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精品医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ILD 定 义
➢ 自身免疫性肝病与病毒感染、酒精、药物、遗传等 因素所致肝病不同,是以肝病为相对特异性免疫病 理损伤器官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突出特点是血 清中存在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实验室检查
– ALP、GGT升高,胆红素以 直胆升高为主 –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以IgM增高为主 – AMA(98%),esp.AMA-M2 – PT延长(早、晚期的不同点?)
• 影像学检查
所有胆汁淤积患者均应行肝胆系影像学检查。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病理:
– 非化脓性或肉芽肿性胆管炎 – 主要累及小胆管 – 晚期肝硬化
状改变和狭窄
主要自身抗体
AIH 1型 2型 3型
抗核抗体(ANA)
+ 4%
抗平滑肌抗体(SMA)
+ 4%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anti-
+
LKM1)
抗肝特异性细胞质I型抗原抗
+
体(anti-LC-1)
抗可溶性肝 / 胰抗原抗体
+
(anti-SLA / LP)
核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pANCA)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 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 etc.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自身免疫性肝炎以血清转氨酶升高、循 环中存在自身抗体、高γ-球蛋白血症、肝 组织学特征性改变(界面性肝炎、汇管区 淋巴浆细胞浸润和玫瑰花结样变)以及对 免疫抑制治疗应答为特点。
病例讨论
女性,35岁,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增高2年 医生? 问诊:病毒性肝炎史?
多次甲、乙、丙、丁、戊、疮诊病毒等阴性 胆、胰疾病史?
多次腹部B超、CT、MRI检查阴性,也无脂肪肝 服药史、饮酒史及其它治疗史? 全身性疾病史?
TB、甲亢、肾功等阴性。IBD、SLE等不详
自身免疫性肝病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AILD)
– 起病隐匿,缓慢。无症状占首诊20-60%,多2-4年出
现症状。
– 早期瘙痒症状:瘙痒可在黄疸发现前数月至2年出现 – 胆汁淤积表现: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 – 中晚期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 – 常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SS(80%)、桥本
氏甲状腺炎(25%)、SLE、溶贫、ITP
* 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管为主
皮样”改变
重要影像检查
除外肝胆系统肿 ERCP、MRCP示
瘤、肝外胆道阻 肝内外胆管串珠
塞
样改变和狭窄
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 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 (UDCA),
无效者激素、免 疫抑制剂
无有效药物
激素疗效
好
差
好
差
无效
内镜外科治疗
晚期肝移植
晚期肝移植
内镜治疗和外科 治疗主要解决胆 管闭塞或肝移植
重叠综合征
• AIH合并PBC或AIH合并PSC • AIH合并PBC者肝酶、胆红素水平与单
纯AIH者相同,对激素治疗反应好 • AIH合并PSC者对激素反应不好
Take Home Message
AIH
PBC
PSC
肝实质细胞 主要受
胆管上皮细胞
侵部位 (靶细 胞)
没有明显 胆管损害
肝内和肝外胆 肝小叶间小 管的破坏,出 胆管损害 现特征性串珠
2)排除其他肝病; 3)B超或胆管造影检查示胆管正常; 4)血清AAMMAA阳性(注意重叠综合征等); 5)肝组织病理提示或支持PBC(肝穿非必需);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鉴别诊断:
– AIH:ALT、AST升高、IgG升高,病理肝 细胞损害为主。可重叠。
– PSC:临床、病理有时均很难鉴别,PSC男 性多见,AMA阴性,常伴IBD,胆管串珠样 改变。
• 组织学上分4期: • Ⅰ期(胆小管炎期)为门管区炎伴有胆小管肉芽肿性破坏; • Ⅱ期(胆小管增生期)为门静脉周围炎伴胆管增生; • Ⅲ期(纤维化期)可见纤维间隔和桥接坏死形成; • Ⅳ期(肝硬化期)为肝硬化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诊断
1)中年女性、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乏力、黄 疸(直胆升高为主),血清ALP等升高>6月;
* 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LKM-1)、抗肝细胞胞浆1 型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体(SLA/LP),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 鉴别诊断
– 嗜肝病毒感染和药物性肝炎 – SLE – PBC、PSC
ANA和SMA等自身抗体缺乏疾病特异性,低滴 度也可见于其他多种肝内外疾病如病毒肝、非酒精 肝以及SLE、类风关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阳性
抗线粒体抗体(AMA)/M2 r球蛋白或IgG
为主升高
免疫球蛋白,尤其IgM
PBC
50%
90-95% 升高
PSC
20%-30% 20%-30%
70% 少见
AIH
1型 2型 3型 PBC
PSC
界面性肝炎
非化脓或肉芽肿 胆管炎症、梗阻
典型病理特点 肝细胞形成玫瑰花结 胆管炎,以小胆 胆管周围“洋葱
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 淤积性肝脏疾病。
PBC主要见于女性,约占90%,病因为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AMA高滴度为 此病特点,病理特点为慢性进行性、非化 脓性或肉芽肿性小胆管炎,但临床和病理 学符合PBC的患者有5%-10%AMA阴性。
AMA:抗线粒体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临床表现 85-90%见于40-60岁中年女性
痣,肝大,后期门脉高压体征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伴SLE、SS或UC
SS: Sicca syndrome;Sjögren’s 综合征,干燥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 较特殊的实验室指标
– 高γ球蛋白血症或IgG升高明显 – 自身抗体:
可出现ANA和/或抗SMA阳性 抗LKM-1和(或)抗LC1阳性 抗SLA及抗LP阳性
– 肝结节病:PBC的ACEI可升高。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治疗: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 对症:消胆胺,维生素 – 免疫治疗:
目标:减轻胆汁淤积导致的细胞毒作用 用药:熊去氧胆酸、秋水仙碱、MTX – 肝移植
UDCA:促进肝内的胆汁从肝细胞分泌到胆小管; 改善胆汁淤积的血清生化指标,延缓患者需要进 行肝移植的时间,并有可能延长患者寿命。
滴度1:80以上 5. 病理上界面样肝炎,小叶存在碎屑样坏死,
无胆系病变、肉芽肿、铜沉积症等其他表现 6. 女性患者伴其他免疫性疾病及激素有效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
–按血清免疫学检查分为3型: • I型:ANA和/或抗SMA阳性,占80%,疗效较好。 • II型:抗LKM-1和(或)抗LC1阳性,多数ANA、 抗SMA阴性。占4%,进展快速,复发率高,疗效 差。 • III型:抗SLA及抗LP阳性,ANA、抗SMA、 抗LKM-1阴性。疗效较好。
肝小叶内可见肝细胞形成玫瑰花结(hepatic rosette formation)(多个肝细胞围绕胆小管)和 (或)点状、碎片状坏死。
病理改变有一定特征,但并非特异性,结 合血清免疫学检查有助于AIH诊断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
1. 无活动性病毒感染标志,无过度饮酒、输血 史及服用致肝损药物史
2. 转氨酶明显升高。 3. 血清Y-球蛋白或IgG水平升高1.5倍以上 4. 血ANA阳性,抗SMA阳性或抗LKM-1阳性,
ERCP及MRCP是诊断PSC的金标准。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影像学特点(MRCP、ERCP):肝内、外 胆道的多个局灶性狭窄和扩张。弥漫性的 胆管狭窄,间隔着正常胆管的扩张,形成 典型的串珠状表现。
• 病理学特点:PSC最具有特征性的组织病 理改变是胆管周围“洋葱皮样”改变,表 现为纤维组织围绕小胆管呈同心圆样排列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预后 预后差异较大,有症状者的平均 生存期为10-15年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SC是一种以胆管进行性炎症、增生和纤维化 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最终进展到胆汁 性肝硬化,大约有10% ~30%的患者将发展为胆 管癌。
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男女比例为2:1,大多 数患者伴随有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 论,可能与免疫机制失调、基因易感性和胆管上皮 细胞功能紊乱有关。
* 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LKM-1)、抗肝细胞胞浆1 型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体(SLA/LP),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 病理
界面性肝炎(Interface hepatitis)(汇管区大量 浆细胞浸润,并向周围肝实质侵入形成界面炎症。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 治疗
–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 强的松30-40mg/d,减至停用或5mg/d维持 • 硫唑嘌呤50-100mg/d • CysA
– 肝移植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预后
预后差异较大,多数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10年总体生存率约为80-9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男:女约为1:4。 常同时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尚末明确,遗传易感性是主要因素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
(1)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 临床表现
--女性多见(>70%),10-30岁及40岁2个高峰 – 慢性迁延性病程,可发展为肝硬化。 – 类似病毒性肝炎症状(乏力、纳差、厌油) – 早期可仅表现为关节痛和皮疹 – PE:皮肤巩膜黄染(80%),肝掌、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