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海市静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1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安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2018.01
一积累应用
1. 按要求填空。
(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____________》)
(2)________,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
(3)西汉时的冯唐出仕时已年过古稀,后世遂常用冯唐来形容“有志难伸”,如: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 (1)惟觉时之枕席 (2). 梦游天姥吟留别 (3). (2)不忍登高临远(4). (3) 持节云中, (5). 何日遣冯唐?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两者兼考。
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惟”“姥”。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2. 按要求选择。
(1)在国外访学的赵教授想用古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以下诗句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
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记梦》)(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从“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来看,我们可以把《边城》中的翠翠看成是无知无识、心智未开的“自然人”:她见了有“机心”的外人,不是常常要逃入深山吗?。
A.可是,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是“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B.因此,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是“机心”,“文化”就可能走向了狭隘的境地。
C.因此,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D.可是,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说明“文化”走向了狭隘境地。
【答案】 (1). (1) B (2). (2) A
【解析】试题分析:
(1)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抒发的是思归。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抒发对亲人的思念。
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对友人的思念。
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记梦》)抒发对亡妻的思念。
点睛:根据文意填空类试题是高考常考题型,这类试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认真理解所给出的文段内容,然后结合所给的选项辨别哪个更合适即可。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
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
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不同的人,习惯、文化、宗教都不一样,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如果移民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那么,促进移民在人口流入地的融合就是必需的。
未来,在公共服务逐步削弱直至消除户籍歧视之后,文化融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一个长期以来缺乏劳动力自由流动,且地域文化非常强的大国来说,社会心理上的排外将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那么,中国各地是不是存在社会心理意义上的排外现象呢?我们不妨从方言的角度来管窥一下文化融合的问题。
②方言能力对人的影响是农业社会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
在农业社会,人们可能世
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小地方,不同地方的人交流甚少。
在现代社会,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支柱后,人和土地的关系日益松散,大规模、长距离的人口流动随之出现,不同口音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早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按理说,汉语有统一的文字,而且普通话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通用的交流语言,这时,一个外来移民不会本地方言,不应该成为影响工作和收入的问题。
可是,如果在某个城市中问周围的人:“你觉得说本地方言有用吗?”恐怕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有用。
”
③人口大量流动的现代中国,会说本地方言真的重要吗?最近,我们做了一项有关方言的研究。
这项研究发现,在一个城市中,相对于来自同样方言区的外来人口,那些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外来人口更难进入本地收入更高的行业和职业,特别是需要更高语言交流能力的服务业。
而且,这种效应主要出现在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的几个方言区,包括吴语区、粤语区和闽语区。
④本地方言能力是否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是因为方言能力的确增强了经济信息的交流,还是因为方言成了一种有关身份的信号呢?由于普通话是绝大多数人共同使用的交流语言,因此,本地方言主要起的不是交流经济信息的功能。
即使一部分本地居民不会说普通话,只要外来居民能够听得懂本地方言,就不影响信息交流。
⑤于是,我们的研究团队专门做了一项针对“上海话的回报”的案例研究。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谙熟上海话的确是有回报的。
掌握上海话可以提高外来人口进入销售行业的概率。
会说上海话显著提高了他们在建筑业、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小时收入。
无论是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中做老板,还是在销售业中工作,都更需要与人打交道,说上海话的能力产生的作用是显露劳动者的身份,显得在身份和文化上与本地居民更相似,从而提高本地居民的信任感。
⑥在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移民融入得越好,本地方言的能力越不应该成为人们身份的符号和相互信任的障碍。
对比一下其他的国际大都市,就知道中国的特大城市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截至2008年,36%的纽约人是在美国之外出生的,48%的纽约人在家里使用除了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
另外,2011年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居民占37%,外籍居民占24%。
而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白种英国人比例从2001年的58%减少到45%,不到一半。
⑦我们的研究从方言入手,特别是以上海作为案例,角度虽小,却想由此引出关于大国大城的文化融合这一大问题。
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逐步成为全球第一,中国的一线城市都将成为“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将由本地人、中国其他地方的新市民和全球优秀人才共同构成,而这样的城市文化也必须由传统的本地文化、中国其他地方的文化、国际上所有国家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
⑧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和科技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
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选自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有删
改)
3. 作者在第①段是怎样逐层推进提出“文化融合”这一论题的?
4. 第②段作者认为外来移民不熟悉本地方言不应影响工作和收入;可是不少人认为“说本地方言有用”,从上下文看,该现象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现状。
5. 对第③段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段首以问句开始,下文对此做了明确回答:会说本地方言的确重要。
B. 非吴语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的人到上海郊区农业找工作,难度差别不大。
C. 北方方言区的人在北京找收入高且注重语言能力的工作,比在上海容易。
D. 方言对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收入更高的行业,对低收入行业没有影响。
6. 第④-⑥段写“上海话的回报”案例研究情况,联系前后文,分析作者引用该研究结果的作用。
7. 根据前后文,在第⑦段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内容。
【答案】3. 作者首先提出城市发展需要移民;接着指出,移民可能带来经济和文化上的互补,也可能带来冲突;然后,作者认为面对发展带来的移民现象,必须重视文化融合。
4. 方言在中国现代城市仍然起着身份标识作用。
5. D
6. 结构上:承接第①段末尾“从方言的角度”管窥“文化融合的问题”;引出第⑦段开头“从方言入手”“以上海作为案例”引出“文化融合”问题。
内容上:研究结果显示,外地移民会说上海方言,在身份和文化上接近本地人,会提高本地居民的信任感,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说明即使是上海,方言仍被人们视作身份和文化符号,影响了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信任。
由此引出下文思考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发展,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7. 城市之间的竞争,本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中国城市要成为“全球城市”,必须具有包容而多元的文化。
【解析】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概括,考生首先要审清题干,然后要结合对文本的认真理解作答,根据理解第一段作者首先提出城市发展需要移民;接着指出,移
民可能带来经济和文化上的互补,也可能带来冲突;然后,作者认为面对发展带来的移民现象,必须重视文化融合。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考生首先要认真审题,其次是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准确概括,根据理解不少人认为“说本地方言有用”,从上下文看,该现象揭示了方言在中国现代城市仍然起着身份标识作用这一现状。
5. 试题分析:原文“相对于来自同样方言区的外来人口,那些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外来人口更难进入本地收入更高的行业和职业,特别是需要更高语言交流能力的服务业。
”D. 方言对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收入更高的行业,对低收入行业没有影响。
根据对原文的理解选项中“对低收入行业没有影响”属于枉加推断。
点睛:考核对文本内容的局部理解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段落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段落作用题从内容和结构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来作答,根据理解可以有如下的作答,结构上:承接第①段末尾“从方言的角度”管窥“文化融合的问题”;引出第⑦段开头“从方言入手”“以上海作为案例”引出“文化融合”问题。
内容上:研究结果显示,外地移民会说上海方言,在身份和文化上接近本地人,会提高本地居民的信任感,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说明即使是上海,方言仍被人们视作身份和文化符号,影响了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信任。
由此引出下文思考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发展,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填空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根据对前文内容的把握说的是中国的“全球城市”,所以所填写内容应该填写成为全球城市的条件:城市之间的竞争,本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中国城市要成为“全球城市”,必须具有包容而多元的文化。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神奇感 [英]毛姆
①一整天我都在沿江而下。
张骞曾追溯过这条河的源头,他行驶无数日之后,才到达一个城镇:他看见那儿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一个青年正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
他问这是什么地方,少女将手中的织梭朝他扔去,叫他拿回去问星象家严君平,便会明白到了何处。
他果然这样做了,君平立即认出那是织女的织梭,并进而声称,他在张骞手接织梭那天的同一个时辰,看见一颗星宿犯位,闯进了织女星与牵牛星之间。
于是,张骞才明白自己已经上
溯到银河尽头了。
②自然,我没有行驶那么远。
整整七天,我雇的五个划桨手站在船舷边不停地划桨,此刻我的耳边还仿佛听见桨柄支在木桨架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单调声音,船不时经过浅水河面,擦着河床的石头轧轧作响,船身也在晃动。
这时两三个桨手把毛蓝裤管直卷到膝盖,从船舷翻身下水,吆喝着把平底船掀过浅滩。
有时我们驶到激流要津,这虽然比不上长江里的惊涛骇浪,但河水湍急,需要召唤纤夫来拖这帆船。
我们一齐下船,帆船在叫喊震天的号子声中突破激流,又进入风平浪静的河面。
③现在夜深人静,我雇的船夫一齐挤在我们黄昏停泊后才收拾出来的前舱里,呼呼沉睡。
竹席搭在三根木拱上便构成了我一周来的起居室和卧室。
一端用假型板封住,木板草草拼上,板间漏出大条大条的缝隙,吹进嗖嗖的寒风。
另一端是船夫住的地方,这些健壮的粗汉,白天划桨不停,晚上呼呼大睡,掌舵人也在其中,他从早到晚站在一条当作舵的长桨旁边,穿一件褴褛的蓝布长衫,套上一件褪色的灰布棉衣,头上缠一条黑布帕。
除了床,我的舱室内无一物,一只像是盛汤用的浅钵里燃着木炭,因为天很冷;一只装着我的衣物的箱子当了我的桌子,一盏马灯悬在拱木上,随着水的晃动轻轻摇曳。
船舱顶篷很低,连我这样个头不高的人都只能勉强直起身。
(我以培根的话自慰,高人同高屋一样,顶头常遭殃。
)沉睡的人中有一个开始更加大声地打鼾,大概是吵醒了旁人。
我听见说话的声音,但很快又归于安静,打鼾的也停了,我周围又陷入一片寂静。
④这时我突然感到,我一向追求的神奇气氛就在面前,几乎逼近我的身躯。
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像是艺术给人的特殊魅力,但这种离奇的感觉只可意会完全没法言传。
⑤我一生中常常遇到离奇的情境;但只在回顾之际,将它们与我认为的神奇事物相比,才会显得不同寻常。
当我和一位倾国倾城的女演员跳过舞,或穿过了挤满伦敦名流的大厅之后,我才会意识到那也许是了不起的经历。
在战斗中,当我不处于巨大的危险,我可以津津有味地观察周围的事态。
我曾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向太平洋上的珊瑚岛驶去,那景色的美妙使我心旷神怡,但只有到后来,喜悦之情才会同神奇之感携起手来。
真正使我感到神奇的境遇,别人会认为没有多少神奇可言。
我记得那是一天晚上,我在法国布列塔尼海边的一间茅屋里打纸牌,隔壁房里一个老渔夫奄奄待毙,女主人说他会随着潮退而断气。
屋外是暴风雨,狂风扑打着窗户,这位在海上饱经风霜的老斗士的最后时刻似乎与此番情景相宜。
巨浪冲向岩石,撞击出雷鸣般的轰响。
我忽然感到一阵狂喜,明白那便是神奇感。
⑥而现在,同样的狂喜攫住了我,神奇感又一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眼前。
来得如此突然,真叫我迷惑不解。
我不知道它是从马灯投在竹顶篷上的阴影里爬出来的呢,或是从船舱
敞口可以瞥见的河面上飘过来的?我好奇地走到船尾,想弄明白这不可言喻的欢乐是什么造成的。
沿岸停泊着六七条木船,桅杆高耸,表明它们是上水船。
每条船里都静悄悄的。
船夫已入睡很久了。
夜并不漆黑,尽管天上有云,却是满月之夜,只不过罩上朦胧月色的河面显得有些阴森。
对岸的迷雾模糊了岸上的树木。
这的确是一幅令人销魂的夜色,但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也不存在我所探索的东西。
我折身回舱。
等我直入竹篷舱内,造成那一切显得非凡离奇的魅力消失了。
唉,我太痴,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其撕成了碎片。
不过,我仍然感到我的船舱,盛炭火的浅钵,那盏马灯,甚至包括我的行军床,都还残留着一丝儿欢愉。
我不可能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们了,因为我曾在一瞬之间体验到它们的神奇。
8. 有人认为第①段与后文关系不大,有人认为这正是一个西方作家在叙述中国见闻时独特的视角。
你认为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9. 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
10. 第⑤段写老渔夫去世时作者感到一种狂喜,推断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11. 结合第⑥段画线句,评析本文表现的“神奇感”。
【答案】8. 第①段从中国神话引入,写张骞从江河航行到了银河,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与文章标题
..贴合。
..“神秘感”以及全文的主题
9. 开始两段由张骞上溯银河故事引入作者的江上航行;接下来两段写江上夜景,作者体会到难以言传的神奇感。
文章以“神奇感”为线索,回忆在不同地方的人生体验;最后在中国江上,作者再一次感受神奇感降临的喜悦,收束全文。
10. 暴风雨喻示了渔夫饱经风霜的人生;渔夫一辈子都在同自然搏斗,最后回到大海的怀抱是其最好的归宿;屋外冲向岩石的巨浪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是大海为渔夫举行的庄严葬礼;自然的壮美和人的力量,都让作者感到狂喜。
11. 示例:陌生的人和景给作者带来了“从来没有过的体验”,产生了“神奇感”;作者寻找产生神奇感的原因时发现:尽管夜色销魂,可并无多少真正奇怪的东西。
于是作者以“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经撕成了碎片”自嘲,揭示了“神奇感”乃是审美心理作用下的瞬间感受,并珍视这种“神奇感”给自己带来的欢愉。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段落的作用,考生要注意从内容、结构、主题、吸引读者等角度作答本题,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第①段从中国神话引入,写张骞从江河航行到了银河,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与文章标题“神秘感”以及全文的主题贴合。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开头,结构上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上,内容上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和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本分层,概括各个层的主要内容即可。
根据理解可以有如下的作答:开始两段由张骞上溯银河故事引入作者的江上航行;接下来两段写江上夜景,作者体会到难以言传的神奇感。
文章以“神奇感”为线索,回忆在不同地方的人生体验;最后在中国江上,作者再一次感受神奇感降临的喜悦,收束全文。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作品内容的创作意图,考生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情节内容,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做理解,根据理解作者感到狂喜的原因有:暴风雨喻示了渔夫饱经风霜的人生;渔夫一辈子都在同自然搏斗,最后回到大海的怀抱是其最好的归宿;屋外冲向岩石的巨浪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是大海为渔夫举行的庄严葬礼;自然的壮美和人的力量,都让作者感到狂喜。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呈赵晋臣敷文① [宋]辛弃疾
老子平生,原自有、金盘华屋。
还又要、万间寒士,眼前突兀。
②一舸归来轻叶,两翁
..相
对清如鹄。
道如今、吾亦爱吾庐
..,多松菊。
人道是,荒年谷。
还又似,丰年玉。
③甚等闲?却为鲈鱼
..归速。
野鹤溪边留杖屦,行人墙
外听丝竹。
问近来、风月
..几篇诗,三千轴。
[注]①赵晋臣:作者好友,曾在敷文阁任职。
②“金盘华屋”言其富贵。
“万间”“突兀”
语出杜甫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③荒年谷:比喻乱世中的人才。
丰年玉:比喻太平盛世的治国人才。
出自《世说新语》。
12. 这首词的词牌是( )。
A. 水龙吟
B. 雨霖铃
C. 水调歌头
D. 满江红
13. 辛弃疾喜欢化用他人诗句,下列对于加点词涉及的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翁”句出自苏轼《别子由三首兼别迟》:“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
B. “吾庐”句语出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
C. “鲈鱼”语出柳永《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D. “风月”句化用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
14. 本词下阕是怎样称颂赵晋臣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
【答案】12. D 13. C
14. 先写其才能,用两个比喻称颂赵晋臣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是能臣。
以“人道是”三字强调这一品评是众人之公论,非出于我个人私议,从而使这一品评更有份量也更具说服力。
然后用张季鹰辞官回乡这一典故,赞赏赵晋臣对名利的鄙弃。
最后,以设问作结,写其诗歌创作之丰,暗示赵晋臣乡居生活的充实,不阿谀,不卑不亢。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诗词内容判断诗词的词牌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理解词牌的相关知识,通过课内所学内容,不同的词牌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A. 水龙吟——抒发的内心愁苦的吟唱。
B. 雨霖铃——抒发的是离愁别绪。
C. 水调歌头——抒发的是内心的淡淡的忧伤。
D. 满江红——抒发的是豪情壮志。
适合本词内容。
13. 试题分析:D. “风月”句化用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本诗中的风月指诗歌作品中关于风月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欧阳修的“翰林风月三千首”的风月是指文章,所以二者并不相同。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词内容,考生要注意结合对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下阙是先写其才能,用两个比喻称颂赵晋臣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是能臣。
以“人道是”三字强调这一品评是众人之公论,非出于我个人私议,从而使这一品评更有份量也更具说服力。
然后用张季鹰辞官回乡这一典故,赞赏赵晋臣对名利的鄙弃。
最后,以设问作结,写其诗歌创作之丰,暗示赵晋臣乡居生活的充实,不阿谀,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