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一下·东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多灾多疫的国家,中国人很早就对传染病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发明了很多控制传染病的方法。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素问》中即讲到了伤寒、温病的防治,而温病中就包括了瘟疫类传染病。
该书《遗篇·刺法论》中,还提到了黄帝与华夏中医始祖岐伯的一次对话。
黄帝问:“余闻五疫,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答:“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
黄帝所问大意是,听说各种瘟疫都互相传染,大人小孩无一例外,除了常规治疗以外,如何防止传染?岐伯的观点是,防止各种瘟疫互相传染,要增强免疫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抗病毒入侵。
同时还要避开病毒,不让邪气进入体内。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说如何“避其毒气”,但可以想见像今天戴口罩、毛巾捂口鼻都是避毒的有效手段。
这里的“毒气”,其实就是现代已被证明了的细菌、病毒一类的病原微生物。
中国古人喜欢用“气”来表示某种东西。
与“毒气”类似的概念还有邪气、异气、杂气、戾气、疠气、疫气等,这些“气”都是人类染病患疾的根源。
明末医学家吴又可对传染之“气”有很深的研究。
他在《温疫论》中提出,传染病(瘟疫)是由戾气引起的,“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这种“气”无色无味,肉眼看不见,却最易传染人——这很符合病毒的特点。
吴又可还认为传染病疫是“邪从口鼻而入”,即可人传人的病疫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的。
这是很了不起的发现。
对于传染病的防治,吴又可提出了与《黄帝内经》中相似的观点,即要强健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力,“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他还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休息好,保持心情舒畅,否则“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
上述是从个体提出的防范传染病的要求,如果从群体和全社会的角度,中国古人则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外出活动,隔离患者,封锁疫区。
这种控制社会传染病的手段,中国在秦汉时已采用。
据《汉书·平帝纪》记载,针对当时的传染病,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舍空邸第”,就是空出房子,将患者集中安置,这样①可以保证患者不再成为二次传染源,
②______可以让患者得到帮助,便于进行集中治疗,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医学隔离”措施。
这是中国史书中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医学隔离的最早记载。
其历史背景是,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发生旱灾,并发蝗灾,随之暴发疫情。
怎么办?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虽然这是朝廷作为慈善手段开展的活动,但对防止疫情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后,“舍空邸第”成为中国古代历朝政府控制传染病的手段,一直到今天,都是人类控制和预防传染病
③的办法。
(1)文中①-③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 既又行之有效
B . 不但而且立竿见影
C . 既也一以贯之
D . 不仅也卓有成效
(2)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利于防疫、治疫的一项是()
A . “本气充满”
B . “避其毒气”
C . “忧思气怒”
D . “舍空邸第”
(3)本文原标题为“隔离,中国人最先使用的防传染手段”,你认为这个题目是否恰当?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考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
2. (12分) (2019高三上·和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之殇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
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
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③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
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
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须罢。
可是,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④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
地球自35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
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
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
⑤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⑥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
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
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
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
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
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
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
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⑧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
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
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
⑨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
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
⑩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
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在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
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1971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地铁站绕道而行。
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
⑪多么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
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
(取材于王开岭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人们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无法重现、体验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
B . 作者紧扣“古典”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关联行文,视角新颖独特,语言沉郁凝重,充满深沉忧思。
C . 当现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再起作用。
D . 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都指向了生存文化。
(2)文章第①段引用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3)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语句。
(4)作者在第⑩段写了两则报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5)标题“古典之殇”中的“殇”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考点】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3.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
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
”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
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
”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
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
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
”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
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
”操曰:“此孤本志也。
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
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
’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
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
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B .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C .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D .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
在古文中即指丧服,也比喻俭朴。
在这里是“俭朴”的意思。
B . “万乘”,一万辆兵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常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 . “四海”,指全国各地。
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D . “五霸”,即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献帝将返回旧京,曹操认为,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
B . 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
杨奉接到信后极为高兴,诸将也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
C . 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向他问计,董昭提出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曹操做出利多弊少的选择。
D . 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派使者给杨奉送去重礼,献帝迁都于许县,献帝抵达曹操军营后,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②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
【考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 (共1题;共7分)
4. (7分) (2017高二下·湖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 . 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 . 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 . 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考点】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7分)
5. (7分) (2017高一下·徐州月考) 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①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________,________。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
③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________。
④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
⑤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__。
【考点】
六、选择题组 (共1题;共8分)
6. (8分) (2020高三下·南开月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发轫期,一切都在稚拙的前行,所有建设方兴未艾之时,如果不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一切变化都在顷刻之间。
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仿佛处于阆苑仙阁,瞭望触不可及的繁星。
浮躁学说________ ,网络空间________ ,曾经的忠信孝悌荡然无存,名媛公子早已成为昨日佳话。
如果没有脚踏实地,一个国家或民族必定________ ,没有良好的思想引导,无论黄发垂髻,还是青年才俊,恐怕都难以顺遂。
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必定受到磨挫。
只有经过良好的引导,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芟除思想毒草,让脊背挺直,才能迎来人生真正的辉煌。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发韧(rěn)稚拙(zhuō)顷(qǐng)刻
B . 阆苑(làng)瞭(liào)望名媛(yuàn)
C . 黄发垂髻(tiáo)顺遂(suì)磨挫(cuò)
D . 熏陶(táo)芟(shān)除脊(jí)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如日中天泥沙俱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 . 大行其道泥沙俱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C . 如日中天鱼龙混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D . 大行其道鱼龙混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考点】
七、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7. (1分) (2020高二上·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
______________“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_________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损害、束缚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浪漫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庄子_________避弃现世,__________并不否定生命,而毋宁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虽然但是而且却
B . 不仅而且即使也
C . 虽然但是即使也
D . 不但而且尽管却
(2)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括号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个消极避世②一个出世③一个乐观进取④一个入世
A . ②①③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④②③①
D . ①③④②
(3)根据上下文,在波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不超过15个字)。
【考点】
8. (5分) (2017高一下·泰安期中) 下列各句中都有用语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来,并改正。
①奉上力作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②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
明天我将于百忙中前去致谢。
③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不少改进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④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帮助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考点】
八、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2018·黄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诗句,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点】
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6分)
答案:1-1、
答案:1-2、
答案:1-3、
考点:
解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
答案:2-1、答案:2-2、
答案:2-3、
答案:2-4、
答案:2-5、
考点:
解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答案:3-1、
答案:3-2、
答案:3-3、
答案:3-4、
考点:
解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共1题;共7分)
答案:4-1、
答案:4-2、
考点:
解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7分)
答案:5-1、
考点:
解析:
六、选择题组 (共1题;共8分)答案:6-1、
答案:6-2、
考点:
解析:
七、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考点:
解析:
答案:8-1、
考点:
解析:
八、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9-1、
考点:
解析:
第21 页共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