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不及防 狙击“脑梗杀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amous Doctors & Experts
90名医名家
“卒”不及防 狙击“脑梗杀手”
□ 房磊
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脑卒中一直被医学界称为“健康的头号杀手”。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病总人数超过2800万,每5位死亡者中就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
根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团队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力群教授接诊了太多包括脑梗在内的脑卒中患者,一方面他希望更多人践行“防胜于治”的理念,将“一级预防”做在前面,使脑卒中危害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他和团队一直在探索“精准治疗”的可行之路,求真笃行。
焦力群表示:“抢救脑卒中患者是职责所在,患者也是战友,唯有竭尽全力,方能不留遗憾。
”
“速度和技术缺一不可”
同时间角逐的“狙击战”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显示,我国脑卒中患病率从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9年的2.58%,约
82.6%的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最常
见的类型之一就是人们常说的脑梗,严
重堵塞会出现脑梗死,也叫脑梗塞。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编著的中国居
民健康状况的资料性年刊——《中国卫
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显示,2018年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出院人数为373万余
例,相比于2008年,十年间增长了7倍,
这也意味着脑梗的患病率一直在明显增
加,其预防、治疗、康复工作艰巨。
二十多年来,焦力群一直从事缺血
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对
脑梗病灶的精准“狙击”就是他的日常
工作之一。
常年累月在手术台上对微细
血管的抽丝剥茧、精准“排雷”,让他
对这类疾病的处置游刃有余,他也因为
精湛的疏通技术被誉为两栖血管的“清
道夫”。
焦力群面对的是一次次“清理血栓、
疏通要道”的血管保卫战,这也是除了
药物常规治疗外,一种关于脑梗的有效
治疗方式——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丝、
导管置于病变血管内,再通过药物以及
支架等辅助治疗,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
也叫作介入治疗。
更具挑战的是,焦力群的手术常常
是“急活儿”——对急性脑梗患者的抢
救,输赢“既在毫厘之间,也在分秒之
中”,技术和速度都关乎患者的生命质
量。
“更及时,还要更精准,这是医生
抢救脑梗患者的关键,也是我们团队一
直努力的方向。
”在宣武医院,大量来
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找到焦力群,希望在
这里彻底摆脱病痛,焦力群和团队成员
一道在脑卒中领域披荆斩棘,迄今为止,
由他主导和参与的手术已经不下万例。
令人“卒”不及防的脑卒中,这个
说法并非危言耸听,一般而言,从患者
发病入院到给药治疗的这段时间被称作
“DNT时间”,脑梗抢救的黄金时间
为6个小时以内,严格意义上是4小时
左右,在这个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药物溶
栓或机械取栓治疗(介入手术),会大
大降低脑梗的死亡率和后遗症。
一旦错过急救黄金期,很多脑梗患
者会出现后遗症,从临床数据来看,大
概七成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由于发病急、进展迅速、抢救不及时等
常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
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甚
91
至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死亡。
“致残和致死,这是医生最不愿意
看到的结果,究竟哪种治疗方案更好,
医生要有清晰的判断,但把握住黄金抢
救期,脑梗患者完全可以有一个很好的
康复结果。
”和团队成员并肩作战多年,
尽管焦力群可以从容地应对各种复杂情
况,但很多由于时间耽误而造成严重后
遗症的患者让他觉得惋惜,“有时候,
医生只能尽力而为,争取最好的结果”。
尽早识别排除“雷点”
把控好“一级预防”
“在手术台上严格要求的主任、临
床工作中善于抽丝剥茧的侦探、日常生
活中和蔼可亲的焦博士”——出身山东
的焦力群被学生们贴上了各种标签。
他
有着典型山东人的直爽,一谈到对于脑
梗的预防科普,便是滔滔不绝,“可防、
可控,有关脑梗的尽早识别是一个关键
环节”是他强调的重点。
“如果你在开车,马上靠边停车拨
打‘120’;如果你在做饭,马上坐下
拨打‘120’,要记住,面对脑卒中,
时间就是生命。
”今年10月29日是第
17个“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就是“识
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
那尽早识别早期脑梗,可以提前判
断的“雷点”是什么?焦力群进一步解
释,对于脑梗初期,不同患病人群的表现不同,可能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吐字不清、流口水或者不能说话、无法吞咽,眩晕伴呕吐,严重者会有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昏睡甚至昏迷等,这些都是及早识别脑梗的一些“雷点”。
将疾病治疗窗口前移,就是把握好预防环节。
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
对二十多年来全球疾病负担进行分析得
出的结果是,超过九成以上的脑卒中是
由可调节风险因素造成的,可调节因素
分为5大类共19个因素,包括代谢、
饮食、环境等。
很多医生在谈到包括脑梗在内的脑
名医介绍
焦力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科主
任、神经外科副主任兼缺血性脑血管病区
主任,专长于脑血管病专业,主要进行脑
血管病的外科和支架治疗,包括颈动脉内
膜剥脱手术、颈动脉支架、颅内动脉支架、
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等。
卒中时会提到“一级预防”,指的是在
疾病发生前的预防,即通过改变不健康
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
因素,从而达到使脑卒中不发生(或推
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焦力群认为,一定要重视脑卒中的
“一级预防”,控制好可干预的危险因
素,这些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
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减少吸烟、酗
酒,加强体育锻炼、减重等举措,控制
好以上危险因素可很大程度上有效降低
疾病的发生率。
另外,对于有吸烟、酗酒、高血压、
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高危因素人群,
应该定期去医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进
行专业的血管超声等检查,如果出现早
期症状,患者要第一时间来医院治疗。
“这些干预方法都是在为身体‘排
雷’,但需要提醒的是,确认有‘雷’
之后,很多患者依然不在意、不干预,
尤其是老年人,孩子不在身边觉得去趟
医院麻烦,有些患者活动后有好转,就
觉得没必要去医院,一拖再拖,这样容
易产生大问题。
”焦力群提醒,患者从
发病到就医的时间越短,留给医生的时
间就越多,才会有更多胜算。
科研成果反哺临床
“分层”让治疗更精准
临床支持科研,科研反哺临床。
历
时十年,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CASSISS研究)采用中国数据,为
全球脑血管狭窄患者治疗提供了中国方
案,打破了国际上对脑动脉狭窄血管内
治疗的固有结论。
相关成果今年已经在
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发表。
Famous Doctors & Experts
92
名医名家
这项研究由焦力群团队牵头,国内8家医学中心共同完成。
CASSISS 研究是目前全球第三个、中国和亚洲第一个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了380例患者。
通过对患者选择标准、手术时机、医学中心容量等进行优化,研究对比支架和单纯药物对重度脑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或死亡的防治效果。
“虽然CASSISS 研究不能证明颅内支架优于药物治疗,但已经可以证实不差于药物治疗,并且在远期预后方面开始显现优势,虽然这还没有统计学差异。
这让我坚信,现在仍然
是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一个上升期。
”焦力群认为,介入治疗必须将并发症控制到足够低才能够得到额外获益。
这项研究结果基本印证了目前大部分包括脑梗在内的脑卒中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更多有关介入治疗的敏感群体还在探索中。
“哪些患者对介入治疗更加有效,我们希望探索到更多样本,最终达到分层治疗、精准治疗的目的。
”他说。
比过去十年研究更加有利的条件是,如今团队可以借助智能化工具进行深入调查,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
筛选目标人群,从而达到辅助临床的目标——让研究项目更快落地,找到那些最适合的人群,采取最优方案,这将让患者在治疗中更多获益,同样,也正是在试验的管理和推进过程中,研究团队整体得到了科学的教育和提升。
世间没有白走的路,焦力群所倡导的积极治疗理念以及行动获得了更多认同。
“当然,我们在精准治疗领域的研究还在进行中,有关分层治疗的探索依然在前进过程中,我想将来会有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贡献给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