锅盘鳝 的做法很特殊,无论多大的鳝 鱼都不用剖,直接油炸,然后 撒辣椒面等调料,味道也不赖。
语言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 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乡的土家族操南部方言外,其余土家族均操北 部方言。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 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只有酉水流域永顺、龙山、来凤等 县的部分土家人会说土家话
第四章节
土/家/风/情 千/年/传/承
蜂蛹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 不过很多人无法接受这道菜, 在土家族,蜂蛹是一种很常见 的下酒菜,也是湖南十大惊悚 食物排行榜之一,清洗干净的 蜂蛹炸至金黄,放上食盐就可 以食用,外脆里嫩。
在无辣不欢的湘西,口味龙虾 也是备受欢迎的一道美食,虽 然龙虾的肉不多,但是一般就 是嗦这个味道!吃这个氛围,麻 辣鲜香,五六月份的时候最合 适吃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葬
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念经,道士开路。祭吊死者, 由土老师椎牛祭神,牛头归土老师独占,贫苦者往往借牛为祭。后来, 因受汉族影响,均改为土葬,程序分为入殓、葬礼、送葬、安葬、葬 后事等部分。 在清江流域以北的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一种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 丧鼓”,又称“跳撒尔嗬”。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师傅 到家里来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丧鼓一响, 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
礼节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过去妇女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分 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 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 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满月那天,岳母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 正式穿上衣裤,称作“满月酒”或“祝米酒”。
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 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 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 土归流”之前,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 “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 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 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 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 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 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 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 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第二章节
土/家/风/情 千/年/传/承
信仰
过去,土家族信仰多神,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土王崇拜等,巫风巫俗尤烈,道教、佛教 和基督教的先后传入也对土家人的信仰产生了一定影 响。
土家人每逢出猎,要祭祀猎神。龙山、来凤、永顺等 地把猎神称为“梅山娘娘”、“云霄娘娘”或“梅 嫦”,长阳、五峰、鹤峰一带则供奉张五郎。猎神神 像供在堂屋中,凡进山打猎,猎人必先敬猎神,祈求 护佑平安,多获猎物,并许愿:“大财大谢,小财小 谢”。土家族地区土地庙林立,供祭的有掌管坡上五 谷的“山神土地”,管理家禽家畜的“家先土地”, 协助狩猎、保护安全的“梅山土地”等。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举行盛大的成年礼。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 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 ’。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 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 )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 ”“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至今遗风犹存。 土家新娘出嫁时兴“哭嫁”,有的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有的要哭一 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 “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 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第三章节
土/家/风/情 千/年/传/承
(一)民族建筑
①土家族民居通常依山 傍水而建,房屋布局以 三间为一组,具有较高 的围墙和屋顶平展光滑 的特点,适合山地地形, 屋顶可用于储放粮草。
②土家族民居多为土木 结构,装饰丰富,门窗 上常见各种象征吉祥、 福禄的图案,如龙、风、 狮子等,反映了土家族 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地理分别
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 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 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 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 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 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 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 江口、德江等县。
族称来源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 士长的人”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 ,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 "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 ”、“土民"或"土蛮"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 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土家”作为 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 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节日
石耳炖鸡鸭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 月有节。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 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 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 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上衣布: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 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 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 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 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
有的地方不断的借鉴贵州,湖南等地的苗 族银饰以及苗族服饰改良成土家族服饰。 往往使人们经常把苗族服饰混淆进去。一 般来说,土家族传统银饰没有苗族银饰的 多,占不显眼的部分。而且土家族服饰一 般都以朴素见长。没有苗族服饰的花哨。
信仰
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越来越大,广大土家地区修宗祠,供 家先的逐渐增多,只有较偏僻的山寨才保存着土主或土王 庙祭祀的遗迹。土家族重巫信鬼,巫术活动极为盛行。土 家语称巫师为“梯玛”,汉语叫“土老师”,举凡土家村 寨的祭祀、许愿、还愿、婚丧生育、排解纠纷、疑难占卜 和典礼摆手等等活动,都请梯玛主持。道教和佛教传入土 家族地区较早。东汉五斗米教在“巴郡南郡蛮”地方就流 行一时。道教与土家族以敬祖神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彼此 渗透,杂陈互化。 基督教的进入则相对晚得多,且影响较小,规模不大,还 因其作为侵略工具而遭到土家群众的强烈反对
民族文化介绍
主讲人:XXX
日期:XXX
CONCENTS
01
了解民族文化历史
02
学习民族风俗习惯
03
欣赏民族建筑服饰
04
品味民族特色美食
第一章节
土/家/风/情 千/年/传/承
历史悠久
土家族(土家语:Bizivkar)是一个历史 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 族文字通用汉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 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 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 古丈等县;
丧葬
“跳丧鼓”是在灵柩前由击鼓师傅击鼓,歌师叫歌,跳 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两人以上的双数舞者在棺木 前对舞,跳至高潮时少则可达百人,多则可达上千人前 来或舞或观。舞者交替上场直至天明。 “跳丧鼓”的形式分为“待尸”、“摇丧”、“哭丧”、 “穿丧”、“践丧”、“退丧”等若干段,基本动作有 “虎抱头”、“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燕儿含 泥”、“猛虎下山”等十几个套路。“跳丧鼓”有文舞 (文丧)和武舞(武丧)之分。“文丧”中最具特点的 是“哭丧”,“武丧”是和民间武术相结合的一种跳法。
③土家族的吊脚楼是其 传统建筑的代表,通常 建在山坡上,一楼用于 养牲畜,二楼为卧室和 厨房,堂屋设有火塘, 是家人聚集的地方。
④土家族的门窗木雕工 艺精湛,常见的题材包 括“麒麟送子”“蝙蝠 绕梁”等,这些雕刻不 仅美观,还蕴含着丰富 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二)民族服饰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 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 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信仰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 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在祭祀性的“跳丧鼓”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脸、摆 尾、行走、捕食的动作。 土家地区较普遍的是敬土王。湘西土家族在解放前以彭公爵主、向大官人和田好汉为土王神。逢年过节,均须祭祀。特别是正月初 一至十五在摆手堂举行的“摆手”调年或过“社日”的祭拜甚为庄严。永顺、龙山还有“八部天神庙”,传说八部天神是彭公爵主 的赞将,死后升为神灵的土官、土将。鄂西有覃、田、向三土王,渝黔一带信仰冉、马、田、杨几姓土王。
男子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 包成人字路,没有完全盖住头发。较古老 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 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和 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 七对布扣。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 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 冬季戴“狗头帽”。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 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等花 鸟和字外,还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 “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 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 “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 “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 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 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 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 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
禁忌
土家族的禁忌事项很多,几乎涵盖了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耕作、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儿育女、饮食起居、祭祀行事 等等。比如: 岁时农事方面,“正月忌头,腊月忌尾”。除夕之日,妇女忌推磨舂碓,忌梳头、洗衣,怕来年下雨洗刷掉地里的泥土;腊月二十九 到正月初一,妇女忌动针线,以免犁田耙齿钉着牛脚和稻禾,苞谷长钻心虫;忌汤泡饭,防止天下雨冲毁庄稼。立春之日,忌挑井水; 立秋一日,忌摘蔬菜。春耕开始,须看日子,忌羊日下种,下种后至小暑节,逢龙日不动土;等等。 日常言行方面,姑娘及孕产妇不能坐在堂屋门槛上,成年男女忌坐一条板凳;不准用脚踏火坑和三角架,以免亵渎神灵;不能以脚踩 灶,在灶门口烘脚,认为是对灶神不敬;忌挑空桶、倒背背篓和扛着锄头进屋;不准将撮箕倒挂在堂屋里。在节庆、喜事、出门办事 之时,禁说不祥之语,要多讲吉利话。过年过节,忌猫进屋,俗称“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祭祀丧葬,亦忌闻猫声, 严禁猫靠近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 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 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 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婚恋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 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 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 唱歌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 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 “坐床”。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 的婚姻法,从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
鳝鱼在农村很常见,也是一道 也很经典的美食,而大锅盘鳝 的做法很特殊,无论多大的鳝 鱼都不用剖,直接油炸,然后 撒辣椒面等调料,味道也不赖。
语言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 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乡的土家族操南部方言外,其余土家族均操北 部方言。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 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只有酉水流域永顺、龙山、来凤等 县的部分土家人会说土家话
第四章节
土/家/风/情 千/年/传/承
蜂蛹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 不过很多人无法接受这道菜, 在土家族,蜂蛹是一种很常见 的下酒菜,也是湖南十大惊悚 食物排行榜之一,清洗干净的 蜂蛹炸至金黄,放上食盐就可 以食用,外脆里嫩。
在无辣不欢的湘西,口味龙虾 也是备受欢迎的一道美食,虽 然龙虾的肉不多,但是一般就 是嗦这个味道!吃这个氛围,麻 辣鲜香,五六月份的时候最合 适吃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葬
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念经,道士开路。祭吊死者, 由土老师椎牛祭神,牛头归土老师独占,贫苦者往往借牛为祭。后来, 因受汉族影响,均改为土葬,程序分为入殓、葬礼、送葬、安葬、葬 后事等部分。 在清江流域以北的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一种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 丧鼓”,又称“跳撒尔嗬”。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师傅 到家里来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丧鼓一响, 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
礼节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过去妇女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分 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 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 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满月那天,岳母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 正式穿上衣裤,称作“满月酒”或“祝米酒”。
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 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 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 土归流”之前,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 “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 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 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 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 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 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 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 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第二章节
土/家/风/情 千/年/传/承
信仰
过去,土家族信仰多神,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土王崇拜等,巫风巫俗尤烈,道教、佛教 和基督教的先后传入也对土家人的信仰产生了一定影 响。
土家人每逢出猎,要祭祀猎神。龙山、来凤、永顺等 地把猎神称为“梅山娘娘”、“云霄娘娘”或“梅 嫦”,长阳、五峰、鹤峰一带则供奉张五郎。猎神神 像供在堂屋中,凡进山打猎,猎人必先敬猎神,祈求 护佑平安,多获猎物,并许愿:“大财大谢,小财小 谢”。土家族地区土地庙林立,供祭的有掌管坡上五 谷的“山神土地”,管理家禽家畜的“家先土地”, 协助狩猎、保护安全的“梅山土地”等。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举行盛大的成年礼。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 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 ’。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 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 )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 ”“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至今遗风犹存。 土家新娘出嫁时兴“哭嫁”,有的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有的要哭一 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 “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 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第三章节
土/家/风/情 千/年/传/承
(一)民族建筑
①土家族民居通常依山 傍水而建,房屋布局以 三间为一组,具有较高 的围墙和屋顶平展光滑 的特点,适合山地地形, 屋顶可用于储放粮草。
②土家族民居多为土木 结构,装饰丰富,门窗 上常见各种象征吉祥、 福禄的图案,如龙、风、 狮子等,反映了土家族 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地理分别
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 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 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 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 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 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 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 江口、德江等县。
族称来源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 士长的人”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 ,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 "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 ”、“土民"或"土蛮"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 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土家”作为 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 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节日
石耳炖鸡鸭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 月有节。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 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 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 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上衣布: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 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 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 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 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
有的地方不断的借鉴贵州,湖南等地的苗 族银饰以及苗族服饰改良成土家族服饰。 往往使人们经常把苗族服饰混淆进去。一 般来说,土家族传统银饰没有苗族银饰的 多,占不显眼的部分。而且土家族服饰一 般都以朴素见长。没有苗族服饰的花哨。
信仰
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越来越大,广大土家地区修宗祠,供 家先的逐渐增多,只有较偏僻的山寨才保存着土主或土王 庙祭祀的遗迹。土家族重巫信鬼,巫术活动极为盛行。土 家语称巫师为“梯玛”,汉语叫“土老师”,举凡土家村 寨的祭祀、许愿、还愿、婚丧生育、排解纠纷、疑难占卜 和典礼摆手等等活动,都请梯玛主持。道教和佛教传入土 家族地区较早。东汉五斗米教在“巴郡南郡蛮”地方就流 行一时。道教与土家族以敬祖神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彼此 渗透,杂陈互化。 基督教的进入则相对晚得多,且影响较小,规模不大,还 因其作为侵略工具而遭到土家群众的强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