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 用非其人 必难致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
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懂得,“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
为国之本”的道理,在吏治方面留下了很多思想和做法,其中
不乏真知灼见。

——201年11月26日在十九届中央次集体研究时的讲话“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是唐朝典籍《贞观政要》中的一句名言,其阐述的是一种人才观,意思是说国家治理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

这种人才观备受前人推崇并流传至今,就足见发挥人才作用对于治国经邦的重要性。

正所谓:“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要得到人才、选拔人才,首先要充分理解和认识选强配齐优秀人才对我们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典藏中,有太多关于人才方面的言论,向我们揭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的道理。

《诗经》中写道“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这是以周朝的兴盛来进行事例论证,指出周
文王尊贤礼士,吸引各方人才争相投奔,才使得国势强盛;《材论》中说道“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
则亡以辱”,这是将人才比作国家的栋梁,指出得到了人才,
国家就会安定而昌盛,失去人才,国家就会灭亡而受辱;雍正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这是将选人用人同其它事务相区分,指出人才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

而我国古代招贤纳士的美谈也说明了人才是兴邦大计。

文王渭
水访贤、周公吐哺礼贤、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萧何月下追韩这些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人才仍然是第一资源,“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
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

那么,如何识人知人呢?对于这一点,前人也早已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方法。

司马光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告诉我们甄选人才既要看学识也要看人品;白居易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则说明分辨人才是个长期
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
其所安”,旨在强调知事识人的关键在于观察;康熙的“凡居官贤否,惟舆论不爽,果其贤也,问之于民,民自极口颂之;如其不贤,问之于民,民必含糊应之”,更是主张以民众的态度
来了解官员主政情况。

不仅如此,古人还善于从自身实践出发,将识人辨人的方法总结为“八观六验”“五看鉴才之法”“识人七法”等。

在的重要讲话中,也有许多内容涉及辨别人才、考察
干部的方式方法。

他指出,要近距离接触干部,看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对群众的感情、对待名利的态度、为人处世方式、处理复杂问题能力,要带上“望远镜”“显微镜”,对干部近距离
接触、多角度考察;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
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汇聚和培养了
一大批致力于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当前,站在新时代的新起
点上,我们仍然要继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奋斗中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人才阵势,才能不断积累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