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安工程大广播电视考研《艺术概论(618)》真题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西安工程大广播电视考研《艺术概论(618)》
真题答案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性:
艺术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性,审美性是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分开来.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人和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又必须注意,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作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
(2)艺术的审美形式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艺术要以真和善为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
2.巫术说
答:“巫术说”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儿种主要学说之一,主张艺术起源于巫术。
巫术说最早出现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徳华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
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其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
考古证实原始艺术的确与巫术紧密相关,如我国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将军崖岩画与原始巫术就有着深刻联系。
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又并不十分准确,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r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揭示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3.美育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
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一般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广义的美育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4.包豪斯
包豪斯,是德国魏玛市的“公里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用“包豪斯”。
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他们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和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提倡以新的技术来经济地解决好新的功能问题。
包豪斯的教学特点:反对模仿因袭,将产品设计同机器生产、社会发展及各门艺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
包豪斯学派的代表作是包豪斯校舍。
5.蒙太奇
一种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
为英语Montage的音译。
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镜头分别拍摄完成,再依原定创作构思将这些镜头加以组接,使其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形成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
此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
6.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
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1.简述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
艺术情感是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所表发现出来的情感倾向。
(1)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感情。
人类的情感从福士会性上分为两类:追求自由的情感和扼杀自由的情感。
追求自由是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
(2)艺术情感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个人情感:艺术情感既包含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
又包含个人的独特的情感。
(3)艺术情感是人们再度体验到的情感。
理解感!情是一个过程,人们要用冷静的理智去理解。
2.如何理解克莱夫·贝尔首次提出来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
(1)“有意味的形式”,是从艺术本质对艺术的定义,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抽象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潮流开始蓬勃发展,被冠名为“现代主义”。
“有意味的形式”说无疑是该阶段形式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
1914年,克莱夫·贝尔首次提出来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
这一形式主义的美学假说,将“有意味的形式”作为艺术品的根本特性。
此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艺术领域的极大震动。
随后,“有意味的形式”不仅为艺术界所熟知,同时也成为公众的口头禅。
(3)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
“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
(4)所谓“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
“意味”是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意味的形式”。
(5)“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层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的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泥沼。
3.简述艺术教育的表现及特点。
答:艺术的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最鲜明的区别。
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绝不是干巴巴的道徳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徳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2)“潜移默化”
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
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艺术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
4.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一、宗教与艺术有密切关系的原因
1.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
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2.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艺的利用。
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遍及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
二、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
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
三、艺术影响宗教,
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
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着宗教活动。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还表现在宣扬宗教思想上。
表现在强化氛围上,比如哥特式建筑
艺术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根本上讲,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
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文艺的发展。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形象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通过抽象思维同形象思维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抽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而形象思维则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
第一,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
如同抽象思维始终离不开概念一样,形象思维的特点是自始至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总是运用形象来进行思维。
第二,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
尤其是想象和联想成为形象思维的主要活动方式,情感对形象思维也具有特殊的作用。
第三,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如果说抽象思维侧重于分析,那么形象思维更侧重于综合。
形象思维更加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正因为形象思维有这些基本的特点,因而它成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要思维方式。
从形象思维的第一个特点来看,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艺术家在着手创造艺术形象之前,先经过一个体验或构思的过程,将要创作的形象,已经以表
象的形式在他的头脑中自发和自觉地活动起来。
在心理学中,表象就是指人们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表象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性。
在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异常活跃,它们不断地改造着原有的表象并创造出新的表象,最终形成艺术形象。
可见,无论是体验还是构思,无论是传达还是表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
从形象思维的第二个特点来看,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依赖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因而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只能是形象思维。
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它离不开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通过艺术家积极能动的创作活动,发掘出蕴藏在事物中的“美”。
在艺术创作中,想象是核心,情感是动力,离开了想象和情感,就没有艺术。
从形象思维的第三个特点来看,艺术创作始终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这也是形象思维的一基本特点。
抽象思维侧重于分析。
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却总是把生活当成完整的画面,巴人物当成完整的形象来进行思维。
在艺术创作中,这种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持个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作家可以忍痛删去某些或许够得上精彩的情节和细节。
艺术创作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远远不是那么简单和单纯。
艺术创作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同时也离不开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2.怎样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道
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
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预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么,究论什么是"道"呢?儒家与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老庄道家学派注重于“天道”方面的探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
”
2.气
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
“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
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
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的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
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范畴,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
“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
“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3.心
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
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4.舞
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
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
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会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之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5.悟
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
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6.和
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
“和”与“中”这两个概念。
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
“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
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性的统一。
“中”的本意是提倡一种正确的道德,一种正确的理性。
“中”就是要不走极端,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一贯把正确的伦理、理性作为前提,把真与善作为前提,追求“质正得中”中则必正,正购必中。
在情与理的关系上,强调“以中为节”,做到情与理的统一。
因此,中国传统术一方面强调表现情感,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理节情和情理交融;一方面强调艺术具有感官愉悦功能,另一方面又强调温柔敦厚与感染教化,孔子就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
“中”需要“权衡”所谓“权衡”就是一种对“度”的把握,就是要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
这里对“度”的把握,是对矛双方各个方面的内外因素的综合考虑,从而找到“恰好”的正确之点。
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
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
也就是说,天、人、文三者相通,都贯穿了“和”。
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
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