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中师生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学之法2013-01试论教学中师生的地位
文/陈钢琴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合为教学效果。
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化引导、提示、教授起重要作用,但又不可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而主动地接受。
所以说,教学中师生二者间的主客体方位常处于变化之中,不可教师包办到底,亦不能全然放手学生自学。
大纲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初步交际的能力和相关的英语语法等知识。
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新教材。
新教材在听、说方面给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此笔者谈谈怎样合理安排教学中的主体方位。
一、大胆处理新教材的编排,适当“揠苗助长”
学英语最头痛的是记忆单词,常常是背了又忘,更何况中文概念表达方式到英语概念表达方式又必须有一个接受的飞跃,而每一个单词音节中,字母又有很多种,常常很难记住它,或者把字母顺序弄颠倒了,例如:bird会写成brid,from会写成form,我认为记忆单词与音标的认识具有密切的联系,若懂得音标的拼读,学生就不会在单词旁以中文谐音注单词读音。
但新教材的音标教学是放在第一册的最后一课——
—64课,旧教材也是在第二册才系统地归纳48个音素,这势必给教学主体方位的调动造成极大的困难。
为了让学生从客体方位转为主体方位,让学生能及早掌握单词的拼读,我“揠苗助长”。
我大胆地把音素教学提到与26个字母教学相并的位置,教学26个字母,穿插24个音素的教学,例如,教学字母Bb Cc Dd Gg Pp Tt Vv,可以结合音素[i:]的认知,教字母Aa Hh Jj Kk可以结合[ei]的认知,另外诸如Ii Yy认知[ai],Ff Ll Mm Nn Ss Xx Zz认知[e],Uu Qq Ww认知[ju:]等。
当学生通过多次的认知,能轻松地认识[i:][ei][ai][e][ju:]后,在以后的单词教学过程中,顺便注上该单词的音标,并教会学生拼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基本上能拼读新单词的音节。
当学生学会音节拼读,教师在教学英语单词的主体位置就可以退为客体方位。
学生则可以从被动的客体方位上升为主动识记的主体方位。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音节拼读,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主动去识记新单词,超前学习,做好预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复习过程中教师对主客体方位的处理
1.对刚入门的学生,复习时,教师常处于主体方位,一般只由教师问、学生答,在上课前几分钟的问候语复习中,我常采用快速问答法。
例如:T:Good morning(Li Zao).
S1:Good morning.
T:What’s your name?
S2:My name is Li Zao.
T:How are you,Li Qiaoyuan?
S2:I’m fine,thank you.And you?
T:I’m OK.Hello,Lu Hong.
S3:Hello,Miss Chen.
T:Hello,Li Ping,this is Xiao Jun.
Hello Xiao Jun,this is Li Ping.
S4:Nice to meet you.
S5:Nice to meet you.
通过这样的复习,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对别人的提问作出恰当而正确的回答。
2.对掌握了一些知识、词汇、句型的学生,复习就可以不必完全依赖老师,他们可以在老师所设定的范围内进行对话,例如复习第一册第75课:
T:Look at our e“How many...can you see in our classzoom?”
S1:How many lights/maps/windows/desks...can you see in our classroom?
S2:I can see six/only one/three...
S1:How many flowers/dogs can you see?
S2:I can’t see any.
像这样的对话复习,学生爱说什么已经有一定的自由,也就是说学生已由客体方位慢慢向主体方位改变。
3.对已经接触过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的学生,复习方法又大不相同,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指令,让学生不受某种句型或某种语法项目的约束,自由地练习,发挥自己的水平,又可以大面积地进行旧知识的巩固。
三、呈现新教材时教师的主客体方位的变化
主体→客体→主体。
把握新教材环环相扣的编排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新知识的教学。
新教材对课时的设计,要求每一课时都有自己的教学目的,每课都有“新课不断,旧课不旧”的特点,它总是由已学习内容的复习到新知识的学习,使用循环式,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
例如:第一册第40课是对单数物体的颜色的提问:
A:What colour is it?
B:It’s red/black/white/blue/green/yellow/brown/orange.
在导入第一册51课的教学时,可以用这样的程序:
T:What’s this?
S:It’s a pen/a desk/an eraser/an apple...
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合成教学效果。
师生之间的主客体方位,常处于变化之中,不可教师包办到底,亦不能全然放手学生自学。
关键词:引导;主客体方位;快速问答
146--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01治学之法
T:What colour is it?
S:It’s green/brown/...
T:What are these?(出示卡片)
S:They’re pears/bananas...
T:What colour are they?
S:They’re green/yellow/...
由同桌进行操练,再由一个学生与全班学生对练,学生觉得自己有办法独立进行对话,对学英语的兴趣也会大增。
再如,第二册第37课学习表现职业的doctor、cleaner、bookseller、时,只需复习第一册27单元People and work中的句型。
T:What do you do?
S:I’m a student.What about you?
T:I’m a doctor.What does your sister do?
S:She’s a bookseller.What does your brother do?
T:He is a cleaner.
再通过整组学生的连锁训练,他们很快能掌握这几个表示职业的词。
呈现新教材时还可以创设情景(简笔画、投影仪、实物、图片、录像、动作、表情、手势),此时,教师处于主体方位。
四、教师的主客体方位的处理方法
1.机械练习:主要针对所有的单词、对话、句型进行机械性的重复(该读什么、读多久、几个人读)完全由老师控制。
全班齐读,分组扮演角色朗读,个别学生单独说,不论哪种方式都在老师的控制之下。
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多开口,准确地模仿以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
2.指导性练习:学生会熟练朗读课文后,老师就要让学生“学走路”。
如,要求学生用“box”里的替换词来替换操练句中的某一词。
3.自由练习:替换、情景操练可以给学生很多的自由,但是学生更愿意说一些自己想说的,这时老师就要像对初学的孩子一样放手让他们自己练习,操练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语法、语音错误,但教师此时不必太计较,这样他们才能学会走路。
五、单靠课内45分钟是没办法让学生熟练地应用英语的,要让他们在课外也能有“英语时间”
这并不是说下了课不关老师的事了,其实要搞课外活动还是要由老师来正确处理主客体方位。
课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活动方式:
1.学唱英语歌,从唱“ABC”到“数字歌”“星期名称歌”“问候歌”,老师可以鼓励他们把新教的句子或想记的东西编入这些熟悉的曲调中,这样学习既轻松愉快又可以达到效果。
2.编排节目,设置情景,角色扮演。
3.开展英语竞赛、搞英语联欢晚会、朗诵小诗歌、绕口令。
这个时候老师充当组织者、学生的帮手、咨询者的角色。
如此,都是为了在课外让学生更充分地锻炼自己。
总之,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改革开放的形式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也应注重适应性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机去完成各种训练,教师就必须在教学的主客体当中,做出正确而恰当的处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教学在师生的活动当中完成,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在教师的引导当中,接受新知识,接受训练。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六中)
音乐课上,如何对学生因“才”施教
文/刘风华
有人曾经说过:“因才施教,是指对学习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它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学记。
长久以来已经有无数的成功先例验证了其可行性。
那么,如何在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上,真正实现因“才”施教呢?在音乐课上我是这样做的。
在竖笛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和教材知识水平的不同要求,及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知识水平和接收能力的要求。
我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竖笛,对这个乐器还很陌生,我首先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先对竖笛产生兴趣,然后再进行最基础的练习。
例如,音阶练习,在每次学习新的练习曲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反复练习,告诉他们只有熟练掌握了音阶,才能吹奏出很多好听的乐曲。
除了练习音阶,我还把音阶中的每个音符都编成练习曲,让学生巩固每个音的指法。
到了四年级,通过一学年的竖笛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学习内容上我增加了技巧性的训练,在练习曲的选择上也增加了难度,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到了四
年级下学期我又选择了一些两个声部练习曲来学习。
另外,我还在每节竖笛课上,找一些非常好听的歌曲或者是乐曲,范奏给他们听,有时候我还让学生自己点他们想听的歌,老师来给他们吹奏。
我每次吹奏完,很多学生都会跃跃欲试,先尽快学习新的乐曲。
我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尽快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的竖笛吹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都非常喜欢上竖笛课。
除了课堂学的练习曲外,有些学生还会自己主动找一些歌曲来吹。
有些家长告诉我,他们回到家里也会经常拿起竖笛来吹奏歌曲给家长听。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听后感到非常欣慰,还有什么比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更让人感到高兴的呢!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用一切有利条件来上好每一堂课,更好地发挥其高效育人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这样,教育中
的因“才”施教才会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潍坊中新双语学校)
摘要:因材施教是指对学习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在音乐课上,根据学生年龄和教材知识水平的不同要求等,做不同的准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因才施材;兴趣;课堂效率;积极性
147--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