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吴正宪估算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正宪估算
篇一:吴正宪《估算》评课《估算》的评课康小孙锦会我观看了远程研修中《小学数学估算与精算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中的课例展示二《估算》一课,由吴正宪老师执教,本课例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数的运算的第一学段的新授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选择估算与精确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估算??上课开始,吴老师首先让学生提出在估算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什么好的估算方法?”“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学习了精确计算还要学习估算?”??在逐多问题中吴老师选择了一个讨论问题就是: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1.当青青想确认200元是不是够用时;2.当销售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到收银机中时;3.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不失时机地培养估算意识”的具体实践。
吴老师力求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估算”的判断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吴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情境:“青青购物”,“曹冲称象”,“春游租车”,“安全过桥”等,首先,这些情境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在熟悉的并能够引发思考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感觉非常自然,能够有思维的真正投入,并且使学生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件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事情。
其次,这些情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青青购物”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价值;“曹冲称象”,探究、发现各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春游租车”与“安全过桥”,感受不同的估算方法适合解决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需要进行灵活选择。
总之,一个目标:在估算中感受、体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深刻道理。
另外,情境中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使复杂变简单,使未知变已知。
故事《曹冲称象》,课堂中学生在“估大象的体重”问题时出现了多种估算的方法“大估”“小估”“中估”“调凑估”“四舍五入估”,面对着多种估算方法,吴老师并没有及时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在与“准确值”的比较中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自主反思,学会欣赏接纳同伴的经验。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进行问题解决时,吴正宪老师精心设计了“估一估座位够不够?”“能安全通过小桥吗?”两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通过比较“在什么情况下小估(大估)比较合适?”的问题讨论,让学生体会选择估算方法对问题解决的重要。
从而使学生将数学知识活用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高了学生估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欣赏了吴老师《估算》一课,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她对课堂、对学科、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在举手投足之间彰显着她的教育智慧,在循循善诱之间体现着她的教育理念。
正如吴老师常说的“用心拥抱事业,用爱浇灌课堂,用情温暖学生”。
由此可见,好问题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好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好问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即好问题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够给学生“跳一跳,摸得到”的感觉。
估算是一个人的思维和创新反映能力的体现。
在今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积累估算方法。
在总结经验和估算的体验中,让学生逐步理解估算意义,提高估算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意识,不断拓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吴老师在课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一起研究。
一般说来,估算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体验不到估算的必要性,不能自主选择何时估算、何时精确计算。
教学常常是为了估算而估算,为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而多样化,将估算看做一种具体的技能来教。
例如,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个足球78元,买2个足球,请你估计150元够吗?”“估算388+120、388+110的和各是多少。
”“一班学生238人,二班学生158人,399个座位够吗?”由此,教学的现实必然是“老师让我们‘估’我们就‘估’,老师让我们精确计算我们就精确计算”。
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提出在估算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个问题脱颖而出:“有什么好的估算方法?”“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学习了精确计算还要学习估算?”??此课就在学生的一个个问题中拉开了帷幕。
我选择的第一个讨论问题就是: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1.当青青想确认200元是不是够用时;2.当销售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到收银机中时;3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往日的课堂教学,我很可能在同样的情境下只提出“妈妈带200元够吗?请你估一估”,今天我提出的“你认为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首先帮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估算,在什么情况下不估算。
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的影响,借鉴了的国际数学测试题目,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力求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估算”的判断能力。
因此,选择合适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一起研究,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是很重要的。
吴老师的提问朴实自然,这个问题既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顺应了教学的根本:真正的思维基于“问题”。
正如杜威所言:真正的思维(反省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
思维的发生不是依据普遍的原则,而是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
学生的问题真实自然,当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而老师的教学设计又满足了学生的这些“基本需要”时,教学必然是有“过程”的,老师与学生必然都是有体验的、真正参与的,从而也是都有收获的。
正是基于这种朴素与自然,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对话、思维活动如山川中的小溪流水,清新、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势,是一种享受。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这便涉及到估算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处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否想怎么估就怎么估?如何评价学生的多种答案?其教学价值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吗?吴老师在课上给足学生交流的空间,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
学生对“数”的感觉以及运算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小估、大估、大小估、中估、四下五上估、凑调估。
教师轻松、幽默、自然的语言,使得学生对估算的多种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
课堂中学生在“估大象的体重”问题时出现了多种估算的方法“大估”“小估”“中估”“调凑估”“四舍五入估”,面对着多种估算方法,我不强求学生达到所谓的最优化,有道理就是对的。
在交流估算方法时,关注学生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有的学生以300为单位,有的以400为单位,还有的以350为单位,这些都是有道理的,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选择适当的单位估算。
我还注意到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估算方法的理解,把“四舍五入”法,说成“四降五升”法,吴老师顺应学生的思维与表达一一给予充分地肯定和赞扬。
虽然学生的表达不够严谨,但对他们探究欲望的唤醒,自信心的养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这是他们原生态的创造,个性思维的张扬,将终生受益,一生难忘。
关于片段中的"二次"反思环节,我还有一点想法。
对多种估算方法的“二次反思”,其教育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对自己或他人认识过程的再认识,即“二次”比较分析各种估算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学会了解、监控、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逐步学会认识自己、欣赏他人。
这种“二次反思”对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这一点常常为一线教师所忽视。
吴老师在处理估算方法多样化时正是抓住了“多样化”的上述教育价值,所以课堂氛围幽默自然,教学效果卓有成效。
同时,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把估的结果与准确数对比、反思时,问:估的结果
与准确数比较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体验到,估数是一个区间的数,只要在适当的范围内,只要合理都是正确的。
这种区间思想的渗透,给学生孕育了有限与发散思维,给教师指明了评价估算的方向。
这对培养学生区间思想,合理做事,非常重要。
还有一点我感受深刻:思维碰撞的课堂源于深度的追问与反问。
课上那些看似平凡的情境之所以精彩,很多源于老师适时的追问与反问:为什么不是300×6,而是300×7呢?你是怎么想的?把328、346都看成300,那剩下的28、46那些数呢?此时此刻,你想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或思考吗?这个同学的想法行不行?那为什么不把285看成200啊?追问是一种艺术,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崔化剂,在不断追问中,培养学生思有根源,答有所据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呈现的两道题针对性强,第一题:350名学生参观博物馆,租7辆车,每辆56个座位。
估一估够吗?学生通过分析,确定需用“小估”解决,把56估成50计算。
我追问为什么?生答:小估如果够了,实际会更够了。
第二题:每箱货物285千克,共6箱,车重986千克,过一座限重3吨的桥。
估一估行吗?学生通过思考,确定需要用“大估”解决,把285千克估成300千克计算,986千克做成1000千克计算。
同样在我的追问下,生答:大估都能通过,实际更能通过了。
刘:最精彩的还是吴老师突然问:第三种情况怎么估?学生静心沉思,有个别学生陷入误区,猜测说:用“大估”或“小估”,大部分学生说:第三种情况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估。
这一追问,对于学生估算方法的确认是一个提升,就是让学生体验到估的方法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不是事先决定的,提高了学生的分辨能力及应用意识。
其实,我也是想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积累估算经验。
“估一估座位够不够?”“能安全通过小桥吗?”两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通过比较“在什么情况下小估(大估)比较合适?”的问题讨论,让学生体
会选择估算方法对问题解决的重要。
从而使学生将数学知识活用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高学生估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篇二:吴正宪估算课堂实录吴正宪估算课堂实录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估算的问题。
(板书:估算)关于估算大家已经学过,但是我不知道在你们过去的学习当中碰到过哪些困难、问题?还有你今天特别想和我们一起讨论讨论的,凡是有关估算的事儿都可以提出来。
听懂了吗?生:有一次,我做一道题:499×3,不知道怎么算,我就用估算解决的问题。
师:噢,他用估算解决了问题。
到底499×3怎么估啊?别着急,这节课就来研究估算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吗?(板书:估算的方法)生:什么叫估算?师:对呀,什么是估算?(板书:什么是估算?)生:估算的时候用哪些符号?师:什么意思?我没听懂。
生:比如:精确计算要用“=”,估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其它符号?师:平时计算用的是直直的等号,估算用什么符号呢?好,记在这儿,看今天能不能遇到这问题?碰到了就站起来提醒大家哦!板书(“=”?)生:把我们想估的数字估成什么样的数字呢?师:估成几就合适了?有什么好的方法?是吗?(板书:怎样估?)生:为什么要估算?师:嗯,问得越来越深刻了。
这茬接得好啊!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板书:为什么要估算?)生:估算与实际算有什么不同?师:是呀,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有什么不同呢?(板书:有什么不同?)生:估算在什么时候能够用上了呢?师:我们学习过精确计算,那到底什么时候才估?什么时候用精确计算?这个问题提得就更有思考了!(板书:在什么时候)生:什么样的估算比我们的准确计算还值得?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这估算学了半天,到底值得不值得呢?(板书:值得?)生:估算和准确算谁算得快?生10:估算和准确计算它们的相同是什么?不同是什么?师:真是名不虚传呐!我在北京就听说你们是最棒的,所以选你们来上课。
我们班的同学真会思考,还没有上课,你们就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估算。
二购物称象形成估算方法购物:体会估算与精算【课件视频演示】青青和妈妈去超市购物。
师:请看小青青在超市里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展示】五种商品的价格。
牛奶48元/盒果汁23元/盒巧克力69元/盒饼干16元/盒水杯31元/个师:青青和妈妈买了五种商品。
妈妈在想:我只带了200元,这钱到底够不够?收银员阿姨在想:我怎么把数据输入到收银机里?师:吴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考虑什么问题呢?【课件展示】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A:当青青想确认200元钱是不是够用时;B:当销售员将每种食品的钱输入收银机时;C: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的时候。
师: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你认为哪种情况下用估算?是估还是精呐?用手势告诉我。
师:大部分小朋友选第一种,这个小青青选的是第三种。
小青青你过来,为什么选择第三种呢?师:比如我是收银员。
你花了186元,186元接近多少元?生:200元。
师:那我就这样说:小青青,给我200元吧,给吗?小青青:不给。
师:为什么不给?小青青:多给了钱。
师:你大概估一估不就200元吗?给吧?200元。
生:不给。
师:那你们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告诉你的是准确值还是估算值?生齐说:准确值。
师:这就应该是186元。
你们都是选1吗?为什么?生:我们把每种商品的价钱看成整十数,加起来再给200元比一比。
师:对,只要加起来比200元少,就怎么样?(生:够。
)比200元多呢?(生:不够。
)你看,是不是估一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收银员把价格输入电脑时,一定输入的是什么值啊?生齐答:精确值。
师:对给钱记账的时候一定是精确数。
估计钱够不够的时候,估算就可以了。
到底什么时候估一估,什么时候精确算?我们来慢慢体会,好吗?称象:探究算理与算法【课件演示】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看谁的眼力好。
看啊,石头上来了,它们一样重吗?生:不一样。
师:石头和刚才那个大象的质量不一样重?生齐答:一样。
师:你咋知道就一样了?上来指一指吧!生:(指图上船边的红色刻度线)这里有个记号。
师:好眼力啊,他发现红的标志在同一位置上。
说明船装大象和石头都是在同样的刻度上。
他们的质量相等吗?生:相等。
师:那么我们就称称石头呗!对不对?称啊,称啊,称啊,一共称了几次?生齐答:6次。
【课件展示】六次称石头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大约有多重吗?师:现在我们要研究有什么好的估算方法?你有什么招,把你估的过程记在你的练习本上,也可以到前面来写在黑板上。
谁来?学生做题,请7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巡视。
师:好了,同学们把你估完的结果大声告诉我。
学生分别回答:1400、1600、2000、2200…师:有一千多的,有两千多的,没有估出来的。
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黑板上这些同学写的,到底有什么好的方法?我们来总结总结哈!先看这位同学的。
(圈出400×6=240)这谁写的?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把这6个数都怎么样了?生:先都看成300,我认为有的不满350,有的又比350多。
我想就把它估成400。
师:哦,你这个估法是把这6个数都看成几了?300多,多得多,就把它看成400了,是吗?生:6个400很快算出来是2400。
师:非常好!那请问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他的做法起个名字?本来这数有大点的,有小点的,有中点的,他这是往哪里估啊?生:往400估。
师:那你能给它起一个简洁点的你名字吗?生:我给他起个名字叫做大数估算法。
师:再简单点。
生:同估法。
师:都看成400是同估法,都看成300是同估法。
有什么更有特点的名字没有?生:统一法。
师:400是统一,这个同学是300也统一。
怎么区别啊?生:大数估法叫大估,小数估法叫小估。
师:你真有招呢!我听明白了,同看成一个数,把这些数都往大点的数估,叫大估法(板书:大估);谁估成300了?(请估成300的女生上台写出来)看看她是往哪儿估?生:往小里估。
师:往小里估干脆就叫……(小姑)(板书:小估)哈哈,小姑的算式马上就要成功了。
师:(圈出300+300+300+400+400+400=2100)这个算式谁写的,你是怎么估的?有的怎么样?有的怎么样?生:有的接近300就估成300,有的接近400就估成400。
把350看成中间的数,超过350的把它估成400,低于350的把它估成300。
师:听明白了吗?有的是往小点的估,有的是往大点的估。
他这方法的特点叫什么?自己说。
生:我是整百估。
师:人家也整百估啊!是不?生:大小估。
师:同意吗?生:我觉得有点别扭。
师:那你取个不别扭的?生:他们的整百统一,我的整百不统一。
师:那就叫整百不统估。
他们要么300,要么400,你的不一样,可以。
(板书:整百不统估)师:这个是谁写的?(圈出330+350+310
≈990,990+380+400+350≈8320)你是怎么想的?到前面来。
生:把它们都看成整百整十数,把它们的和加起来,用“≈”表示。
然后我再把估出来的数写在这下面,然后把后面6个数都估出来。
因为这个最接近400,我就把它估成400,然后加起来。
我就得到了这里的8300千克。
生:啊?8320?师:啊什么?你什么意思?生:太大了,8000多。
师:哦,我们先不看结果,先看她的想法对不对。
你把328估成了330,你怎么不估成320啊?在你的心中一定悄悄有个标准,看到328的时候?生:它非常接近330。
师:那352你怎么不把它估成360,却估成了350了呢?生:因为它接近350。
师:哦,个位是2的时候,你就看成什么呐?生:小数。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2还要不要了?生:不要,看成0了。
师:碰到8的时候呢?生:向上推了。
师:哦,28就是30了。
那你要是碰到1的时候,你是升呢?还是降?生:我是降。
因为……师:不用讲理由了。
那你要是碰到9的时候,你是升呢?还是降?6呢?生:升。
还是升。
师:8呢?3呢?4呢?5呢?生:升!降!降!还是降!师:从几开始升?几开始降?生:6开始升,5开始降。
师:(下面有学生不同意)哦?你不同意?生:5就该开始上推了,5看成6了,应该升。
师:哦,到5这儿有争论了。
1234降,6789升,没意见?到5这儿?(学生很多人同意升)其实啊,升也罢,降也罢,不升不降也罢,都没关系的。
关键是看你应用时怎么选择。
不过,一般的情况下呢,1234就——(降),56789就——(升)。
那按照这样的估法我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吧?它叫什么法?(生议论)把标准说出来。
生:四下五上法,四降五升法。
师:好,四下五上也好,四降五升也罢,就是我们未来要学习的“四舍五入”,听到过吗?在未来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碰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四舍五入”。
就是1234——(降,舍),56789——(升,入)。
(对女生)当然你坚持5降,也没关系,可以再试试,好吗?(板书:四下五上)师:(指300+350+300+400+400+350≈2100),和刚才那个同学的差不多,你做了些调整。
归到“四下五上法”行吗?留下还是擦掉?(生坚持留)好,留下。
有点相似的地方,328可以看成300。
师:这是谁写的?我都看不懂了。
(圈出算式)352-2=350398+2=400346-3=343307+3=310350+400+343+377+310+328≈2100你是怎么想的?有道理呢!生:我把352减2等于350,弄成整十数;再把398加上这个2等于400。
师:别急,他把352减走的2,加在398这里,凑成整百,可以不可以?(生同意)生:可以。
师:按照这个思路,你们可以继续想下去。
虽然它的方法有点复杂,但是他的思路和你们真的不一样呢。
他把这里拿出来补到那里去,很好的思路。
生:这叫移多补少。
师:哦,还有词呢?赶快写上吧!(板书:移多补少)师:(圈329+347+308+377+399+353),这谁写的,每个数都加1,再算?加了这么多没算出来?有劲吗?再琢磨琢磨吧!(板书:?)师:还有一个,(指300×7)这是谁写的?6个数啊?怎么多了1个300呢?别急!你懂了,你支持他?你也支持他?你不支持?支持的小朋友,你来说。
你是怎么想的?生:先看有6个300。
在把个位和十位那些数加起来就有300。
生:我觉得先估6个300,再把减下那些数凑起来,但是我觉得应该上300乘8,再往上长两个300。
师:先算6个300,剩下的28、46……凑合凑合又怎么样了?大声点,解铃还需系铃人,你来说。
生:把十位和个位凑合凑合凑成了300。
师:明明是6个数,他却整来整去整成了7个数,整得这么精彩。
他不是全部都估,他估当中怎么了?凑一凑,调一调,可以吗?生齐答:可以。
师:那你们说他的方法叫什么方法?生:凑估!多估!凑整估。
师:凑一凑,调一调,真就是它的特点。
干脆,我们就叫你“凑估”。
(板书:凑估)对照:辨析合理与适用师:小朋友们,在你们估的时候,我的电脑也在悄悄地工作。
像这个同学一样,它可没这样折腾,它是一步一步精确计算的。
你看,(出示20108千克,2108千克)它算出了两个结果:第一次两万多,第二次两千多。
你认为是哪一个结果,用手势告诉我是第一还是第二?生齐答:第二。
师:第一个怎么不可能呢?生:太多了。
再怎么估也估也估不上啊?师:哎呀,直观的感觉到太多了,你呢?生:我把百位上的6个3看成6个300,才1800,1800只有进位才能到2108,也不可能进位到20000多。
师:你们听懂了他的意思了吗?他说,我根据我估的结果,再进位估大点才两千多。
这位小朋友你很会思考。
虽然你和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你能够利用你刚才的解题的经验来阐述这个观点,我建议把掌声送给这个会用经验的小朋友。
(鼓掌)多好啊!他说不可能是两万多,你还想说什么?生:第一个太大了,我在黑板上总结出来的四下五上都是黑板上最大的,我算的八千多都太多了,又冒出个两万多的,就是错了的。
师:你就够冒的了,还有更冒的哈?我正找你呢,来,来,来,这个结果肯定是差得太远了。
你对你的8000多不想说点什么吗?自己看,都估成400才2400。
你的呢?知道你错在哪里了吗?生:我把先算的900多在这里又加了一次,在计算中肯定出问题了。
这个结果太大了,篇三:吴正宪估算课堂实录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估算的问题。
(板书:估算)关于估算大家已经学过,但是我不知道在你们过去的学习当中碰到过哪些困难、问题?还有你今天特别想和我们一起讨论讨论的,凡是有关估算的事儿都可以提出来。
听懂了吗?(预设1限制学生围绕估算进行提问题,并没有让学生随便提)2生成,那个学生要直接说出估算方法时,老师让学生待会再提师:这节课就来研究估算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吗?(板书:估算的方法)生:什么叫估算?师:对呀,什么是估算?(板书:什么是估算?)生:估算的时候用哪些符号?生:比如:精确计算要用“=”,估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其它符号?师:平时计算用的是直直的等号,估算用什么符号呢?好,记在这儿,看今天能不能遇到这问题?碰到了就站起来提醒大家哦!板书(“=”?)生:把我们想估的数字估成什么样的数字呢?师:估成几就合适了?有什么好的方法?是吗?(板书:怎样估?)生:为什么要估算?师(板书:为什么要估算?)生:估算与实际算有什么不同?师:是呀,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有什么不同呢?(板书:有什么不同?)生:估算在什么时候能够用上了呢?师:我们学习过精确计算,那到底什么时候才估?什么时候用精确计算?这个问题提得就更有思考了!(板书:在什么时候)生:什么样的估算比我们的准确计算还值得?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这估算学了半天,到底值得不值得呢?(板书:值得?)生:估算和准确算谁算得快?生10:估算和准确计算它们的相同是什么?不同是什么?师:真是名不虚传呐!我在北京就听说你们是最棒的,所以选你们来上课。
我们班的同学真会思考,还没有上课,你们就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估算。
(吴老师预设到学生大概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表述是现场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