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档:第3单元 9 劝 学 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分层测评(九)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尝跂.
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B .声非加.
疾也 加:增加 C .而绝.
江河 绝:横渡 D .锲.
而舍之 锲:刻
【解析】 B 项,加:更加。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水为之,而寒于.
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吾尝终日而.
思矣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 于:①介词,从;②介词,比。

而:③连词,表递进;④连词,
表修饰。

【答案】 C
3.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39282070】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析】 C 项,与题干中的句式相同,都是定语后置句。

A 项,宾语前置
句;B 项,状语后置句;D 项,判断句。

【答案】 C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的。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提高人的能力。

【解析】C项,作者并没有否定思考的重要性,“日参省乎己”本身就是思考。

【答案】 C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
【答案】(1)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禀性同一般人相比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3)(如果)刻一下就放弃它(不刻),(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
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功)。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
⑦。

傲,非也;
,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
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

②没:同“殁”,
死亡。

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

④箸:通“著”,明。

⑤蠕:微动。

⑥傲:浮
躁。


:形容言语繁碎。

⑧向:通“响”,
回音。

⑨方:仿效。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恶乎始?恶.
乎终 恶:哪里 B .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 舍:放弃
C.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曷:怎么
D.《诗》《书》故而不切.切:恳切
【解析】D项,“切”,贴近,切合。

【答案】 D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B.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C.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D.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解析】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逐步排除错误选项。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是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组成的一组排比句,“切”后要断开。

排除AC两项。

“尊/以遍”意思是“既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又能学到广博的知识”,“以”表并列,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D。

【答案】 D
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解析】C项,“《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答案】 C
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译文: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
【答案】(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

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

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

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记》,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

所以学到《礼记》就到头了,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

《礼记》的肃敬而有文饰,《乐记》的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

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小人的学习,
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

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

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

《礼记》《乐记》虽记载了法律制度,却没有详细阐明其中的道理,《诗经》《尚书》虽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字简约,因而不能使人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

效法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学到广博的知识,通晓天地人间的事理。

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

[语言运用层]
10.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恰当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塞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解析】“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

①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故先①后⑤。

②④句阐述第⑤句,从读书的时间或内容谈到读书的感受,故先②后④。


③句“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总结全段。

【答案】①⑤②④③
11.(2016·全国甲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__①__。

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

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

但是,__②_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

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__③__。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气候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既能为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所以,人类要设法改变气候,使它有利于人类。

①处根据上文的“不仅”与下文语意,可推导出气候“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句。

②处根据上文“但是”与下文语意,可推导出“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句。

③处根据上文“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及文段意思,可推导出“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句。

【答案】(示例)①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②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2.把下面的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

【导学号:39282071】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朴素唯
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视教化同时兼用“礼治”的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

将几个短句改写成长单句,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成分,“……荀子提出了……思想”,然后将其他句子进行压缩,变成主句的附加成分即可。

【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视教化同时兼用“礼治”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