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习题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曲靖中考)语文综合运用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和张宝艳夫妻的颁奖词让人眼前一亮,其创 作灵感来源于《诗经》《宋词》等国学经典。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 髓,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成长所需的养分。请完成下列任务。
6.“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位置调换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调换。诗歌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反映了从准备到出发的过程。
(二)(2017·舟山中考)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一)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_不_好__。__“__岂__曰__无___衣__”__,__似__自__责__,__似__反__问__,__洋__溢__着__不__可__遏__止__的__愤__怒__与__愤___ _慨_,__而__且__反__映__了__时___局__的__危__急__,__修__改__后__只__剩__下__“__关__心__”__一__层__意__思__。__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 即荆门。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 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赓(ɡēnɡ):继续。
李__诗__通__过__挥__手__送__别__,__并__借__马__鸣__犹__作__别__离__之__声__,__来__表__达__惜__别__之__情__;____ __本__诗__尾__联__语__言__轻__松__明__快__,__通__过__想__象__“__客__人__”__未__来__高__雅__的__生__活__,__表______ _达__对__朋__友__的__安__慰__、__期__盼__(_鼓__励__、__乐__观__、__祝__愿__)之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
5 . 有 人 说 这 首 诗 的 语 言 有 强 烈 的 动 作 性 , 主 要 表 现 在修__我__戈__矛__ 、 _修__我__矛__戟_ 、 修__我__甲__兵__ 三 句 , 这 使 人 想 象 到 __战__士__们__在__磨__刀__擦__枪__,__舞__戈__挥__戟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
(1)识国学。 按要求填写书名。 国学经典不仅有《诗经》《宋词》,还有《__弟__子__规__》__《__百__家__姓__》__《__千__字__文__》__ __《__大__学__》__《__中__庸__》__《__论__语__》__《__孟__子__》__《__书__》__《__礼__》__《__易__》__《__春__秋__》__《__唐__诗__》 等。 (2)赞国学。 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读经典丰富人生 下联:__爱__国__学__完__善__自__我__(_或__品__美__文__润__泽__心__灵__)__________________
(3)荐国学。 你的同学小杨打算在中考结束后多看电视剧和流行网络小说,你将如何说服 他多读一些国学经典著作? _小__杨__你__好__!__中__考__结__束__后__,__我__们__有__充__足__的__时__间__做__自__己__喜__欢__的__事__。__看__电__视__剧__和____ _网__络__小__说__是__放__松__的__好__方__式__,__但__是__我__们__也__要__抽__时__间__多__读__国__学__经__典__,__提__高__自__身____ _素__养__,__为__将__来__的__学__习__奠__定__基__础__。__你__说__对__吧__?__(_有__称__呼__,__语__言__通__顺__,__言__之__有____ _理__即__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 “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 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 诗人,字景山。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_本__诗__用__了__“__杨__柳__”__“__春__风__”__等__意__象__,__主__要__表__达__了__诗__人__离__别__时__依_______ _依__不__舍__的__情__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做简要赏析。 __拟__人__:__作__者__将__“__春__风__”__当__作__人__来__写__,__使__得__本__是__无__情__的__春__风__,__看__上__去____ __也__变__得__有__情__了__,__更__好__地__表__达__情__感__。__比__喻__:__作__者__巧__妙__地__以__春__风__和__杨__柳____ __的__关__系__来__比__喻__送__者__和__行__者__的__关__系__,__更__生__动__形__象__、__新__颖__别__致__地__表__达__了____ __情__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面富 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四)(2017·长沙中考)折杨柳① 杨巨源
7.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_历__史__兴__亡__(_人__文__遗__迹__)_、自_然__风__光__(山__水__奇___丽_) 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 8.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 简要分析。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2)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窈__窕__淑__女____,___君__子__好__逑___。”
2.对下列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三)(2017·江西中考)山行 【唐】项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枥:同“栎”,落叶乔木。
9.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23 《诗经》两首
1.填空。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 诗歌共有___3_0_5___篇,包括___风_____、__雅______、_颂_______三部分。《诗经》 的 句 式 以 四 言 为 主 。 根 据 不 同 内 容 的 表 达 需 要 , 分 别 采 用 __赋______ 、 ___比_____、____兴____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