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疾病 猪蛔虫病 的知识和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的疾病猪蛔虫病的知识和防治
一、概述:
猪蛔虫病(Ascariosis)是由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的一种线虫病,呈世界性流行,集约化养猪场和散养猪均广泛发生。

我国猪群的感染率为17%~80%,平均感染强度为20~30条。

感染本病的仔猪生长发育不良,增重率可下降30%。

严重患病的仔猪生长发育停滞,形成“僵猪”,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猪蛔虫病是造成养猪业损失最大的寄生虫病之一。

二、病原:
猪蛔虫(Ascaris suum)是寄生于猪小肠中最大的一种线虫。

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

虫体呈中间稍粗、两端较细的圆柱形。

头端有3个唇片,一片背唇较大,两片腹唇较小,排列成品字形。

体表具有厚的角质层。

雄虫长15~25cm,尾端向腹面弯曲,形似鱼钩。

雌虫长20~40cm,虫体较直,尾端稍钝。

随粪便排出的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区分。

受精卵为短椭圆形,大小为50~75µm×40~80µm,黄褐色,卵壳厚,由4层组成,最外一层为凹凸不平的蛋白膜,向内依次为卵黄膜、几丁质膜和脂膜,内含一个圆形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间两端形成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卵较狭长,平均大小为90µm×40µm,卵壳薄,多数无蛋白质膜,内容物为很多油滴状的卵黄颗粒和空泡。

寄生在猪小肠中的雌虫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平均可产卵10万~20万个,产卵旺盛时期每天可排100万~200万个,每条雌虫一生可产卵3000万个。

虫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经11~12天发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虫的卵,这种虫卵随同饲料或饮水被猪吞食后,在小肠中孵出幼虫,并进入肠壁的血管,随血流被带到肝脏,再继续沿腔静脉、右心室和肺动脉而移行至肺脏。

幼虫由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这里度过一定的发育阶段,此后再沿支气管、气管上行,后随黏液进入会厌,经食道而至小肠。

从感染时起到再次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共需2~2.5个月。

虫体以黏膜表层物质及肠内容物为食。

在猪体内寄生7~10个月后,即随粪便排出。

三、流行病学:
猪蛔虫病的流行很广,一般在饲料管理较差的猪场,均有本病的发生;尤以3~5月龄的仔猪最易大量感染猪蛔虫,常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发生死亡。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蛔虫生活史简单;第二,蛔虫繁殖力强,产卵数量
多,每一条雌虫每天平均可产卵10万~20万个;第三,虫卵对各种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虫卵具有4层卵膜,可保护胚胎不受外界各种化学物质的侵蚀,保持内部湿度和阻止紫外线的照射,加之虫卵的发育在卵壳内进行,使幼虫受到卵壳的保护。

因此,虫卵在外界环境中长期存活,大大增加了感染性幼虫在自然界的积累。

有人报道,猪蛔虫能在疏松湿润的耕地或园土中生存长达3~5年。

虫卵还具有黏性,容易借助粪甲虫、鞋靴等传播。

四、临床症状:
猪蛔虫幼虫和成虫阶段引起的症状和病变是各不相同的。

(1)幼虫移行至肝脏时,引起肝组织出血、变性和坏死,形成云雾状的蛔虫斑,直径约1cm。

移行至肺时,引起蛔虫性肺炎。

临诊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和精神沉郁。

病猪伏卧在地,不愿走动。

幼虫移行时还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出现荨麻疹和某些神经症状类的反应。

(2)成虫寄生在小肠时机械性地刺激肠黏膜,引起腹痛。

蛔虫数量多时常凝集成团,堵塞肠道,导致肠破裂。

有时蛔虫可进人胆管,造成胆管堵塞,引起黄疸等症状。

(3)成虫能分泌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血管,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

成虫夺取宿主大量的营养,使仔猪发育不良,生长受阻,被毛粗乱,常是造成“僵猪”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五、诊断鉴别:
对2个月以上的仔猪,可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

正常的受精卵为短椭圆形,黄褐色,卵壳内有一个受精的卵细胞,两端有半月形空隙,卵壳表面有起伏不平的蛋白质膜,通常比较整齐。

有时粪便中可见到未受精卵,偏长,蛋白质膜常不整齐,卵壳内充满颗粒,两端无空隙。

六、病理变化:
猪蛔虫幼虫和成虫阶段引起的症状和病变是各不相同的。

(1)幼虫移行至肝脏时,引起肝组织出血、变性和坏死,形成云雾状的蛔虫斑,直径约1cm。

移行至肺时,引起蛔虫性肺炎。

(2)成虫寄生在小肠时机械性地刺激肠黏膜,引起腹痛。

蛔虫数量多时常凝集成团,堵塞肠道,导致肠破裂。

有时蛔虫可进人胆管,造成胆管堵塞,引起黄疸等症状。

(3)成虫能分泌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血管,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

成虫夺取宿主大量的营养,使仔猪发育不良,生长受阻,被毛粗乱,常是造成“僵猪”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七、防治措施:
(一)治疗可使用下列药物驱虫,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1)左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混在饲料中喂服。

(2)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混在饲料中喂服。

(3)阿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皮下注射或口服。

(4)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皮下注射或口服。

(5)多拉菌素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皮下或肌肉注射。

(二)预防
(1)定期驱虫。

在规模化猪场,首先要对全群猪驱虫;以后公猪和母猪每三个月驱虫1次,每年四次;仔猪转入新圈时驱虫1次;新引进的猪需驱虫后再和其他猪并群。

产房和猪舍在进猪前应彻底清洗和消毒。

母猪转入产房前要用肥皂清洗全身。

在散养的育肥猪场,对断奶仔猪进行第一次驱虫,4~6周后再驱一次虫。

(2)保持猪舍、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3)猪粪应在固定地点堆集发酵,利用发酵的温度杀灭虫卵。

已有报道猪蛔虫幼虫可引起人的内脏幼虫移行症,因此杀灭虫卵对公共卫生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