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不过是说散就散,申包胥为何认定秦会救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晋之好,不过是说散就散,申包胥为何认定秦会救楚
2020-09-07 10:20
华人号:怪谈
吴楚交锋
公元前506年冬,伍子胥率吴国攻占楚国郢都,当时实力雄厚的大国,尚有晋国、秦国、齐国,再不济也有燕国、宋国、鲁国。
理想的求援路线,应该是沿东北方向,寻求宋国、鲁国、齐国,甚至燕国,多国联军的威慑。
晋楚长期敌对,秦晋又关系暧昧。
去秦国搬救兵,在一般人眼里,简直希望渺茫。
等到在秦国求告无门,再向东方求援就更加被动,即使成功,故土怕是早成一片废墟。
正如《管子》所说,家人和事业都在的地方,会激发人全力守护。
申包胥这样做,不会是出于一时冲动,赌运气的心态来秦国,他是有一定成功的把握,才坚定西行的。
他为何会如此肯定,秦哀公君臣一定会出兵援救?即使不畏惧晋国的强大,难道连面子也不顾,出头跟晋国作对吗?
王于兴师
然而事态发展,的确如他所料。
一开始,秦国犹豫不决,形势并不乐观。
申包胥只得在秦宫门口放声恸哭。
一连七天,还真等到了秦哀公的《无衣》。
申包胥劝秦救楚
无衣一出,申包胥立即收起了悲伤。
这首诗,用来表达的核心意思,正是,王于兴师,秦国决定出兵了。
申包胥究竟是怎样打动秦国人的?
第一,吴国贪婪,灭楚之后,欲壑难平,将威胁其他诸侯。
这点没什么说服力。
吴国应该会先找其他富庶的小国先下手,否则打仗投入那么多,有何意义呢?
第二,秦楚两国联姻,现在真是走投无路了。
这段说辞更没说服力。
秦哀公干脆回绝说,我们秦国没兵没将,自顾不暇,哪有能力出兵救楚。
申包胥捕捉到,秦国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自保。
立刻针对这个问题改变了策略。
他说秦楚交界,吞下楚国,吴国强大了,依照吴国的野心,秦国可能就是下一个猎物。
现在楚国还在,两国联手,难道会打不过吴国。
唇亡齿寒,等楚国灭亡,那时秦国要抵御吴国,还有人帮手吗?这句话正中秦国要害。
艰难抉择
当然申包胥在这之后,也乖巧地补充了很多客套话,没有实质上的利益承诺。
但他已经成功触发秦国人内心的不安。
晋楚敌对是公开的,秦国如果发兵救楚,等于站到楚国一边,将来就得不到晋国的援助。
然而,不救楚,楚国可能会灭亡。
楚国灭亡,秦国可能紧接着会受累。
晋国很可能隔岸观火,甚至趁火打劫。
唇亡齿寒,下一个陷入战火的可能是秦国
既然,无论秦国救不救楚国,将来晋国都可能不出兵救秦国。
那么,按照博弈论的原理,选择救楚,才是对秦国利益最大的保全。
秦国人想通了这一点。
否则,申包胥说楚国灭了,秦国要自己抵抗吴国的时候。
秦国应该拍着胸脯说,我可以找邻国晋国,我的亲家帮忙。
但秦哀公犹豫了,他没能说出这样的话,这使申包胥更确信了自己的判断。
秦晋之交
晋国在当时,称得上是中原的超级大国,人才济济。
秦国担心的,并不是晋国的实力。
而是晋国的人品和下限。
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秦穆公就曾多次、主动地向他伸出援手。
这的确不能说没有私心,扶持一个国家的新君主登基,可以收获的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当初,晋文公自告奋勇,代替秦穆公发兵,平息王子带之乱,协助周襄王归国复位。
事后,周襄王也拿出四座城邑表示感谢。
重耳落难的时候,秦穆公始终以礼相待。
后来不仅护卫重耳回国,拥立重耳即位为晋国国君,帮助重耳平息晋国内乱,还将自己的女儿怀赢,留在晋文公身边随侍。
但可悲的是,秦穆公连续扶持的几任晋国君主,对于秦穆公昔日
之恩,一直都是恩将仇报。
讥讽晋国喂不熟、白眼狼的同时。
秦穆公的理智与胸怀,不得不令人佩服。
我们一起回头看看,这段友谊是如何彻底破碎的。
再次回顾历史时,就可以清晰地发现。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和谐美好。
惠公无义
晋献公死后,里克弑杀奚齐、卓子。
秦穆公派出使臣,见到重耳,重耳接受狐偃的建议拒绝回国;见到夷吾,喜形于色,还主动许愿事成之后献五座城邑给秦国。
夷吾回国当上晋惠公后,立即毁诺。
事有凑巧,连续几年农业歉收,百姓饥荒,只能让人厚着脸皮去秦国求粮食。
秦穆公怜惜晋国百姓,借了粮食,晋国百姓感恩戴德。
不料第二年,晋国大丰收,秦国闹饥荒,秦国派使臣去晋国求粮食,结果晋惠公竟然打算一不做二不休。
准备联合梁伯,趁着秦国闹饥荒的机会,发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听说此事,悲愤不已,亲自迎战。
由于晋惠公大失人心,战斗中晋军斗志不高。
《东周列国志》记载,晋国将领庆郑,反而为秦穆公,争取到了脱困的机会。
危急之时,三百余名丐帮打扮的勇士,在韩原突出重围救下了秦穆公。
原来几年前,秦穆公到梁山打猎,丢失了几匹好马。
找到岐山脚下,发现一群野人在吃马肉。
秦穆公善待盗食马者
秦穆公说,马已经死了,就不要追究了。
只吃马肉没有酒喝,恐怕对身体健康不利,又给那些野人送去了酒。
此番听说秦晋交战,这三百人舍命赶来助战。
最能引起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崇敬的,不是名利和权势,而是人格和品质。
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是非常有魅力的,这一点无分高低贵贱。
崤山之战
公元前630年,晋国邀秦国讨伐郑国。
晋文公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兼并中原小诸侯,扩张领土。
借用的理由是,早年流亡在外,郑国傲慢轻视、冷眼旁观。
《烛之武退秦师》里说清了这几个原因:
1.晋国人没信义,屡屡恩将仇报;
2.晋国人总是自己邀功,拉秦国人做垫背;
3.秦国寻求发展,就需要开辟东进的道路,一直以来晋国把守着关口,使秦国得不到发展。
烛之武还说,郑国将来可以协助您,开辟东进的道路,削弱晋国对秦国的桎梏和牵绊。
这一番话,不仅使秦穆公连夜撤兵,还派三员大将替郑国人守城。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和郑文公相继去世。
留守郑国的三位秦国
将军,认为有机可乘。
秦穆公求功心切,没有听从百里奚和蹇叔的谏议,派孟明视等人千里奔袭。
一是认为晋国会顾念旧情,不会袭击秦军;二是认为晋国国君丧期中,不会果断出兵。
但他们真的想错了。
晋襄公联合姜戎,亲自以逸待劳。
这一场伏击歼灭战,秦军可谓惨败。
同时被粉碎的,还有秦晋之间的友好关系。
虽然晋国依然是中原大国,但是从此必须同时面对秦国、楚国的轮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