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 小册子 第 3 课时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课时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一、知识解读
1. 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天文学大成》中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2.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3. “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对比:
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4. 1851 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
自转。
5. 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
旋转,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二、实验重现
实验: 昼夜交替现象的再模拟实验
1. 实验目的: 完善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2. 实验器材: 地球模型、铁丝、手电筒、反光的小圆片、记录纸等。
3. 实验步骤:
(1) 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
(2) 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的小圆片,代表地球上的观
察点。
(3) 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绕地轴自转。
(4) 观察地球模型上的小圆片有无迎来亮和暗的变化,并记录。
自转半周前自转半周后
4. 实验现象:
(1) 通过转动地球模型,我们发现向光的一面贴有小圆片的地方会变亮,代表
这里是白昼;小圆片被慢慢转到背光的一面,贴有小圆片的地方会变暗,代表这里是黑夜。
(2) 几个小圆片迎来白天或黑夜的时间有早有迟。
5. 实验结论:
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白天或黑夜的时间不一样,有早有迟。
指点迷津
问题: 通过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你有什么新发现?
通过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了“日心说”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证据: 地球自转可以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的发生。
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很难分清到底哪种观点才是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真实原因。
所以,我们要将目前得出的结论都暂时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