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初一物理上册同步模拟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岳阳市初一物理上册同步模拟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3分)
1.下列关于长度的测量,说法正确的是()
A. 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起
B. 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
C. 测量结果精确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答案:B
解析:A选项错误,因为测量时不一定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起,只要保证起始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即可;B选项正确,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以减小视觉误差;C选项错误,测量结果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而不是精确到;
D选项错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B.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C. 声音的音调越高,传播的速度越大
D. 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无关
答案:B
解析:A选项错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选项正确,声音的响度确实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C选项错误,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音调无关;D选项错误,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 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 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答案:D
解析:A选项错误,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选项错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C选项错误,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而不是红外线;D选项正确,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这是紫外线的特性之一。
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
B. 夏天,自来水管“出汗”是液化现象
C. 秋天,早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升华现象
D. 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凝固现象
答案:A、B
解析:本题为多选题。
A选项正确,春天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B选项正确,夏天自来水管“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
水管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选项错误,秋天早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不是升华;D选项错误,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不是凝固。
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单个正确答案,这里我们优先选A(因为B也是正确的,但题目只要求一个答案)。
5.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
B. 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C.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D.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答案:A
解析:A选项正确,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
B选项错误,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必须涉及到至少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C选项错误,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比如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如果没有发生形变或相对运动趋势,则它们之间就没有力的作用;D选项错误,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比如磁铁之间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二、多选题(每题4分)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C.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 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答案:A、D
解析:A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B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选项,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选项,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A. 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B. 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电视画面的颜色
C. 物体通过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答案:A、B
解析:A选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真空属于同种均匀介质,所以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故A正确;B选项,彩色电视机中的各种画面都是由红、绿、蓝三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故B正确;C选项,平面镜成像时,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C错误;D选项,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D错误。
3.下列现象中,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多选)
A. 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
B. 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
C. 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
D. 跳远运动员起跳后在空中继续向前运动
答案:A、B、C、D
解析:这四个选项都是惯性现象的体现。
A选项,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是为了利用惯性,使运动员跳得更远,故A正确;B选项,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C选项,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D选项,实际上与B选项描述的是同一现象,只是表述方式不同,故D也是正确的。
4.下列关于力与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A.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 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C.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
D.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答案:A、D
解析:A选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A正确;B选项,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B错误;C选项,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因为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C错误;D选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故D正确。
三、填空题(每题3分)
1.题目: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 。
答案:振动;振动
2.题目: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声音在______ 中不能传播。
答案:介质;真空
3.题目: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_m/s。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340;大于
4.题目: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__Hz到______Hz。
高于______Hz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______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答案:20;20000;20000;20
5.题目: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它是由发声体做______ 振动时发出的声
音,公路两侧种有许多树,这是在______ 减弱噪声。
答案:无规则;传播过程中
四、解答题(每题8分)
1.(8分)题目: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将物体放在右盘中,砝码放在左盘中,称得物体质量为27g(1g以下用游码),则物体的实际质量是多少?
答案:
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这是天平的基本使用规
则。
但在此题中,同学将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天平平衡时,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
即:砝码质量 = 物体质量 + 游码质量。
由于称得物体质量为27g,且1g以下用游码,所以砝码的总质量为20g+5g=25g,游码的质量为2g。
代入上述等式,得:25g = 物体质量 + 2g。
从中解出物体的实际质量为:25g - 2g = 23g。
2.(8分)题目:
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突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立即刹车,汽车以大小是5m/s²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那么刹车后2s内与刹车后6s内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多少?
答案: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汽车刹车到完全停止所需的时间。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有:
t0=0−v0
a =0−10
−5
=2s这意味着汽车在2秒后就已经停止。
接下来,我们计算刹车后2秒内的位移。
由于汽车在这2秒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使用平均速度乘以时间的方法来计算位移:
x1=v0
2t1=10
2
×2=10m其中,t1=2s。
然后,我们计算刹车后6秒内的位移。
但由于汽车在2秒后就已经停止,所以刹车后6秒内的位移实际上就等于刹车后2秒内的位移:
x2=x1=10m最后,我们求出刹车后2秒内与刹车后6秒内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
x1 x2=
10
10
=1:1
3.(8分)题目:
一质量为1kg的物体被人用手由静止开始向上提升1m,这时物体的速度是2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手对物体做功12J
B.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12J
C.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2J
D.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10J
答案:
A选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重力。
根据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设手对物体做的功为W F,重力做的功为W G(负功),则有:
W F−W G=1
2
mv2−0其中,m=1kg,v=2m/s,W G=−mgℎ=−1×10×1=−10J(因为重力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所以做负功)。
代入数值解得:
W F=1
2
×1×22+10=12J所以A选项正确。
B和C选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
W
合=1
2
mv2−0=1
2
×1×22=2J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
D选项: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也等于重力做的负功的绝对值,即:
W
克G
=|W G|=10J所以D选项正确。
综上,正确答案是ACD。
五、综合题(每题10分)
题目1:(10分)
题目描述:
小明在学习了光的折射后,对水中的物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天,他在湖边玩耍时,发现一根筷子插入水中后,看起来像是折断了一样。
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个现象,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
答案:
解释:这个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当光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如水)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个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筷子反射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看起来像是折断了一样。
实验设计:
1.准备一根直尺、一根筷子、一个透明的水槽和适量的水。
2.将水槽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并加入适量的水。
3.将直尺竖直插入水槽中,确保直尺的一部分在水上,一部分在水下。
4.从水槽的侧面观察直尺,注意直尺在水面处是否看起来像是折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