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母牛”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救援与重建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母牛”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后
救援与重建中的行动与模式
陈太勇国际小母牛组织中国主任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主任
摘要
国际小母牛组织(简称“小母牛”),是一家创建于美国的从事扶贫和乡
村发展60余年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1985年以来,先后在全国16个省区107个先开展扶贫和农村发展项目。
四川汶川5.12 特大地震发生后,“小母牛”先是投身灾后紧急救援,在灾区建立3个救援服务站,向13个重灾县市提供200多万元的紧急救援物质,帮助受灾农户搭建帐篷,修缮危房,新建幼儿园,配合和协调其他非政府组织参与救灾;随后在评估需求、综合规划和协调资源的基础上落实并实施灾后社区与生计重建项目,对项目伙伴进行项目理念和模式培训,与政府项目伙伴一道在灾区农村社区开展以价值为基础的社区综合发展,协助和推动受灾农民组建互助组,开展小组能力建设活动和生计技术培训,分发生产用畜禽,帮助受灾农民重建生计和社区,以其特有的模式和专长为灾后重建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母牛紧急救援灾后重建生计社区综合发展模式
引言
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14点28分, 一场震惊世界的八点零级特大地震袭击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巨大破坏殃及数县;地动山摇摧城毁镇,高低楼房瞬间塌陷;山崩地裂路断河塞,万千农家壁断垣残;数万亲人惨离人间,千万同胞痛失家园。
灾害场景惨不忍睹,伤心泪水如雨不断;亡去的人九天难安,幸存的人身心难眠。
在这危机关头,全国上下和社会各界迅速行动起来,紧急投入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的工作中。
国内外民间机构也成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有生力量。
国际小母牛组织中国办,作为一个在四川、在全国多年从事扶贫、农村发展和灾后重建的非营利组织,也积极地投身其中,先是参加紧急救援,随后进行灾后社区与生计重建,以其特有的模式和专长贡献绵薄之力。
本文将对国际小母牛组织和其在5.12特大地震灾后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中的行动与模式进行介绍和论述。
一.国际小母牛组织
国际小母牛组织(以下简称“小母牛”)是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
入中国的从事扶贫和乡村发展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民丹·威斯特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向难童分发牛奶时意识到,这些儿童的家庭需要的“不仅是一杯牛奶,更是一头奶牛”。
于是他开始从美国本土募集小母牛,送给饥饿的家庭自食其力,但要求这些受援家庭将后代母畜作为礼品,传递给另一户家庭,以使更多农户受益。
1944年,由丹.威斯特先生首倡,小母牛组织正式创立,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扶贫和乡村发展组织, 后来更名为国际小母牛组织,以赠送牲畜和培训技术为切入点实施综合社区发展项目。
现在该机构总部设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已经在全球128个国家帮助了920万人, 在全球36个国家设有国家项目办公室,是2004年度希尔顿人道主义奖获得者。
小母牛组织的使命是与社区一道努力结束饥饿、贫苦并关爱地球。
其愿景是世界的众多社区和平相处、公正分享健康地球资源。
早在1946年2月,国际小母牛组织通过联合国救济总署运送了550头奶牛到中国。
1984年,四川省畜牧局的负责人与小母牛组织接触商洽达成从小项目开始进行合作的协议。
1985年小母牛即向四川赠送一批当时国内极为稀缺的美国肉兔品种和英国的奶山羊品种,开始在四川的3个县实施畜牧扶贫项目。
1989年“小母牛”在四川省畜牧局内建立国家项目办公室,2001年在香港建立了专门为中国大陆项目筹资的国际小母牛香港分会, 2005年以来相继在全国建立6个区域项目办公室,项目已经先后在全国16个省市区的107个县实施项目110个, 扶持农户6万3千户。
“小母牛”中国项目已经以其独特的“礼品传递”方式和在生计发展和社区发展的专业优势及在扶贫与农村发展的出色业绩受到从中央有关部门到项目所在省市县乡村的关注或重视,成为一个享有较高声誉的知名国际NGO品牌。
不少国际国内和香港的新闻媒体对小母牛项目进行了报道。
“小母牛”还曾于2006 年 2 月 17 日以第一名成功中标国务院扶贫办发起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项目,并在随后两年中圆满实现项目既定目标。
2008年11月,“小母牛”在成都注册了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是在四川省民政厅注册、主管单位为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民办非营利机构,以扶贫助困、建设和谐、全心全意为贫困人民服务为宗旨。
该中心作为国际小母牛组织中国办公室的延续,将全权代表国际小母牛组织计划、实施和管理其在华农村扶贫项目,并承接其模式并创新更加贴近中国乡村发展的方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乡村的贫困人群。
二.“小母牛”开展的紧急救援
“小母牛”是在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第三天开始采取紧急救援行动的。
地震发生时,“小母牛”中国负责人正在河北承德开会,他通过电视关注着灾情,通过电话和电邮与成都的同事保持着联系,商讨着对策,支持在成都的同事积极寻求机会参与救灾行动,为伤者献血,并与其他NGO携手开展“抗震救灾-民间机构在行动”活动。
他费了很大周折于14日从北京坐上晚10点飞往成都的飞机。
15日上午,小母牛中国办召开了赈灾动员工作会。
虽然小母牛组织的专长是从事扶贫和社区发展,没有从事紧急救援的经验和专长,但机构负责人和员工讨论认为,全社会都在积极行动,我们作为从事人道主义服务的机构,更应该积极投入。
随即成立了赈灾领导小组,对机构赈灾行动作了部署,有组织的分头采取行动,负责人还发出号召,呼吁小母牛中国办的员工、项目伙伴和
社区项目农户积极捐款捐物,参会的10余名员工现场捐款7561.5元。
每个人的血型和特长也记录下来,希望在救灾时派上用场。
下午1点30,“小母牛”的赈灾工作正式开始,领导小组成员即率领几名员工组成一个前线工作组奔赴都江堰重灾区向峨乡查看灾情,为受灾农户送去水、食品和衣物等。
另一个工作组在市区集中安置点,了解服务需求情况。
通过社科院的联系,和团委沟通后,制作了志愿者工作须知,并发放给安置点志愿服务人员。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志愿服务。
随后的紧急救援工作主要如下:
1)设立救援服务站:
(1)都江堰向峨乡爱莲社区服务站(5月15日- 21日)
5月15日,小母牛组织负责人征得都江堰市在向峨乡现场指挥救灾的廖小平副市长和乡党委罗洪亮书记的同意,留下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向峨乡爱莲社区设立救援服务站,并驻守服务站帮助村民搭建200顶临时帐篷,共计分发和使用彩条布3250米,帮助政府救援人员进行灾后清理工作,协助村委会发放物资、进行夜间巡逻,用发电机为村民提供临时电源,为村民放电视等。
5月21日,随着更多军队、机构和志愿人员进驻向峨乡,小母牛组织决定撤出向峨乡,转往其他更需要帮助的灾区。
(2)广元利州区白朝乡兴隆村服务站(5月22日-6月18日)
广元利州区白朝乡兴隆村是小母牛的项目点,该村1600户人,有1500户的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3200万元,超过90%的人无家可归。
5月19日,小母牛组织即组织运送救灾物质到该村, 22日再次运送物质到该村,并决定在这里建立救援服务站,驻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协助乡村干部走访受灾村民,了解需求,帮助搭建200顶帐篷,分发和使用油毡布2000余卷,协助发放食品、饮水和医药等物资到村民手中,还为村里小学学生提供棉被、课桌等。
并在6月10日组织向6户受灾农户发放种山羊90只,帮助农户恢复畜牧生产,从困境中走出来、尽快投入到生产自救的行动中。
(3)安县秀水高山村服务站-灾后重建试验点(6月-8月)
6月7日,小母牛一组工作人员来到受灾严重的绵阳市安县秀水镇高山村慰问灾民,了解当地灾情特别是畜牧业受损情况。
该村90%的房屋倒塌或变成危房。
在赠送一批物质后,我们了解起了农业和畜牧业。
当地主要经济收入为粮食(水稻为主)和养猪(占50%以上);村里养猪几十头以上的大户有十几家,震前刚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在震灾中全村约有280头猪死亡,其中母猪十几头。
谈起灾后重建,村里纷纷表示仍将以养殖为主。
鉴于该村养猪业的损失和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我们决定在该村建立服务站和灾后重建试验点。
一名工作人员和一名志愿者留驻这里,成都办公室随时提供人力和物质支持。
三个多月中开展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搭建和提供帐篷、电风扇、物质若干,协助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搭建能过冬的过渡房,联络感情;二是建立社区帐篷文化中心活动室,宣传小母牛理念, 发掘当地人文价值,开展能力培训(养殖和社区、小组建设等)、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宣传和文艺活动。
稳定人心,凝聚社区;三是发现和培养社
区领导,协调处理好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发现和培养社区干部,召集大家处理公共事务,组织生产自救活动,探讨重建模式。
四是资助修建了村幼儿园。
此外还了解周边乡镇如踏水、睢水等乡的灾情,并提供支持。
2)提供紧急救援物质、帮助搭建帐篷、修缮危房
从5月15日开始到6月15日一个月时间里,小母牛几乎每天或每隔1-3天就组织向不同灾区运送救灾物质,不时从NGO联合救灾中心、电视、电台和报纸获取需求信息,不分白天黑夜,及时组织采购和募集物质运往灾区。
由于受“5 12 汶川地震”影响,小母牛组织在四川的11个项目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地震后,小母牛中国办在关注并运送大量物资到都江堰、绵竹、安县、广元利州、北川、彭州和剑阁等重灾县市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其他受灾的项目点。
经过实地调查后发现,小母牛南江、通江、大邑、南部、仪陇等项目点,受损比较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底,450户项目农户受地震影响,房屋损坏或倒塌,墙体也倾斜或倒塌,等等。
总计:2025户房屋受损,4142头牲畜失踪或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万人民币。
从地震发生到紧急救援告一段落的8月底,小母牛先后向13个受灾极重或次重的县提供价值200多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救灾物质包括食品、饮水、医药、衣物、棉被、帐篷和搭建帐篷的材料等等;提供和帮助搭建帐篷1000顶、修缮房屋469家、幼儿园一所。
小母牛还协助北川县禹里乡被困的几千乡亲得到政府空投食品。
在随后的灾后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继续从香港等地协调资源,如分发小母牛香港捐赠的600件毛衣与2000条围巾到剑阁、江油、理县和安县。
3)全国范围内小母牛项目区的爱心捐助活动
自5月15日小母牛中国办发起抗震救灾动员和爱心捐助活动后。
全国各地小母牛项目区项目伙伴和社区都积极组织了捐款活动。
小母牛中国办陆续得到消息:河北承德县石槽沟村60户捐款1230元,易县农牧局小母牛伙伴捐款2263元,中黄蒿项目社区98户农户共捐款3055元;四川昭觉项目点捐款4096.5元,布托县项目伙伴和农户捐款6034元;安徽霍山县胡大桥社区捐献1735元,寿县蒋庙社区50 户受援农户捐款2050 元;新疆吐鲁番地区各项目社区农户捐款2500元;内蒙古阿拉善腰坝项目社区150个家庭捐助7300余元;青海共和县沙珠玉乡珠玉村农户捐款2807元,乐都县共和乡联星村农户捐款1325元,互助县东山乡岔尔沟村农户捐款2206元,平安县杰桑畜牧业发展协会共捐款1200元,宗喀慈善协会捐款500元,已经结束项目5年的湖北鄂州项目伙伴也打来电话,他们也组织向灾区捐款1万多元,……。
以上款项除少数直接转交小母牛办用于救灾外,多数由当地政府转交四川灾区。
捐款中发生的故事和小母牛受援户的话语尤其感人。
河北承德石槽沟村项目农户张秀,由于家庭困难,晚上连灯都舍不得点,仅有的家电是一台黑白电视机,也舍不得看。
可他和他的聋哑妻子捐出了5元善款,而这相当于他们家一年的电费。
新疆吐鲁番75岁的项目农户阿布都古丽老人说:“我们是小母牛项目的援助农户,通过他们的援助我们养牛,现在慢慢过上了好日子,对生活也有了希望,在这次地震遇难同胞中好多人都是和我们一样的农民,我们希望他们能经受住考验,早日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
” 内蒙阿拉善腰坝项目社区的农户深有感触的
说到“我们离灾区太远了,要不我也去献点血”,“我们也能去救灾前线就好了,别的不能干,帮忙搬搬矿泉水之类的物资也行啊”,“别的我们也帮不了什么,就只能捐些钱,虽然钱不多,但这是我们的一片心意……”。
安徽项目农户朱中好说:“四川是中国小母牛项目的发源地,四川灾区农民是我们的项目伙伴,我们都是一家人,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要尽最大的力量支持他们抗震救灾。
”
4)配合和协调其他机构工作:
(1)与其他NGO合作“小母牛”从一开始就参与发起和推动“5.12联合救灾中心”的工作,保持和有关NGO的良好信息沟通,了解各机构在灾后所作的紧急援助工作,互相学习。
同时,了解多方的资源供给和需求信息,利用自己在四川工作多年有广泛关系的优势,带路或协调调配需要的物资到各个灾区。
在震后三周内,国际小母牛从“5.12联合救灾中心”、“NGO救灾联合办公室”、乐施会和KFHI(韩国拯救饥饿国际组织)、根与芽、PCD、V6DP、穿山甲俱乐部等NGO 和民间渠道筹集并运送了16批物资,分别到达都江堰、广元、安县、平武、彭州等地震灾区。
(2)配合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心理急救”灾后援助的培训
5月22-23日:“心理急救”灾后援助培训在国际小母牛中国办公室举行。
“512大地震”给受灾地区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家园可以重建,然而,如何应对地震灾害发生后对灾民,特别是失去亲人朋友的灾民们的心理应激反应?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重整生活信心,投入工作和学习,重建家园,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小童群益会的老师开展了“心理急救”灾后援助的培训。
来自两个机构的10位专家讲师用两天时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位志愿者进行了地震灾后心理辅导工作方法的培训。
培训结束后,很多志愿者们赶赴灾区为灾民,特别是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用他们专业的知识和诚挚的爱心平复人们心灵的创伤,走出灾难的阴影。
(3)前往香港介绍灾情、作筹款宣传
5月27-29日,小母牛中国负责人前往香港,和小母牛香港分会一起,就国际小母牛在“5•12 汶川大地震”灾后所采取的紧急援助和灾后重建等行动、策略,接受了香港四家报纸、四家电台和一家宽屏媒体的采访。
通过此举,小母牛香港分会希望能筹集至少一千万港币用以帮助至少一千户受到地震影响的农村家庭。
也正是在采访中,提出了小母牛灾后重建方案的初步设想。
三.“小母牛”的灾后重建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客观条件的制约,灾后紧急救援工作渐渐趋向尾声,而摆在人们面前的是更为紧迫和更为艰巨的灾后重建工作。
向来以农业和畜牧生产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四川省,据初步估算其畜牧业一项的直接损失就为180.4亿元人民币!面对这一次建国以来前所未有、山河都为之改变的灾害,在巨大的悲恸过后,“小母牛”怎样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切实帮助在灾害中几乎丧
失了所有财产的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呢?从安县秀水镇高山村的实地考察了解到,在过渡房搭建好后,村民们开始考虑生计,部分村民寄望日后打工攒钱,部分村民寄望靠副业攒钱,目的都是为了有足够的资金重建家园。
而且受灾村民感到孤单,对未来感到惶恐。
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系列社区建设和文化活动,让他们精神上有寄托,心灵得到慰藉,让社区重新凝聚起来。
“小母牛”在开展紧急救援工作中逐步理清了机构参与灾后重建的思路,形成了“小母牛”灾后重建的初步方案。
1. 灾后重建“六个阶段”的思路:
小母牛灾后重建工作分为六个阶段:1)评估需求; 2)综合规划; 3)协调资源;4)能力建设; 5)实物投入;6)礼品传递。
1)评估需求:实际上,“小母牛”在开展紧急救援之初就开始通过走访农户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灾后生产恢复、生计重建和社区重建与
发展的需求评估。
特别是在安县秀水乡高山村建立灾后重建试验点,边
开展紧急救援,边了解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需求,为初步的项目计划提
供依据。
2)综合规划:“小母牛”中国办在对灾区进行紧急救援和需求评估近3个月后,参照中央和省市政府有关灾后重建的政策,根据机构具备的能力
和可能筹集到的资源、灾区的自然气候和生产特点、传统习惯、市场行
情和发展趋势等进行综合规划,形成初步的灾后重建项目方案。
各潜在
项目伙伴单位在制订方案时更是采取参与式村级规划,让潜在项目社区
的成员充分参与项目的计划过程。
3)协调资源:及时将初步的项目方案报与“小母牛”组织总部和香港分会以及支持“小母牛”的其他资助机构,取得他们对方案的认可和资金承
诺,最终促使项目于2008年10月获批,并积极配合总部和香港分会
的筹款宣传活动。
同时,也要求项目伙伴和项目社区从政府和民间等多
种渠道协调资源。
4)能力建设:“小母牛”以价值为基础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很重要的内容是能力建设。
首先要对项目伙伴进行项目理念和模式的培训,然后“小母
牛”员工要和项目伙伴一道对潜在项目社区的农户进行小母牛理念和模
式培训,推动观念和态度转变,并协调组建互助组和选举组长,推动
互助组设定发展愿景,制定活动规则,收取和使用互助金,形成互帮
互学、共同计划与行动、阶段性总结和改进的机制和习惯。
5)实物投入:在项目伙伴与社区互助组的能力和有关管理与运作机制充分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小母牛”投入购买畜禽和开展技术培训的资金,项
目伙伴帮助选择畜禽和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确保实物投入有尽可能好
的效益和效率。
6)礼品传递:当受援的互助组成员通过积极学习技术、改进技能、1-3年内成功恢复和发展生产,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时候,能够主动积极地向
组内或组外成员传递礼品即畜禽后代和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使自己
由受助者成为捐助者,重获自尊自信。
希望通过礼品传递,让更多的受
灾农户得到帮助。
2.“小母牛”灾后生计与社区重建项目
“小母牛”灾后生计与社区重建项目目标:协助项目社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促进社区实现环保的、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社区综合发展模式”促进社区和谐与团结
⏹改善项目农户的营养与家庭收入
⏹提高项目受益人群的防灾意识与应对灾害的能力
项目计划在五年内首批覆盖四川受灾最严重地区4000户受灾人群.,开展系列培训和能力建设活动,提供适宜当地情况的家畜家禽(如山羊、猪、肉牛、鸭和鹅等)以及生产所需的农业物资。
在整个过程中小母牛也将同其它机构合作,整合资源,关注社区的综合发展。
借助小母牛独特的“礼品传递”方式,在五年内,另外的9000个受灾农户会成为下一批的帮扶对象,不仅会得到第一批4000户所传递的家畜家禽,还会得到农业物资以及上一批农户所学到的技术和知识。
整个项目将在小母牛的合作伙伴――社区当地的畜牧局等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共同完成。
整个项目预算为四千万人民币。
灾后重建项目村的选择标准:
●受地震影响较为严重的村
●本村各生产组(队)愿意加入项目互助组的农户相对集中(每村不少于
20户)
●本村愿意加入项目互助组的农户不少于80户
●本村愿意加入项目互助组的生产组(队)相对集中
●本村经济收入水平处于本县平均收入水平中等偏下
●本村行政干部能大力支持项目活动
3.“小母牛”以价值为基础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
根据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结合政府扶贫项目逐步转向整村推进的趋势,小母牛中国办借鉴尼泊尔等兄弟国家项目在社区综合发展方面的经验,推行以价值为基础的综合社区发展项目。
所谓的价值就是以小母牛组织在全球项目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12条基石”,这其中很多可与当地文化价值相对接。
项目内容包括创收活动、社区和农户的能力建设、环境卫生与健康,生态保护与再生能源开发,和谐社区的建设,社区环境的改善等。
项目农户通过学习和内化12条基石,从而改变观念和态度,然后组建互助组,制定活动规则,选择小组带头人,设立发展目标,存储和使用互助金,按计划进行技术培训、牲畜投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进行能力建设,应对社区的各种需要,实现可持续综合发展。
小母牛组织把以价值为基础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与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区建设相结合,把理念教育、观念态度改变、物质投入,互助合作机制探索和能力建设结合,从而实现社区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项目之所以以价值为基础就在于发掘社区发展中的内在动力;建立社区互助组为的是提升农户能力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