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考试试卷C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8高一下·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
”意思是说,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的道理,▲的训导。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
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
不同时代的人拥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 ,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通过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
(甲),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1)依次填入文中▲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至高无上流芳百世不以为然以一当十
B . 高高在上不可磨灭不屑一顾以一当十
C . 至高无上不可磨灭不以为然一劳永逸
D . 高高在上流芳百世不屑一顾一劳永逸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他们可能通过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引为经典。
B . 他们可能提议把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
C . 他们可能提议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
D . 他们可能借此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
(3)下列在文中甲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时常变动是文学经典的特质
B . 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
C . 文学经典并不经常变动
D . 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是时常变动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2分)
2. (6分) (2017高三上·唐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
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
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
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
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
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
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
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
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代条件下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
B . 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
C . 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条件。
D . 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先进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B . 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C . 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
D . 文章从文化资源、先进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B . 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C . 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D .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的资源。
3. (7分) (2019高一下·双鸭山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各题。
寻找恩人
文/韦名
建涛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找到女儿的救命恩人,给他恭恭敬敬地鞠个躬,道声谢。
女儿描述的救命恩人是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说话不卑不亢,眼睛不大不小,头发不长不短的中年男人。
女儿说,那天上午,事情来得太过突然了:站在马路边等车的她发现一辆车疯了一样向自己狂奔过来。
小嘴张得巨大的她,既说不出话,也挪不动身子,眼睁睁看着车子朝自己飞奔过来……就在车子要辗上她的刹那间,说时迟那时快,她被一个人扑倒在路边的绿化带上——疯狂的车子从女儿刚刚站着的地方呼啸而过。
和女儿一起倒在绿化带上的中年男人扶起了脑子一片空白的女儿。
女儿却站不稳,蹲在绿化带上,瑟瑟发抖。
“没事了!”中年男人不卑不亢地安慰了女儿一句,再次扶起女儿。
惊魂未定的女儿终于抬起了头,看到了中年男人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
女儿连一声谢谢也没说,只呆呆地望着沾了一身泥水的中年男人,头也没回地消失在马路上。
救了女儿一命,女儿却来不及对恩人道声谢,建涛心里不安,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亲口向恩人道谢!
为了心中这一声谢,多少年,只要一有空,建涛就四处寻找恩人。
可除了女儿当初对恩人的简单描述,建涛对恩人一无所知。
女儿当初描述的恩人,在芸芸众生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无异于稻仓中的一颗稻谷,找这样一个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执着的建涛却不言弃,一直在寻找恩人。
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建涛也做了很多和恩人一样的好事,成了别人嘴里的恩人。
女儿就在建涛不断寻找恩人的日子里逐渐长大,成了别人的女人——尽管建涛心里不大乐意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的儿子,一直对女婿很冷淡,可看到女儿后来又拥有了自己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建涛认了。
看到女儿的幸福,建涛寻找恩人的决心更加坚决。
多年过去了,寻找恩人未果。
建涛不仅不放弃,还在家里亲自给恩人画像,画眉心里有黑闪闪的痣,不胖不瘦、不高不矮的中年男人。
建涛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和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差不多。
建涛画完就让女儿认,每一张画,女儿都说像又不像。
画到后来,建涛便根据岁月的流逝,把中年恩人画成了老年恩人:皱纹加深了,头发变白了……当然,唯一不变的是眉心间的那颗痣。
女儿说,除了那颗痣,父亲画的恩人怎么越看越像父亲自己。
突然有一天,女儿告诉建涛,她想和男人带着女儿去遥远的地方看望从未谋面还在服刑的家公。
建涛欣慰地点了点头。
女儿一家去了遥远的地方,建涛继续画像和寻找恩人。
女儿从遥远的地方一回来,就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建涛,“爸!我找到了!找到了!”
“找到了什么?”建涛一脸茫然。
“恩人!”女儿说时,眼里闪着一丝亮光。
“在哪?”建涛停下画像,盯着女儿,着急地问。
“在遥远的地方!”女儿眼里的那丝亮光不见了。
“家公眉心间就长着这么一颗我永远也忘不了的黑痣!”
“……”建涛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
“可他看着我们三个,听我激动地讲15年前的那一刻,始终不承认他曾救过我!”女儿有点灰心。
“你确定?”建涛很久才回过神来。
“爸,错不了,就是他。
”女儿又激动起来,“可他为什么不承认这一切呢?”
“谢谢你!”尽管一见面,亲家公和建涛画的像一点也不像,建涛还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深深地深深地给亲家公鞠了一躬。
“谢谢你!”亲家公也深深地给建涛回了一鞠躬。
建涛提醒亲家公:15年前的那天早上,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当时车少人稀的马路朝公安局走去……女儿就是那天那个时段在那段马路被一个眉心有痣的中年男人救起的!
亲家公却一脸平静。
“我女婿你儿子说,你那天出门的样子他永远忘不了!我女儿你儿媳说,你眉心间的黑痣她也永远忘不了!”建涛告诉亲家公。
亲家公静静地听着,轻轻摇了摇头。
看着平静如水般的亲家公,建涛没再继续说下去:来看望亲家公之前,他找到了当年接待亲家公自首的警官。
警官说了一个细节,亲家公自首时衣服上一身泥水,十分狼狈。
建涛又隔着厚厚的玻璃给亲家公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监狱会客室。
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节,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如何寻找,结果如何。
B . 小说中前后有照应,如后文中提到的警官说的“衣服上一身泥水”的情节就照应了前文。
C . “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救命恩人的标志,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
D . 小说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在刻画恩人时使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请概括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4. (9分) (2019高三上·吕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和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一种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的新的社区管理形态。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社区是社区治理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是构成智慧城市的基层“细胞”。
然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概念都将自身局限在某一领域。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谋划经济社会的智慧化发展。
智慧社会就是将城市、社区以及其他治理单元结合起来,将整个社会作为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
(摘编自高奇琦《建设智慧社会要把握三大要素》,《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2 日)
材料二
智慧社区的基本构成图
(摘编自乔俞豪《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社区管理系统研究》)
材料三
智慧社区的概念源于美国,2009 年 9 月,迪比克市和 IBM 启动了美国也是世界第一个智慧社区项目,运用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帮助居民实时监测并调整其用水量、用电量。
继 IBM 之后,思科、微软等科技公司成为推动美国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2015 年 9 月,美国联邦政府将智慧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发布了《白宫智慧城市行动倡议》;此外,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
欧洲也是全球智慧社区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
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欧盟拟定相关倡议时,注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及建议。
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德国慕尼黑则成立智慧社区实验室让公民参与智慧社区建设规划过程。
不仅如此,每个项目选取二到三个城市或街区、社区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向欧盟国家其他城市、社区推广。
(摘编自李德智《典型发达国家智慧社区的建设经验及启示》,《建筑经济》2017 年第 11 期)
材料四
目前,北京市智慧社区的建设普遍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挑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智慧社区难以推广、普及和融合。
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法规,导致智慧社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方面的统一强制性标准。
一些网络服务商以及智能安防厂商,又纷纷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设智慧社区。
行业局限性和企业角度的不同,导致这些智慧社区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例如,腾讯的智慧社区侧重云服务端,奇虎 360 侧重安全智能家居,这些都不能完全满足社区智慧物管和居民智能生活的多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智慧社区的发展。
社区居民还没有深入参与到智慧社区建设中来,特别是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另外,智慧社区建设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但目前北京市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承担着大量的行政性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部分人员的素质不符合智慧社区建设要求,致使智慧社区落地应用不够好。
(摘编自梁丽《北京市智慧社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电子政务》2016 年第 8 期)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智慧社区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交换、处理及展示功能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B . 信息采集单元是智慧社区的基础环节,主要依赖门禁设备、火灾报警等设备采集信息。
C . 在信息存储、交换和处理单元,社区通过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储、交换等为决策提供支撑。
D . 信息展示单元中智慧社区各系统终端信息均可智能展示、自动传输,无需人工登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智慧社区的概念源于美国,但发展得最好的还是欧洲,德国成立的智慧社区实验室还将经验推广到其他国家。
B . 智慧社区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社区管理新模式,同时也是构成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的基层“细胞”。
C . 北京的智慧社区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可见智慧社区的推广、普及和融合并非易事。
D . 目前智慧社区的概念局限于某个领域,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要有宏观视角、整体思维,以推动智慧社区走向智慧社会。
(3)我国应通过哪些举措推动智慧社区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
5.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昔议论者,皆谓古文之衰自东汉始,非也。
西汉惟武帝以前之文,生气奋动,倜傥排宕,不可方物,而法度自具。
昭宣以后则渐觉繁重滞涩惟刘子政杰出不群然亦绳趋尺步盛汉之风逸无存矣。
是编自武帝以后至蜀汉,所录仅三分之一,然尚有以事宜讲问,过而存之者。
(方苞《古文约选序例》)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昭宣以后则渐觉繁重滞涩惟刘子政杰出不群然亦绳趋尺步盛汉之风逸无存矣。
(2)方苞与刘大魁、________同为古文“________派”代表。
(3)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不同意“在昔议论者”的观点。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6. (8分)(2019·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
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回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 . “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 . 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 . 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转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E . 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7. (6分) (2019高一下·白山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 (5分) (2019高二上·泸西期中) 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5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般阳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
该生学习成绩倍儿棒,综合素质优良。
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
希望该生能得到贵大学的垂爱。
特此推荐!
××中学
2018年3月19日
9. (5分) (2015高一上·枣阳期中) 仿照例句的形式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与例句一起构成排比句。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吟唱,少一些哀婉的咏叹;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2019·全国Ⅲ卷)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2分)
2-1、
2-2、
2-3、
3-1、
3-2、
4-1、
4-2、
4-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
5-1、
5-2、
5-3、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7-1、
7-2、
7-3、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1、
9-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