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突出“五进”精准助力垃圾分类水平再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通州区突出“五进”精准助力垃圾分类水平再提升
作者:北京市通州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23年第05期
北京市通州区坚持高位统筹,加强党建引领,强化社会动员,坚持问题导向,通过部门联动形成治理合力,按照“贵在坚持、重在突破”工作思路,推出垃圾分类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广场的“五进”模式,通过“全区供给—街乡点单—特色配送”的精准对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区范围内有效实施。
通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共同筹划成立“一办十组”工作机制,由区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各分管副区长任副总指挥,协同推进“一把手”负责制,各委办局、各街道(乡镇)积极响应,均成立了以党组主要成员为组长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为强化统筹调度,每月、每季度召开书记点评会、区政府常务会、区长专题会,全面跟进落实垃圾分类工作,逐个属地进行“体检”分析,对重难点攻坚推进,街道(乡镇)、社区(村)联动响应。
区委组织部牵头党员干部率先垂范,面向全区6万名党员干部职工,开展“我是副中心党员——桶前值守晨夕计划”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通州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招募内部百名党员志愿者开展“百名党员进社区助力垃圾分类”活动,带动家人及周围群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包社区(村)干部、社区(村)党组成员、“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员主动参与入户宣传、桶前值守工作,形成党员带头、居民响应,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良好社会氛围。
依托全区2600余个网格基础,以社区(村)“两委”(支部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社区志愿者、楼门长、小巷管家等7300人为主组成基层专业网格力量,开展桶前值守和垃圾分类巡视工作,形成“主动查找—主动发现—主动整改”的社区(村)主动治理体系。
社区(村)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志愿者等基层力量开展多轮入户回访指导,针对孤寡老人、残障家庭等建立重点关注居民清单,实施精准服务。
大力推广广通小区经验,用活用好协商议事会、居民议事厅等基层治理机制,解决投放时间、清运时间、桶站设置等问题,形成居民自治、共商共建的鲜明导向。
多措并举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孵化转型,全区70%社区已成立由本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垃圾分类治理志愿小分队,发布垃圾分类桶前值守项目500余个,共招募志愿者1.6万余人,形成以居民为主的垃圾分类社区工作模式。
制定区级垃圾分类考核办法,全区32个工作部门、22个街道(乡镇)全部纳入考核。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做到以考核促落实、以考核提实效,真正发挥“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
首创“环境公益维护岗”,2000余名“4050”低保困难群众通过专业培训全职参与垃圾分类监督、引导、宣传等工作。
开展“硬件清零”和“晨间值守”专项检查行动,建立问题台账、编制指导手册、组建督帮小组,督促工作落实,区内硬件建设问题由2023年1月摸底
检查的4104个,平均每小区5.8个,降至6月底的全区问题1025个,平均每小区2.6个,设施建设和管理达标的小区占比61%。
依托互联网,打造“潞晓分”兑换系统,实现居民分类可积分兑换的功能,激发居民自主源头分类热情和积极性的同时,有效实现市场引流,促进垃圾分类效益的良性循环。
目前区内“潞晓分”微信小程序注册人群已达20余万人。
合理规划“以奖代补”资金方案,奖罚并举,城区和乡村分组制定有针对性的奖补机制,鼓励基层主动出击,多作为、善作为、巧作为,提高工作实效,有效发挥补助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
区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全区各委办局、各街道(乡镇),每月开展一次区级垃圾分类主题活动,街道(乡镇)、社区(村)紧跟步伐在辖区内依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提升广大居民对自主分类精准投放的认知度和获得感。
1.垃圾分类进校园。
区教育委员会主导全区75所中小学全面完成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
联合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和街道(乡镇)开展“家校联动”主题活动200余场,建立“学生领任务、家长来分类、物业做认证、学校收作业”的良性循环机制,以“公开課、废物创作、兑换市集”等活动形式,通过“小手牵大手”形成“家校联动”体系,扩大了学校教育的辐射范围,切实将垃圾分类理念延伸至家庭和社会。
2023年上半年,开展“垃圾分类校园季”宣传活动56场,参与学生12000余名,影响4万多个家庭,掀起全区垃圾分类“校园热”。
2.垃圾分类进农村。
垃圾分类讲解人员从日常生活入手,列举一些不容易界定的生活垃圾如何分类,通过讲解生活垃圾分类背后的原理,帮助村民更好地理解记忆垃圾分类知识。
2023年上半年,先后在永乐店镇小南地村、潞城镇召里村、张家湾镇马营村等4个村镇进行宣传。
3.垃圾分类进企业。
区城管执法部门定期在住宅区、餐饮企业、酒店、大型商超、农贸农批市场和商务写字楼6大场所开展执法宣传,普及垃圾分类义务与责任,指导个人及商户自觉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主体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垃圾分类新风尚。
4.垃圾分类进社区。
一方面,通过向居民派发垃圾分类宣传卡片、宣传手册的形式,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另一方面,开展交流座谈,听取从社区管理角度和百姓生活角度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以问题为导向对如何更好地做好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双向奔赴”。
5.垃圾分类进广场。
充分利用文化广场的聚集效应,横向联动区委宣传部、区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开展宣传活动。
采用百姓更容易参与的做游戏的方式,帮助大家快速分辨垃圾种类,增强市民投放垃圾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在深入分析2023年市级检查成绩的同时,应该认识到通州区垃圾分类工作仍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
一是城乡工作开展进度不平衡问题突出。
从2023年上半年市级考核成绩看,城市分类设施管理相对稳定,农村分类设施管理问题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在提升居民分类准确率工作中,党员群体的带头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居民参与的劲头没被带动起来,源头減量、自主分类两个环节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是宣传实效不够明显,居民自主分类情况不稳定,常处于“一松就反弹”的尴尬状况。
对于这些问题,应正视不足、刀刃向内,以更强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以解决。
借助城市指挥中心网格化管理系统,发动全区党员进驻网格,以自住小区为阵地参与垃圾分类,身兼桶前引导员、普法监督员、宣传推广员三重身份,充分发挥党员“头雁”作用,引导小区居民从日常小事开始,源头分类精准投放,让垃圾分类从口号变为习惯,助力通州区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网格化管理程序已于2023年下半年试运行,全区党员齐发力助力通州垃圾分类工作再添新彩。
继续推进“硬件清零”和“晨间值守”专项检查行动,完善检查细节和整改要求,做到检查有计划、问题有台账、整改有追踪。
针对基础较好、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加强问题点位复查频次和“问题挂销账”机制,限时限期,紧盯进度,督促落实,提高整改效率。
针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组建“智库”团队,从基础开始逐项进行问题清零攻坚,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会,梳理重点问题,交流推广经验做法,出动督帮小组对排名末位的乡镇进行现场指导,抓实过程,突出结果。
调整区级考核办法和以奖代补资金使用方案,对乡村设施建设管理和规范收运两个基础环节增加考核强度,奖补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倾斜,倒逼乡村地区主动作为,立行立改,提升基础环节工作实效,补足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持续开展“家校联动”活动,将垃圾分类内容融入教学“新日常”,推动学校、家庭、物业、属地有效循环。
做实“垃圾分类志愿日”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桶前值守、入户宣传、旧物义卖,激发学生垃圾分类内驱意识,养成自觉分类习惯,同时形成社区与学校的双向激励纽带,共同影响,共同促进。
做深垃圾分类亲子活动,在家庭亲子创造中深化家长与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理解,以微小艺术“挖”出娃娃心中分类的美好世界,以一个孩子的力量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的力量影响社会全域,增强对垃圾分类的意识,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新风尚。
(责任编辑:鞠阿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