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菊与刀——日本的国民性(上)

合集下载

解析日式管理的菊与刀

解析日式管理的菊与刀

解析日式管理的菊与刀入夜的国际通”灯红酒绿,人流如织,路边的餐厅里不时传出婉转悠长的三弦弹唱声。

这是一种类似中国苏州评弹式的当地民俗音乐,周而复始,往复循环,很适合一边咂着小酒,一边摇头晃脑地欣赏。

国际通”名头很大,实际上不过是冲绳岛南端的那霸市中心一条约摸上海南京西路一半长度的购物街。

沿街满是卖当地特产的商铺和餐厅,尽管餐厅里的服务员几乎都不能说英文,但我们手舞足蹈地比划两下,并不妨碍沟通。

我和项总到那霸后晚上就在这条街上来回转悠,誓将一路的美食一网打尽。

这地方真是一点儿看不出当年战争的痕迹啊!”畅饮着当地有名的无酒精啤酒,项总不禁感叹地说。

确实难以想象,七十年前,这座宁静的小城曾是二战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场,美军为从此打开攻打日本本岛的南大门,与日军展开血战,损失数万名美军士兵和数百艘舰艇,方才取得胜利。

但也正是由于如此高昂的代价,促使美军决定在日本投放原子弹,促使其尽快投降。

当年的日本士兵应该没有想到,正是由于他们的玩命抵抗,给自己身后的国民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项总指着街边鳞次栉比的招牌说:日本真是个奇特的国家,把条街叫,国际通?,却看不到一个国际品牌,全是日本货;企业满世界打市场,却没几个人说英文;曾经看上去强大无比,如今这几个消费电子巨头却纷纷跟不上节奏,弄得朋友们听说我来日本玩,最多托我买个电饭煲回去,其它都想不起还能带什么……”我笑着说:二战后有个美国人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菊花与刀》,就是分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两面性,守礼却好战,求新却顽固,开明却封闭。

正是这种纠结的特性,造成一度征服天下的日式管理也变得僵化教条,阻碍了日本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项总好奇地问:这日式管理到底有哪些特征呢?”最有名的就是终身雇佣,以及相应地在工资上论资排辈的年功序列制度。

在战后的经济起飞,人才匮乏的年代,这种制度性安排稳定了企业与员工的长期契约关系,企业得到有才干员工的忠诚和终身效力,员工得到了安全保障和可靠预期,可谓双赢。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摘要:《菊与刀》是二战临近结束时本妮迪克特为美国政府写的一份有关日本的报告。

这是一本反映日本民族文化与日本民族性格的经典人类学文化著作,本尼迪克特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日本人的民族文化。

本文将从此书的写作背景、研究方式与研究目的着手深入探讨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今日本的发展以及准确定位中日关系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等级制度;耻感文化;集体意识;秩序;忍耐有这样一本书,是美国人写的,1949 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大受欢迎,不仅是当时的畅销书,而且是常销书。

有统计表明,到 1996 年,该书在日本重印逾百次,印数为 230 万册,恐怕日本的经典著作也不过如此,这部书译成中文后也被大量发行,光是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就重印几达 20次。

这部超级畅销书就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名著《菊与刀》。

这部书的产生在今天看来,也许不以为然,因为是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请写的,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命题作文。

不过,看看时代背景,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看法了。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和日本正在太平洋展开着殊死搏斗,但美国已经预测到胜利属于保卫民主和自由的盟国一方,于是,就请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的情况。

本尼迪克特采访了被拘留的日本人,并参考了大量的书籍,主要是文学,写成了报告,向政府提出建议,即日本不像其现在显示的那样,搞什么“一亿玉碎”,而是会投降,但美国不能直接对其实行直接统治,因为两国,或者说欧美和日本的文化差异太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尼迪克特的预言是正确的。

这部报告后来就被整理成《菊与刀》这部令人称奇的书。

一、《菊与刀》的写作背景众所周知,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著作,而是一份在特殊背景下为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参考的研究报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

透过《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

透过《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

代 “日本 学 ” 的鼻 祖 , 至 今 依然 对 E t 本 人 的修 养 产 对 , r 人情 J ( 人之 常 情 ) 是 任 何人 都 具 有 的对 自己
生 着 巨大 影 响 .为我 们 了解 E 1 本 的 国 民性 开启 了 以及 家人 的情 感 , 含 有私 的意 味 E l 本人认为“ 义
关 于 日本人 的羞 耻 感 , 《 菊与刀》 中写 道 : “ 羞
面 .E t 本政 府 大 力扶 持 的大 型企 业 与备 受 冷落 的 耻 是 对 别 人 的 批 评 的 反 应 一 个 人 感 到 羞 耻 , 是 因 小 型企 业 形成 鲜 明对 比 .构 成 了 E t 本经 济 的二 重 为他 被公 开 嘲笑 或 拒绝 .或者 是 因为 他幻 想 着 自 性 。在 文学 艺术 方 面 。 涌现 出 大批 像 夏 目簌石 、 二 己被 嘲笑 。无 论 是 哪种 情 况 .羞耻 都 是有 效 的 制 叶亭 四迷 那样 既 拥有 杰 出 的东方 文 化教 养 .又倡 裁 手 段 。” “ 在 E t 本人的生活中 . 羞 耻 是 首 先要 考 导 西 方 先进 文 明 的先 驱者 。在 文 化 科 技 方 面 , E t 虑的; 这 意味 着 , 任 何 人 做 任何 事 , 都 要 看 公众 对 有罪 孽感 .只是 比起 罪 的意识 日本 人更 重 视 羞
( 一) 矛 盾 的 性 格 特 征
“ 菊” 是 L t 本 皇 室 的 家徽 . “ 刀” 是 武 士 道 文 化 舞 伎 《 忠 臣藏 》 就 是极端克制 “ 人情” 而贯彻 “ 义 的象 征 。本尼 狄 克特 以“ 菊” 和“ 刀” 命 名 象征 着 日 理” 的 例 子 。其 中 . 四十 七 武 士为 了对 主 人 的 “ 义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

“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但本尼迪克特在此以“菊与刀”来命名她这部关于描写日本文化、日本国民性的著作似乎与“菊”“刀”本身并无太大关联,而仅以此“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相关风俗,并提出日本幼儿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本尼迪克特的论述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关于日本文化的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人尊崇“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赖有如南北极。

”“(P31)这种信赖”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个观念之上”(P31),而且,其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

”(P31)例如他们对发动战争原因的解释,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会结束。

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

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也最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P15),“万国均应在国际等级结构中确定其位置,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

”(p16)如果顺着作者的这一解释来看日本在战争前后对战争的态度以及现今日本对二战的态度、现今日本的对外政策,我们或许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日本人之所以不认罪、歪曲、否认、甚至妄图掩盖其战争罪行,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只不过就是要将世界各国引入其在这个大的等级结构中应处的位置,从而维持世界应有的秩序。

从他们对待等级的态度出发来进行思考,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到此,我就免不了会进一步思考,如果日本人对等级的信赖未变,那么他们对现今世界的看法是否依然以此为出发点?他们的对外政策是否依然作着相同的努力?看来,也存在我们对其对外政策进行认真思考的必要,有了二战的苦果,对日本我们仍然要警惕。

不平等、等级制的思想观念渗透在日本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等级差别要经常以适当的礼仪来确认,性别、年龄、家庭关系,过去的交往都必须考虑在内”(P34),因此,引以说“在整个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

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

·心理人类学期末论文·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摘要]从古到今,历史上很多人类学家都思考过国民性这一问题,也产生了一系列巨著。

其中最著名的是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国民性的研究作品《菊与刀》,它成为二战后期美国统治日本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书中作者分析了日本国民性的双重性,即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又有凶狠残暴的一面,所以美国就对日本采取了一种“统而不治”的间接统治措施。

可见,人类学家研究国民性问题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和高效成果的。

日本是中国的邻邦,历史上两国既有友好的交往,又有黑暗的复杂关系。

它现在是世界经济强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对中国有深刻影响,所以研究日本国民性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以历史上成功的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案例为切入点,学习经典之作,才能更好的有自己的认识。

[关键字]国民性耻感文化人格“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与刀》中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日本、矛盾的日本、美丑善恶并存的日本、一言难尽的日本。

国民性格是渗透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中的精神或意义,是某种在民族中内部“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具体地表现为民族心理和由民族心理构成的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风采、民族风调。

国民性又称民族性。

人们认为,国民性是以国家民族为单位构建的一种社会性格。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深层意识。

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岛国,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

岛内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5万阿伊努族人。

日本神道和佛道较盛行。

所以,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

“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
二 次世 界 大 战 。 二 战期 间 , 对 美 国 强 大 的 国 力 , 面 日本 政 府 推 行 精 神 优
作 为 一个 从 来 没 有 在 东 方 文 化 生 活 过 的 西 方人 , 为 一 作 名一直对欧 洲中心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进 行反思 与批评 , 强 调文化 的模 塑性 的人类学学者 , 本尼迪克特在 研究 中准 确地 把握 了东 西方文 化中的细微差异 , 把这种影 响对 民族气 质 并 的 形 成 以及 这 种 民族 气 质 会 对 战 争 带 来 的 影 响 做 出 了 精 辟 的 论 述 。正 是 因 为 本 尼 迪 克 特 相 信 孤 立 的 细 小 行 为 之 间 有 系 统 性 的 联 系 , 正 确 地 给 出 了美 国政 府 所 需 要 的答 案 。 才 二 、 菊 与 刀 ”: “ 日本 民族 双 重 性 格 的 符 号 意 义 本 尼 迪 克 特 具 有 深 刻 精 锐 的 观 察 力 和慎 思 敏 捷 的 感 悟
学 习 的 。 … ”
在本尼迪 克特看来 , 日本是 个具有 双重性 格 的民族 , 它 具 有柔美如菊的一面 , 醉心 于菊花栽 培 ; 可 又具 有黩武 好斗 的一 面 , 尚 刀 剑 和 武 士 的 无 上 荣 誉 。 日本 人 认 同 等 级 观 念 崇 和极 度夸 大 精 神 力 量 在 视 公 平 为 原 则 和 宣 扬 物 质 的 西 方 文 化 中是 无 法 理解 的 。本 尼 迪 克 特 在 文 中 也 反 复 地 强 调 : 日本 人 相信精神 能战胜一 切 , 嘲笑 战争 中采取 的一切 安全措施 , 认为那 是懦 弱的表 现。作 者认 为这种异 常矛盾的 民族特 性 , 贯穿 了 日本 的整 个文化。如同题 目所写 , 菊是 日本 皇室的家 徽, 刀是武士文化 的象征 , 两种 充满强 烈对 比的符号 组合 这 在 一起 , 为 日本 独 特 的文 化 气 质 , 以 “ ” “ ” 象 征 成 即 菊 和 刀 来 日本人 的矛盾性 格 , 民族 人们 的脾 气真让 人难 以琢磨 透。 该 正 是 由 于 日本人 的 这 些 性 格 特 征 , 束 并 引领 他们 的 思 想 和 约 行为 , 才使 日本这样 一个 区 区小 国有胆 实 、 敢顽 强地发 动第

从《菊与刀》管窥日本民族性格的的矛盾统一(论文)

从《菊与刀》管窥日本民族性格的的矛盾统一(论文)

从《菊与刀》管窥日本民族性格的的矛盾统一摘要:1944年,二战中的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急于制定战后对日政策。

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华府委托潜心研究日本,《菊与刀》作为其研究成果得以出版。

此书以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为基础,作者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通展览日本文化、解读民族性格,展示了其既表面矛盾又深层统一的心态。

引言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淡雅、气节高尚,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兰、竹、梅,而在深受儒文化影响的日本菊更是代表皇室的家徽,代表着日本民族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人想到日本的武士道,而且刀也是日本武士当年必备的随身兵器,是由中国唐朝的兵器发展而来,在日本社会原秩序支柱的武士眼中他承载着日本这个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当菊与刀都融合在一个民族身上时,我们知道,这是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

“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深刻地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一、精神物质认识的双面性日本人认为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精神就是一切,并认为通过特殊修炼,一个人的精神可以达到最高境界。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精神的倍加推崇,试图通过不断“修炼”以达到最高境界,而对物质一端的轻视态度。

但是,“在整个三十年代中,国民总收入用于军备的比例惊人上升。

在偷袭珍珠港的那年,国民总收入将近一半被用在陆海军的军备上。

”在这里又可以看出他们是重视物质的,至少在实际投入上是挺多的,否则投向战场的怎么是大炮和黄油而不是“精神产物”呢?对于反物质主义的日本对于物质的态度,本尼迪克特是这样解释的,“军舰和大炮,只不过是永世长存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征,犹如武士的佩刀是他的道德品质的象征”。

日本的国民性

日本的国民性

3
参考意义
·什么是国民性?
国民性,是由一个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员 在共同创造民族文化中形成的一种群体人格。 其成因非常复杂,一般多表现为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 复出现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等。
一、日本国民性内容各Βιβλιοθήκη 其所集体主义忠义勇武
神道
危机意识

实用主义
等级制度
双重性格
集团主义
日本人喜欢合群、重视集团的共同行 动,反对内部个人竞争,坚持集体利益 大于个人利益, 因此很难产生足以改朝换代的阶级对 抗。 在侵略战争中,因为是集团行为,既有 “上级命令”,又“大家都一样”,这 就形成一种“无责任集团”,干坏事的 时候没有犯罪感,干完之后也没有责任 感。
·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日本国民性的形成
2-1
岛屿环境 农耕型社会 自然灾害频繁 资源极度匮乏 生存条件恶劣
地理环境
危机意识强烈 集体主义至上 从容冷静 享乐主义
忍从精神
2-2
历史因素
镰仓和室 町时代武 士道精神
德川幕府统
治的影响
中国文化 的影响
近代明治维 新的影响
·镰仓和室町时代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 国民性形成的非常 重要的原因。武士 道精神武士道的精 髓即“忠义勇武”, 要求武士对于主君 的绝对效忠。讲求 对大名和将军的绝 对忠诚和彻底的服 从
日本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性格既好勇斗狠 而又待人态度温和;黩武而又 爱美;尊大自傲而又彬彬有礼; 冥顽不化而又柔弱善变;表面 服从而又心存怨恨,不甘受人 摆布;忠诚而又诡诈;勇敢而 又怯懦;保守而又易于接受新 的方式......
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日本的国民性

菊花与刀解读

菊花与刀解读

菊花与刀解读内容概述]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为了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制定对日本的政策方针而写作的,它是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和眼光来写的一篇学术性研究报告。

《菊与刀》作为它的标题,是很有意思的。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武士道的象征。

它们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矛盾性。

作者使用“菊与刀”作为本书的标题,就是利用这两个我们看来具有强烈矛盾性的事物来反映日本人在事物认识上所具有的矛盾倾向。

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上述所言及的矛盾实际上是我们这些外人所看到的,并不是日本人自己所认为的。

人类学相信,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

这种种行为便构成一个大体的价值体系。

这个价值体系必然有其稳定性,因为人们既然接受了赖以生活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同时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价值体系来思考和行动,否则势必陷入混乱与不便,人们必然力求在一切方面都能和谐一致。

这一来,经济行为、家庭活动、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道德观念总是掺混而无法分开的,或者说它们可以彼此推导,或者说它们有着同样的渊源。

作为一个身处于社会的人,他所认识的世界首先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和谐性的,他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和谐的系统的整体。

而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正是在试图揭示日本人的整个世界的一个体系性的认识,同时利用这些结论制定美国针对日本的政策和方针。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一定要求一个戴眼镜的人能知道自己所戴眼镜的度数。

从而我也只能从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书写的,来将她在书中从西方人的角度看日本社会各个方面的观点加以阐述。

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从日本人的战争精神、日本人的社会地位阶层、日本人对天皇的忠与对先辈的孝、日本人对人情(情义)认知、日本人的自我修炼、日本人对儿童的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将何去何从等七个方面来论述了日本人的关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与日本人的价值体系。

一、日本人的战争精神:日本民族是一个强调主观精神的民族,以至于他们甚至于缺乏一种区别现实和理想的能力。

“菊”与“刀”——论日本文化的两个极端——读《菊与刀》有感

“菊”与“刀”——论日本文化的两个极端——读《菊与刀》有感
“ 菊”与 “ 刀"
论 日本文化 的两 个极端
读 《 菊与刀》 有感
文/ 董 夙
摘 要 :《 菊与刀》是 美国女人 类学家鲁 思 ・ 本尼 迪克特在 1 9 4 6年 出版 的著作 。这本著作深刻的揭示 了 日本其性格 的 矛 盾 性 和 文 化 的 双 重 性 。 本 文 通 过 对 这 本 著 作 的 阅读 ,在 日本 的 “ 忠… ‘ 孝… ‘ 耻… ‘ 恩 ” 等 方 面 论 述 日本 文去拯救 世界 。这样 日本 的军队 就有 了精神 支 柱, 他 们要为天皇效 忠,要 为天皇 战斗 ,他们认 为天皇在 注视着他 们 , 为天皇而战死是无 尚光 荣的。就是 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力量 , 日本 才可 以 在二战中占得 先机。 三 、 日本 的 “ 耻” 日本文化 中的耻感文化 ,是相 当核心 的文化之 一。 日本人把 “ 羞 耻感 ”纳人 道德体系 。他 们注重社会 对个 体行为 的评价 ,羞耻 ,是对 别 人 批 评 的 反 应 。一 个 人 感 到 羞 耻 ,是 因 为 他 或 者 被 公 开 讥笑 排 斥 , 或者他 自己感觉被讥 笑排斥 ,不 管哪一种 羞耻感 都是一 种有 效 的强制 力 。“ 羞 耻感 ”要 求有外 人在场 ,至少要 感觉 到有外 人在 场。他 们 只 要推 断出别人 的评 价 ,便依据这 样的评 价来调 整 自己的方 向 。本 尼迪 克特 把 日本人 的这 种文 化定 义为 “ 耻感文 化”。在 耻感 文化 里 ,有过 失 的人只要 自己的错误行为没 有暴露 出来 ,就不 用认错 、忏悔 ,不必 自寻 烦 恼 。 “ 耻感文化” 造就了 日本人的极 端的 自尊 心理 ,他们极端在乎名誉 , 害怕失 败,害怕被侮辱和讥笑 。哪怕是微小的或善意的批评也会被认 为 是对他人格 的侮辱 。 日本人 的自我在这种耻感的影响下逐渐消失 了 ,他 的存 在和价值 完全依赖 于他人与社会 的承认。而当 日本人工作 出现 失误 时 ,他 们只有用 自杀这样 的方式去承担责任。 “ 耻感 文化” 成为 日本文 化的核心范畴 , 在 日本人 眼中,一个完美 的人就是一个知耻 的人 ,就是 有德的人。不要成 为 自己想 成为 的人 ,而是要成为别人帚调 自 戒为的 人。因此 ,这种 “ 耻感文化 ”正是 日本 国 民矛盾 的双重 性格 的根本 原

菊花与刀——日本民族性格剖析

菊花与刀——日本民族性格剖析

在世界的东方,有这样的一个国度,离我们是那么近,又是那么远。

这就是日本。

日本人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爱自然,喜哀婉,性柔婉,快节奏,重现实,轻理论,悲剧情节,集体主义。

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

但这些又不足以概括。

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往往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将其特点进行概括,诸如犹太人的凝聚力,精于财富的创造,英格兰人的倔强,绅士风度,日尔曼人的好强善战,规则意识,蒙古人的豪放开阔,不拘小节。

但似乎日本人却是个例外,这是让世人所费解的。

本尼迪克特是美国的一位人类学家,她在《菊与刀》这部著作中将日本人的精神象征归于菊花与刀这两个符号之上。

这本书的出版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人们对日本民族性格中这种矛盾心理和双重人格的迷惑。

至于为什么说日本民族拥有矛盾心理和双重人格呢?第一,日本人极其好斗却又生活祥和:把日本人说成是东方的日尔曼人这一点也不过分。

在人类战争史上,日本人可谓是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他的周边国家来说有这样一个不安分的邻居想必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恶补虎视朝鲜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在十九世纪末,终于鲸吞了朝鲜全境。

而对于中国这个老师,他也是没什么收敛,从明朝时的倭寇到清末挑起甲午战争再到民国全面侵华战争,那件不是它好斗残忍的表现呢。

而相对较远的菲律宾,印尼,在二战中也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的轴心国,日本企图建立以他为中心的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这一切无疑给亚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造成这一切的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固然是罪魁祸首,但存在于日本民族内心深处的好斗的意识却也成了这一切的催化剂。

按照一般的逻辑,像这样一个残忍人好战的民族固然会是一个生活上野蛮甚至是缺乏人性的,日本人是与众不同的。

他们在国外战场上是杀人如麻,嗜血如命的狂魔,在国内的小家庭中却又是那般其乐融融,宁静祥和。

这些可以从他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中像茶道,佛道,花道等,不难看出日本是一个向往宁静祥和的民族。

菊与刀――――论日本矛盾的民族性格PPT课件

菊与刀――――论日本矛盾的民族性格PPT课件
4
• 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 美国不能亲自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 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 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 假如那样,日本人会拚命打到底,而且美 国人也无法直接统治。美国人不了解日本 国情,两国的文化类型不同。
5
•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日本皇室的家徽 “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纹”,它的原形是幕 府时期的萨摩藩的菊纹家徽,所以日本的 皇室为“菊花王朝”。
12
报恩于万一
一、恩:被动发生的义务。一个人“受恩”、 “接受恩惠”都是从被动立场而产生的义 务。 皇恩 —— 受于天皇之恩。 亲恩 —— 受于父母之恩。 主恩 —— 受于主人之恩。 师恩 —— 受于师长之恩。
13
恩的故事
• 日本小学二年级教科书中,有一个小故事, 题目叫“不忘恩情”,就是这个意思。这 是少年修身课教材中的一段故事:
18
情义最难接受
B、情义 应当如数偿还的恩情债,在时间上 也不是无限的。
(一)对社会的信义 对主君的义务 对近亲的义务 对他人的义务
19
(二)对自己的名声的情面相当于德语的“名 誉”
受到侮辱,或遭到失败,有“洗刷”污名 的义务,亦即报复或复仇的义务。(注:这 种反击、报复不被看作侵犯)
不承认自己(专业上)失败和无知的义务。
14
• 哈齐是一条可爱的小狗。它出生不久,就 被一个陌生人带走了。在那个人家里象小 孩一样受到疼爱。因此,它那弱小的身体 也强壮了起来。主人每天早晨上班时,它 总陪送到车站,傍晚下班回家时,它又去 车站迎接。不久主人去世了。哈齐也许不 知道,它每天都在寻找主人。
15
• 照例到那个车站,每当电车到站,它就注 视人群中有没有它的主人。岁月就这样流 逝,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 了,甚至十年过去了,但仍然可以看到那 已经长大、衰老的哈齐,每天在车站前寻 找着它的主人。(寻常小学校用修身课本 第2册,昭和10年12月发行。)

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作者:杨文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7期摘要:《菊与刀》是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她的“文化模式”理论解读日本文化形态的成功之作,也是人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作者以“菊”和“刀”这对代表了日本民族文化互悖共存的文化意象来象征日本双重性的矛盾性格,由此来研究它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民族学视角来解读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菊与刀;等级制;双重性;民族性格《菊与刀》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者著作,而是本妮迪克特为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参考的一份有关日本的报告。

由于美、日正在交战,作者本人当时无法到日本去进行实地调查。

因此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凭借到过日本的西方人写的游记、日本文学作品,以及电影来对他者文化进行遥读和整合。

但她的研究又绝不是仅仅是归纳和整理,不是简单的泛泛而论,而是试图深入日本民族精神深处。

一、等级制“日本人认为等级制是打造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基础”。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就是对他们所信赖的等级制度的一种表达。

他们“对等级制度赋予正当性,把它作为一种可行的社会结构”而赋予其政治的合法性,“对等级制的信赖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个观念之上”,并以此为基本原则建立政治制度。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通过礼仪来确认彼此间的等级差别。

这主要体现在辈分、年龄和性别上。

首先,“孝道”是辈份等级制的直接表现。

其次,长子继承制,且拥有与父权相差无几的特权。

最后,女孩无法获得和兄弟一样的关怀和受教育的机会。

德川时代的等级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德川氏对每个世袭阶层成员的日常行为都有详尽的规定,每一户的家长必须在门口张贴有关阶层地位和身份的标志。

作为仅次于皇室和宫廷贵族的阶层,只有武士才能拥有姓氏并彼此通婚。

日本人的等级观念还体现在日本人对政治及国际关系的看法上。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

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也体现了这种矛盾。在日本次演示化中, 死亡被视为一种荣誉的归宿。武士道精神强调的“生死有命”,使得日本人在面 对死亡时显得异常冷静和决绝。这种冷静和决绝的态度,与刀的刚毅不屈有着密 切的。
总的来说,《菊与刀》这本书为我们深入了解日本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 的视角。通过分析“菊”与“刀”这两种象征性的事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 本民族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种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 同的文化传统。
其次,日本民族性格中的忠诚和集体主义也是其显著的特点。在《菊与刀》 中,本尼迪克特强调了日本民族的忠诚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日本次演示化中,个 人意志必须服从于家族和集体的决定,这是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忠诚和 集体主义精神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化为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也是日本民族性 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
01 引言
03 主体部分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背景介绍 04 结论
引言
了解并理解不同的民族性格对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多元文化、跨地域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研究特定民族的民族性格更显必 要。本次演示以《菊与刀》为研究对象,对日本民族性格进行浅析,旨在深入了 解这一民族的独特性。
背景介绍
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日本逐渐 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格。从最早的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现代化国家,日本民族的 性格中透露着诸多矛盾但又和谐的元素。例如,既有其崇尚自然、热爱和平的天 性,又有对科技、进步的狂热追求。这种复杂的民族性格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 富的素材。
2、日本民族性格的特点
在分析了日本民族性格的渊源后,我们进一步探究其具体特点。首先,日本 民族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保守性。这种保守性表现为对传统和习惯的尊重, 不愿意接受剧烈的变化。然而,在这种保守的外表下,日本民族也具有强烈的自 我中心性。他们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集团意识。此外,日本民族的 忍耐力也非常强,他们能够平静地接受困难和挫折。

研究国民民族特性第一书|《菊与刀》

研究国民民族特性第一书|《菊与刀》

研究国民民族特性第一书|《菊与刀》“ 日语中‘谢谢arigato’的意思是:这可真是难得的事。

”“武士哪怕再饿,也要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甚至拿根牙签剔剔牙。

”“女人在分娩的时候不能大喊大叫,男人在受伤时也只能咬紧牙关强忍疼痛。

”“一次处理得当的自杀可以帮人洗清污名,重建人们的记忆。

”“在日本,睡觉并没有休息和恢复体力的作用。

日本人睡觉的唯一原因是——他们喜欢睡觉。

”“战败后的日本可以迅速改弦易辙,美国军队的吉普车开过日本村庄时,道路两边的日本儿童挥舞着小手,喊着‘你好’和‘再见’。

”“再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一样拥有如此多的手淫用品商店。

”“世界上其他文明都无法理解日本人对爱情和性欲,对妻子和情妇的清晰划分。

”“日本的电影和小说中很少出现大圆满的结局。

因为对自我牺牲的男女主人公的怜悯和共鸣便足够令观众满足。

”以上文字全都出自一本70年前的书,名叫《菊与刀》。

•压力山大的日本上班一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日本女子天团AKB48之前提到日本文化总是心照不宣地掩嘴一笑:大概每个男人的电脑E盘,每个女人的梳妆台上都不难找到日本的踪迹。

以及,盛放的樱花和洁白的富士山的雪,温泉池上飘着薄薄烟气。

像浮世绘爽朗清澈的线条。

深夜居酒屋里的烧鸟串、生啤,标配一个大腹便便的健谈的老板,仰头半杯酒,窗外月亮在天上朦朦胧。

从《灌篮高手》和《名侦探柯南》开始认识日本,长大后接触到《四十七士物语》和《罗生门》。

粉面红唇、着和服木屐的艺妓,印象中出场后恨不得下一秒就剖腹自杀的武士,总有一些似乎要打破伦理纲常的暧昧在空气中发酵。

在《菊与刀》中,是这么描述僧人的:“在日本所有的佛教教派中,僧侣普遍会结婚并赡养家庭。

日本人觉得很难接受灵与肉不相容的理论。

‘顿悟者’的圣性主要体现在他们自律的冥想修行以及质朴的生活方式。

超凡入圣不代表他们就要穿得破破烂烂,对美景视而不见,对乐曲充耳不闻。

日本的圣人可能每天做的事就是吟诗、茗茶、赏月、观花。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

78 中国军转民国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 王志坚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代表的则是顽冥不化地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强调了日本这种矛盾性格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菊与刀》,是由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撰写的。

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从事日本民族的人类学研究。

在当时两国交战,无法进行现场交流的情况下,鲁思仅仅凭借调查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日本移民,观看日本的电影、纪录片,阅读日本的出版物、以及他人的日本研究文章便写出了这本书。

这本书也成为少有的完全通过二手资料完成的学术著作。

在书中,作者通过菊花和刀这两种日本皇室和武家文化的象征,揭示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本产自中国,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气节淡定的一种植物,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兰、竹、梅。

但是,在日本,菊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更多地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在武士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当菊与刀都融合在一个民族身上时,则体现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作者在书中罗列了种种日本人的矛盾表现,既文雅又残暴,既谦逊又无礼,既爱美又崇尚暴力,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

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

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代表的则是顽冥不化地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强调了日本这种矛盾性格来自三个国方面的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从《菊与刀》看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

从《菊与刀》看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

从《菊与刀》看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关键词:《菊与刀》;等级制;“情理”;耻感文化一、《菊与刀》内容简析(一)深受等级制浸淫的国民性 1.战争源于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衍生而出的荒谬责任感。

美国人认为二战的根源在于轴心国的侵略,本尼迪克特的分析则让我们洞察二战源于日本人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

天皇的神圣性在等级制中居于最高地位,虽然事实上对皇室的忠诚与军国主义侵略完全是两码事,但军国主义者的鼓吹使日本士兵将这两件事情合二为一。

等级制观念被日本人荒谬地由自我文化移植到了他者文化之中。

日本人开始认为各国的绝对主权使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他们有为世界秩序奋起而战的神圣责任,战争随即爆发。

2.基于等级制的各得其所的生活常态。

“各得其所”是了解日本人的出发点,由等级制而生的不平等是日本人组织生活的准则,“各得其所”是对这种生活常态的精确概括,体现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的长子从小就习得负有责任的气派;鞠躬意味着承认施礼者愿意被受礼者干预以及受礼者要承担其帮助施礼者的责任;辈分、性别、年龄本身就意味着特权;规矩、特权以及特权间的界限不可亵渎。

万事万物“各归其位”“各得其所”是日本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3.由信仰等级制的明治政治家们推行的明治维新。

以“尊王攘夷”为号角声的明治维新标志着近代日本的到来。

等级制植根于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明治政治家们必须维护并强化日本国民对此全盘接受。

“凡事关等级特权,日本人就会接受由此产生的所有后果,这并非因为他们同意这项政策,而是他们不赞成逾越特权之间的界限”[1]64。

日本政府在推行新政时也不会采取硬性推广方式,因为顺应国民意愿也是“各得其所”的体现。

日本人将等级制奉为圭臬并将井然有序的等级社会视为理想社会。

然而,日本人把深受等级制浸淫的文化向外输出时却遭到了惨败,日本人并未意识到,“各得其所”只是日本本土文化的产物,并不适用于其他国家。

(二)被“恩情”和“情理”包裹的国民性 1.“恩情”重负下的历史欠债者。

《日本史——菊与刀》

《日本史——菊与刀》
此 “ 他 的 接 受 们 一 受 辱 又 个 ” 必 主 才 须 要 能 因 接 原 保 为 受 因 证 只 这 ︒ 自 有 样 同 己 如 的 时 , , 是 日 本 人 推 崇 “ 复 仇 ” 对 “ 自 尊 ” 的 破 坏 这 也 也 不 能 接 受 任 何 形 式 的 行 动 ︒ 他 们 憎 恶 受 辱 ,
复 会 到 仇 起 冒 作 犯 即 用 时 便 不 他 “ 能 们 义 是 势 理 立 必 ” 即 要 便 ,
或 使 自 己 出 丑 的 人 ︒ 受
从 根 本 上 讨 厌 那 些 嘲 笑
外 人 对 他 们 的 看 法
路 然 赴 择 一 地 如 条 日 选 果 道 本 择 失 路 人 另 败 便 非 会 一 常 就 全 在 条 很 力 也 意 道 自 以 , …… , ,

教育
きょういく
菊 与 刀
教育影响 きょういく えいきょう
以强者为师的日本教育国际化理 念
tex t
日本教育援助兼具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
日本教育政策上的右倾与推动国际化的行动并不矛盾, 相辅相成
tex t
日本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
tex t

设计
デザイン
菊 与 刀
设计影响 せっけい えいきょう
义 理 与 仁
规 认 的 则 为 ︒ 这 但 是 是 自 日 己 本 应 人 遵 自 守 己 的 却
பைடு நூலகம்
为 这 样 做 是 妥 善 且 礼 貌
来 的 善 意 ︒ 其 他 人 会 认
他 们 不 知 道 如 何 应 对 外
是 对 他 们 内 心 的 讽 刺 ,
这 样 的 毫 无 瑕 疵 事 实 上
但 是 只 有 他 们 自 己 知 道 ,

从《菊与刀》看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

从《菊与刀》看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

作者: 徐珺玉
作者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95-9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3期
主题词:�菊与刀》;等级制;“情理”;耻感文化
摘要:�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论的指导下运用文化遥距法研究日本国民性的经典之作,本尼迪克特开门见山地指出:"一系列令人困惑的‘但是’之类的词语被用于描述日本人"
[1]2,关于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的描写更是贯穿全书。

本文通过对本尼迪克特所写内容的简要梳理,重新审视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特征,认为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只是其行为的外在表现,这种"矛盾性"最终统一于预设的最高伦理价值。

解读日本的民族精神——重读《菊与刀》

解读日本的民族精神——重读《菊与刀》

日本的民族性格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

在此世完美的核心观念下,日本人生成了一系列的矛盾性格:既自信又自卑;既顺从又叛逆;既规矩又放纵;既有菊的柔顺和伤感,又有刀的锋利和残酷。

1944年太平洋鏖战正酣,为了战争的胜利和战后合理地处置日本,美国政府急需了解日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特性,于是就委托学者专家对日本进行详细的研究。

鲁思•本尼迪克特就是其中之一。

她利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去解读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其研究的成果就是。

自1946年这本书出版以来,它就成了了解日本民族精神的经典。

在书中,本尼迪克特总结出了日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诸多特征,比如说崇尚精神和意志,贬低物质;人之完满的要求;报恩的观念;人情的世界;强烈的“耻感”;矛盾的性格;善变的伦理等等。

但本尼迪克特没能进行更进一步的综合,使这诸多的特征融入一个整体的框架,所以看起来比较凌乱,使人无法把握到其精神的核心。

不过这已经是比较珍贵的总结和概括了。

这里我们将在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抽象,找到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使这所有的特征都能从这一核心得到解释。

从各种纷乱的头绪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观念,由此来衍生出其它的生活观念和态度。

日本人的基本生存观念就是人的完满。

从儒家或佛家获取的观念使日本人确立了“人性本善”和“人人皆能成佛”的思想。

要求完满永恒的本能使人要么将这一要求投射到神的身上,要么使此世的人成为神。

儒家显白的无神论以及佛家隐秘的无神论导致的是对人的强制的完满,要求此世的人达到神的境界,由此就产生了此世的神圣化和人的神圣化。

于是便产生了一系列互有联系甚至相互矛盾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造就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性格。

一精神和意志的无限超越性对人的完满和神性的向往促使日本人无限的拔高自己的精神和意志。

因为物质的条件总是有限的,要想达到神的无限和全能,只能依靠精神的无限性来激发出巨大的能量。

因此日本人蔑视物质,重视精神。

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的观念就是:身体条件、物质条件的限制不算什么,只要有坚强的精神意志,什么都能做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要求】 义 勇 仁 礼 诚 名誉 忠义
【基本要求】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 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 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 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武士道好的一面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为战士设定生 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真正信奉武 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 等种种美德。 深受武士道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 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是其次,让自己行动发挥效果才是正道。
【武士道的渊源】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到日本的国 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 道。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 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 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 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 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 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 家的“ 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 “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 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 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 本, 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 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每个国家的民族特 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它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 发生重大影响。
日本国民性
亲近自然,崇尚和谐 具有极强的危机感 勤劳 注重现实利益 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严格的等级制度
“耻感”文化
菊花与刀是日本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两种事 物。 菊花是日本皇室族徽,代表的是美。刀是 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代表的是勇气、忠义 和名誉。
二者组成了这个国家不可思议的双面国画, 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既尚武又爱美, 既蛮横又文雅,既好斗又和善。有西方学 者将日本称为“精神分裂的民族”,的确 有他的道理。
菊花与刀——日本皇室
日本皇室的家徽是16花瓣的菊花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 开始了在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平安时代。在 平安朝初年,皇室乃至公卿贵族和文人墨客都大力 推崇菊花之美。中国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日本 又称菊节。在这一天,皇太子率诸公卿臣僚到紫宸 殿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10月,天 皇再设残菊宴,邀群臣为菊花践行。日本皇族族徽 上的菊花便是此时镌刻上去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尼采
在武士道的魔鬼训 练中主要的学科有 剑术、射击、柔道、 骑术、枪术、战略 战术、书道、道德、 文化等,这些都进 而演化为日本的传 统文化。
严格的来讲,在道德约 束方面,孔孟之道才是精 神最丰富的源泉。孔孟所 主张的五伦,即君臣、父子、 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 成为武士最常规也是最重要 的约束力量,成为武士的经典 之一。这种思想深深地埋在有 一定知识的武士的心灵深处。 佛教不能给武士道的部分 则有神道补充。
“如果把亚洲人的 性格状况比喻成平原, 日本就是一座突起的 山丘”。
菊与刀——日本的国民性(上)

日本文化有双重性, 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 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 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 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 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 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 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 弱,保守而又求新。 —— 本书作者 鲁思· 本尼迪克 特
首先,什么是国民性?
国民性,即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 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 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 国民性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 自我意识 价值观念 社会交往准则 最普遍的个性素质 心理特征
但是,武士道并非要人一味死战,不管胜算多寡,将自己陷入 困境。所以武士必须智勇全。
【优秀的一面】
中 世 纪 骑 士 日 本 武 士
武士道残忍的一面
武士道的本义,如日本战前的《教育敕语》,以“义勇奉 公”为最高原则。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 义的表现”。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有杀主君 的,有杀父亲的,有杀兄长的,;有还有杀亲生孩子的。 日本武士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武士 道精神的另一真实面目。
日本皇室全家福
菊花与刀——武士道
日本武士道的象征是刀。 真正建立起武士道理论体系的是300 年前的日本古学派的先驱者山鹿素行。 他从儒学中找到“理论根据”,提倡 守“忠节”、“武勇”、“义理”, 表现出“尽忠死难”的所谓“武士精 神”。他把“得主尽忠”作为武士应 尽本分,宣扬“报恩、克己、面对死 亡不动摇的勇气”。 “所谓武士道, 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 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没有什么大 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觉悟而勇往直 前。”死亡观是该书的核心,也是武 士道的精髓所在。 刀,武士道——血腥的一面
【残忍的一面】
山本常朝的异母兄山 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 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时 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 死罪者。武士大众,14、 15岁开始实习斩首 。如此 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 斩杀人不在乎的精神。
【日本武士道解析】
武士道虽然来源于古 代中国,但不是一种清洁 的精神,它是一个在偏狭的 岛屿中产生的一种复杂、混 乱和极端的生存意识,以及 情感倾向。在狭隘的生存空 间中,它有能力保留品格或 附庸风雅,但当它发展开来后, 它表现出来的是其极其残忍的 一面,从而导致世界性灾难, 二战就是极端的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