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是
A.水蒸发B.石蜡熔化C.干冰升华D.水通电分解2.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为非金属元素B.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
C.钠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2.99g D.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3.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

下列有关做法中,合理的是()
A.多喝碳酸饮料替代饮水
B.拌凉菜时加少许食醋调味
C.种植蔬菜时喷洒剧毒农药杀虫
D.加工火腿肠时加入过量防腐剂
4.下列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西瓜榨汁B.滴水成冰C.纸张燃烧D.蜡烛熔化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检验装置气密性B.闻气体气味
C.称量NaC1的质量D.过滤操作
6.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B.C.D.
7.根据图的信息判断,下列关于铝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3
C.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2 g
D.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Al3+
8.用“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溶解某金属M后得到一种物质:HMCl4,则下列物质所含M元素的化合价与HMCl4不同的是()
A.M2O3B.M2Cl3C.M(NO3)3D.M2(SO4)3 9.甲原子的质量m千克,一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为n千克,则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m
12n
B.
12m
n
C.
12n
m
D.
n
12m
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汽油挥发C.光合作用D.石蜡熔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为了探究气体氨气(NH3)的某些性质,小雨同学查阅了有关资料,知道具有碱性的物质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然后依次做了以下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氨气的物理性质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为A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②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③若要制取1.6g氧气,至少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_________g。

(3)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则组装制取装置时.需选择如图的A、C、G、H、L、N、O和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可制取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则制取氨气应选用的一套装置为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2)若选择A、F组合一套装置制取氧气,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可选择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B和C装置均可制取二氧化碳,与B相比较,C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4)若用如图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氢气,请将方框内的导管补画完整
________________。

(5)现称取6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3.8g(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

请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

14.如图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能冒出浓厚的白烟,军事上常用来制烟雾弹。

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A装置中,燃烧停止后,红磷仍有剩余,燃烧停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B是改进后的装置,小试管和铜片的组合代替了燃烧匙。

开始实验时,向小试管中加入90℃以上的热水后,白磷燃烧。

从燃烧条件考虑,热水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终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

(4)与A相比,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实验室要制取4.8克氧气,至少需分解_______________克高锰酸钾?
16.我们食用的波菜、大葱中都含有一种有机物﹣草酸(C2H2O4)。

计算:
(1)草酸中碳、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填最简比);
(2)9.0g草酸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g。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D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而A中水蒸发B.石蜡熔化C.干冰升华都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考点:化学变化的实质
2、B
【解题分析】
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题目详解】
A、钠是“钅”旁,为金属元素,错误;
B、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单位符号是“1”而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示意图中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一个,此示意图是钠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不是原子结构示意图,错误。

故选B。

3、B
【解题分析】
A、多喝碳酸饮料对身体有害,故A错;
B、拌凉菜时加少许食醋,可用作调味,故B正确;
C、喷洒剧毒农药杀虫容易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残留农药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肝脏等重要器官和组织;该做法对人体有害,故C错;
D、过量防腐剂对人体有害,故D错。

故选B。

4、C
【解题分析】A、西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
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纸张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是蜡烛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A
【解题分析】
A、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而且没有在左右放置质量相等的称量纸,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6、A
【解题分析】
A、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故该粒子是阴离子,故正确;
B、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该粒子是阳离子,故错误;
C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该粒子是阳离子,故错误;
D、核内质子数等由核外电子数,故该粒子是原子,故错误。

故选A。

7、C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从图示看:该元素是铝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3,因为原子的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是1.982 ,因为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比值,没有表示宏观概念的质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Al3。

故选C.
考点:原子周期律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8、B
【解题分析】
解:氢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设M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1)×4=0,则x=+3价;A、氧元素显-1价,设M
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y+(-2)×3=0,则y=+3价,故选项错误;B、氯元素显-1价,设M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
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w+(-1)×3=0,则w=+3
2
价,故选项正确;C、硝
酸根显-1价,设M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z+(-1)×3=0,则z=+3价,故选项错误;D、磷酸根显-3价,设M元素的化合价是q,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q+(-3)=0,则q=+3价,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B
【解题分析】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mkg
1
nkg
12
=
12m
n。

故选B。

10、C
【解题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题目详解】
A、水变成冰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 错误;
B、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汽油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葡萄糖,同时释放氧的过程,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题目点拨】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属于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密度小于空气易溶于水
【解题分析】由图示可知,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说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将水挤入能形成红色喷泉,说明了试管内气压减小,即氨气易溶于水。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锥形瓶 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 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15.8 DM 刚开始有气泡冒出的是装置中的空气,要等气泡均匀冒出是才可以收集
【解题分析】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题目详解】
(1)标号为A 的仪器名称是锥形瓶。

(2)①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

②氧气能支持燃烧,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③设至少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4
2422Δ+2KMnO K MnO Mn +316
3O g
O 2x 1.6↑ 31632=x 1.6g
x=15.8g
故若要制取1.6g 氧气,至少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15.8g 。

(3)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在常温下进行,用排水法收集,则组装制取装置时,需选择如图的A 、C 、G 、H 、L 、N 、O 和DM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原因是刚排出来的是空气,不是氧气,如果收集的话会影响氧气纯度。

【题目点拨】
氧气能支持燃烧,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原因是刚排出来的是空气,不是氧气。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长颈漏斗 AD 322MnO Δ2KClO 2KCl+3O ↑ 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炸裂 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满 可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节约药品
5g
【解题分析】
根据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及装置优缺点分析进行解答。

【题目详解】
(1)由图示信息可知仪器X 的名称是长颈漏斗,因为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型,故发生装置选A ,又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则只能选择D 装置进行收集,故制取氨气应选用的一套装置为AD 。

(2)若选择A 、F 组合一套装置制取氧气,A 固体混合物加热型,且没有试管口没有加棉花,故应该为氯酸钾制氧气,故其反应方程式为:322MnO Δ2KClO 2KCl+3O ↑;实验结束时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温度下降,气体压强减小,容易形成倒吸现象,故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炸裂。

(3)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实验室选择E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满;C 装置利用了启普发生器原理,可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从而节约药品,故与B 相比较,C 的主要优点是:可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节约药品。

(4)若用如图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其装置图为:。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知二氧化碳质量为
100g+6g-103.8g=2.2g 。

设参与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

3
222CaCO +2HCl =CaCl +H O +CO 100
44x 2.2g

10044
=
,x=5g 。

故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5g。

x 2.2g
【题目点拨】
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择的掌握情况,也是中考中的必考题型之一。

学生应该要非常清楚的知识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及不同装置的相比较时的优缺点。

14、4P + 5O22P2O5集气瓶中的氧气被耗尽提高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不污染空气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和燃烧的条件。

(1)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 + 5O2
2P2O5;
(2)A装置中,燃烧停止后,红磷仍有剩余,燃烧停止的原因就是灭火原理:温度低于着火点、隔绝氧气、撤去可燃物,根据题目信息可得,是集气瓶中的氧气被耗尽;(3)燃烧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从燃烧条件考虑,热水的作用是提高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红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终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4)与A相比,B装置的优点是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不污染空气;不需要迅速把红磷放入集气瓶中,操作更方便,减少实验误差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47.4
【解题分析】
解:设至少需分解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Δ
2KMnO=K MnO+MnO+O
42422
31632
x 4.8g
316x
=
32 4.8g
x=47.4g
答:至少需分解47.4g高锰酸钾。

16、1:1 2.4
【解题分析】
解:(1)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由化学式可知,1个草酸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2个氢原子,则草酸中碳、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1:1;
(2)9.0g 草酸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9.0g×
122122+12+164⨯⨯⨯⨯×100%=2.4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