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移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x -3 = 6
(2)、5x = 3x -1
(3)、2.4y +2 = -2y
(4)、8 – 5x = x +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说明:像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符号后移到另一边,叫移项。
学生分小组讨论。
这里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方法。
通过学生的思考、观察和教师的讲解得出什么是移项,便于学生理解。
(3)、-x=2-1/2x
思考:
移项的根据是什么?
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5、数学小史
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早在一千多年前,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就已经对“合并同类项”和“移项”非常重视了。
与前面解方程的程序化操作相比,现在又多了一道程序(移项),并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合并同类项”和“移项”,体会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回顾: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等式的基本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
(二)、创设情境
根据天平平衡列等式
4x=3x+5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这里实际上回答了本节开头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重视移项的作用。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教师讲解
师生共同总结:
什么是移项?为什么要移项?移项时要注意些什么?
解方程的过程是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
板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移项法则:例1学生练习
移项注意事项:
课后反思
我将本节课定位为探究式教学活动,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交流、反思等,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每个问题的设计都以问题串的形式前后联系,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再通过探索交流、反思、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样的安排符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科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七年级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是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2、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步骤移项。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在方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都要用到。
(1)自主探索策略:通过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结论,归纳概括。
(2)师生交流: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数学思想。生生交流: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发表个人的见解,对问题进行探讨,互相学习。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体机,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方程中的项是连同它前面的符号的。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解下列方程:
(1)、4 +3x = x
(2)、8 -x = 3x+ 2
(3). -1/2x=-x+1
巩固新知:
比一比,谁做得更快:
解下列方程,并口算检验:
(1)、17x – 3 = 3
(2)、8-5x = x+2
学生自主分析
通过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移项
1、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解方程
2、观察:
(1)、上述演变过程中,方程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3、归纳: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符号后移到另一边,叫移项。
移项的法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1得出的。教学中要注意得出它的过程,通过观察结果强调“变号”这个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移项法则是由于解方程的需要有依据地产生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法则。
结合解方程得过程,让学生思考有关的步骤(如“合并同类项”“移项”等)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反复体会化归的思想,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解方程的目的体会解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讨论、思考、观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巡视、辅导。
引导学生回答:解方程时,应使含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一边,常数项集中于另一边。解方程就是要使方程不断向x = a的形式转化。
教师讲解
学生练习
学生思考回答
使学生熟练掌握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格式
1.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
2、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应用新知:
1)、慧眼找错:
(1)、6 + x = 8,移项,得
x = 8+ 6
(2)、3x = 8- 2x,移项,得
3x +2x = -8
(3)、5x – 2 = 3x + 7,移项,得
5x + 3x = 7 + 2
2)、抢答:
将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在方程的一边,常数项放在方程的另一边,对方程进行移项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