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7)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7)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这些外力当中,流水是陆地上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过程
我们这节课主要从两个大方面来分析流水的作用。
首先是流水“冲”的作用。
如:流水把砂石冲下来,这叫侵蚀;带着这些砂石移动,这叫搬运;搬着搬着搬不动了,砂石留下来了,这叫沉积。
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我们先来研究“侵蚀”
【播放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模拟了流水对坡面的侵蚀作用】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提问】这个实验模拟了河流向河床的哪些方向进行了侵蚀?这个侵蚀使河床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答】(通过观察,得出河床“变宽”“变深”“变长”)
在地理上,我们把这种使河床变深的侵蚀叫下蚀
使河床变宽的侵蚀叫侧蚀
把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
但是我们刚才的实验,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并不能模拟出一条真实的河流的侵蚀情况。
那我们
能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来推测一下,在一条河流的
不同河段,主要以哪种侵蚀为主?
【学生思考后讨论,回答】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河流上游以下蚀为主,河流下游以侧蚀为主?
【学生回答:与流速有关】
【总结】单就“侵蚀”而言,
水流速度快的地方以下蚀为主,
水流速度慢的地方以侧蚀为主
了解了这些侵蚀,你能尝试说出以下地貌主要体现了流水的哪一种侵蚀作用吗?
【学生回答】
V形谷:下蚀;
曲流:侧蚀
瀑布:溯源侵蚀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侧蚀下蚀溯源侵蚀
以上这些地貌我们都可以叫做“流水侵蚀地貌”。
那么流水携带着这些侵蚀的产物离开,就是一个搬运的过程。
由于搬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搬运一般不形成某种固定的地貌;但是当流水速度变慢,这些侵蚀的产物留下来,就会形成另一种地貌——流水沉积地貌。
你所知道的流水沉积地貌都有哪些呢?
我们先来研究冲积扇。
给你冲积扇的示意图,你仔细看图,搜集图中信息,利用沙子+你手边可以利用的材料,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验。
失败,重来。
直至成功模拟出冲积扇的形态。
(因为学生模拟的河谷要么太宽了,要么太缓了,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老师依次抛出问题】
问题1:沙子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
是否能模拟出山前冲积扇的形态?
问题②:实际考察发现,冲积扇的颗粒物大小分布
从出山口往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这个实验能否模拟出颗粒物分布规律?为什么?
问题③:流水搬运物体的质量m=cv6,据此推断,
冲积扇的颗粒物大小分布应该有何规律?
【备注】问题②,学生讨论出了很多种情况:模拟的河道太滑,与现实不符;模拟的河道太短,与现实不符;模拟的河道太陡,与现实不符;模拟的时间太短,与现实不符;由于模拟的过程只受重力,所以还得出了与实际相反的结论;最关键的是,模拟实验中没有水,体现不出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学生推断出结论,教师展示图片验证。
在山区,人们非常原因选择冲积扇作为定居点。
如甘肃舟曲县。
你来推测,在山区居住在冲积扇的人们,有什么安全隐患呢?
【生答:山洪、泥石流等】
确实,舟曲在2010年8月7日就遭遇了特大的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270人,失踪474人,受灾人口26000多人。
(展示受灾图片)确实,舟曲在2010年8月7日就遭遇了特大的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270人,失踪474人,受灾人口26000多人。
(展示受灾图片)灾难之后,面临重建。
请你推测,舟曲会选择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呢?
【学生绝大多数回答“异地重建”】
教师播放视频,结果是“原地重建”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讲解:重建后的舟曲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应对泥石流。
修筑了亚洲最大的泥石流排导渠,上游山谷里还有15道城墙一样的拦挡坝,对泥石流进行拦截和过滤,最终只让洪水通过排导渠流入白龙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个地方有这么大的泥石流隐患,人们为什么还是那么执着于此呢?为什么不去异地重建呢?
【学生思考,回答】
(基本能想到是因为这地方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接着播放一段视频,进一步验证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
最后总结出:对于山区的人们来说,冲积扇地区“地平”“土肥”“水足”,这里实在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生存地点了。
【冲积扇小结】
学生思考,根据提示,写下答案。
【教师跟学生一起总结,强调。
】
【延伸拓展,对比分析】
描述河口三角洲的特点
地形平坦,水网稠密,
土壤肥沃、深厚,
多沙洲、沙岛。
【小结:】以上我们学习的流水“冲”的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下面我们再来研究流水的另一种作用——“溶”的作用。
这种“溶”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形成喀斯特地貌。
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就是云贵高原。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喀斯特地貌”景观
指图,教学生辨识“溶蚀洼地”“峰林”“孤峰“地下河”“溶洞”“石笋”“石钟乳”“石柱”
溶洞: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一点一点地溶蚀出来的。
所以,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但是,具体到里面的石笋、石柱、钟乳石的成因,就要另当别论了。
我们有一个成语叫“水滴石穿”,但是对于石笋、石柱、钟乳石来说,就不是“水滴石穿”了,而是“水滴石长”,因为这不是一滴普通的水,是溶解了碳酸氢钙的水,在特定的条件下,析出碳酸钙,形成的碳酸钙沉积。
所以,这也不能叫“流水沉积”作用,而应该叫“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
如何描述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整体:高低起伏,崎岖不平
地上:常见峰林、孤峰、溶蚀洼地
地下:多溶洞、地下河。
溶洞里有石笋石柱石钟乳等碳酸钙沉积背景材料
当堂检测
结束语
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来一睹中国“天眼”的风采。
大家知道天眼位于哪里吗?——贵州平塘的“大窝凼”,就是一个巨大的“溶蚀
洼地”里。
我们常用“地无三尺平”来形容云贵高原,它崎岖不平的地形导致了交通线路建设困难,发展农业条件差,进而导致了经济的落后,所以人们又常用“人无三两银”来形容它。
但是今天,它却发展成了我国的大数据中心,这固然与国家政策密不可分,但也跟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后请同学们从地理的角度去探究一下大数据中心选在贵州的原因。
希望大家足够努力,没准儿你
还能成为下一个南仁东呢。
本节课您觉得设计的怎么样?觉得好请给任老师赞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