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2021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2021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22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5%
2.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
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
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A.30g B.50g C.100g D.150g
3.W、X、Y、Z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W X Y Z
反应前质量g222340
反应后质量g240待测1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生成X的质量为40g B.W在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该反应中Y全部参加反应
4.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除去CO2中的少量CO点燃
C检验H2中混有的CH4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
D鉴别H2O2溶液和H2O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A.A B.B C.C D.D
5.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0克置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为20.4克。
将此剩余固体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后过滤,滤渣经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5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25克
B.停止加热后剩余固体中含有两种物质
C.生成氧气质量为9.6克
D.反应过程中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变
6.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CO点燃
B CO2O2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C Cu Zn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FeCl2溶液CuCl2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A.A B.B C.C D.D
7.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四个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的数据及处理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相同质量的铁粉和锌粉分别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
D.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固体
8.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15.3 B.X、Z 是反应物,Y、W 是生成物
C.Z 为化合物D.反应中 Y、W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9
9.往12g铝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1g氢气,则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为
A.62.3% B.63.2% C.36.8% D.37.7%
10.A和B可发生如下反应:3A+2B═A3B2,某学生做了3次该实验(每次均充分反应),反应前A和B的质量和都是l0 g。
有关实验数据见下表,X∶Y的比值可能为()
序号反应前A的质量反应前B的质量反应后A3B2的质量
①8 g 2 g 6 g
② 4 g 6 g 6 g
③X g Y g9 g
A.1∶1B.2∶1C.1∶4D.3∶2
11.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CaCO3中加入稀盐酸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D.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
12.某合金6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A.Zn和Fe B.Cu和Au C.Zn和Cu D.Mg和Al
13.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描述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表示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B.表示加热一定量碳铵(NH4HCO3),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C.表示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及氧气的质量关系
D.表示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产
生氢气的质量关系
14.向原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制成“环保煤”,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 + mSO2 + O2 = mCaSO4,则m的值是( )
A.1 B.2 C.3 D.4
15.下列关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铁和刚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含碳量不同
B.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
D.金属钠和铝的性质不同是由于钠和铝的原子结构不同
16.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7.1932年,美国化学家H.C.尤里等发现了一种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与氢原子相同的原子B.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
C.是一种新元素D.是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
18.3g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l:2
19.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
反应过程反应前反应后
质量变化(不含容量质量)34.3g32.7g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A.反应速率逐渐加快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g
C.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3g D.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8 20.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6g,剩余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6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了2.2g CO2B.剩余CaCO3的质量为10.0g
C.生成了10.6g CaO D.原来CaCO3的质量为15.0g
21.一定条件下,某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物质的构成微粒M
反应前的质量/g683201
t时刻的质量/g8x
反应后的质量/g00y37
A.x=0.75y
B.物质M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C.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D.反应前后硫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22.某化学探究小组在实验室进行探究研讨活动,他们称量MgCO3和NaHCO3的混合物84 g放入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加入某质量分数的稀盐酸73 g,经测定恰好完全反应,共收集到二氧化碳4.4 g。
查阅资料得知:MgCO3+2HCl=MgCl2+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下列他们对该探究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同学认为由于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未知,无法计算出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B.乙同学推断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稀盐酸的总质量不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比例改变
C.丙同学推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不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比例改变
D.丁同学经过计算得出,要完全满足所给质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质量比一定是1:1
23.在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3210
反应后的质量/g0.2x1 4.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等于1.6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c一定是催化剂D.反应过程中a与d的质量比为7:11 24.浓度相同,质量相等的a、b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在b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的同时,将a溶液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A.B.
C.D.
25.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过量的白磷放入容积为40mL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
C.若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12mL刻度处D.若不使用弹簧夹,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一直向左移动直至停在8mL刻度处26.如图为改良版的“验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
用一根铁丝穿4片紫色石蕊试纸,按图示将稀硫酸和水滴加到相应的试纸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1、3变为红色,2、4不变色
B.若将稀硫酸换成稀醋酸也可以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C.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D.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四个实验改成一个实验,对比性强
27.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28.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29.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两、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2*******
反应后质量/g0x y1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4∶1 B.x+y=75
C.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D.x的取值范围:0≤x≤30
30.质量相等的锌、铝、铁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A.锌最多,铁最少B.铝最多,锌最少C.铁最多,铝最少D.三者一样多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下图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_。
(2)改正装置图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
(3)实验前必须检验装置的________。
(4)试管加热时,用酒精灯的_______先给试管_______,然后对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5)停止加热时,先要把_______,然后再______,若上述操作顺序颠倒,可能造成的结果是:___________。
(6)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2.如图1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常温下,氯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难溶于饱和食盐水的有毒气体,可利用MnO2固体与浓盐酸加热制取。
(1)写出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
(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制取气体时,装置丙中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必须伸入液面以下的理由______。
(4)实验室制取Cl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标号),该装置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杂质气体有______。
(5)常温下,如图2所示收集Cl2的方法中可行的是______(填标号)。
33.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的一些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都可选用 B 装置的原因是______,装置中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是______。
(3)若要得到干燥的氧气,所选择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4)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连接 B、G、H 装置进行实验。
若实验时 G 装置中蜡烛燃烧更剧烈,H 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则 B 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4.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证明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O、CO2、H2(实验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
温馨提示: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
(1)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_____;
(2)B的作用是_____,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实验时小明发现C中黑色固体变红,D中白色粉末变蓝,于是得出混合气体中含有
H2,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_____。
(4)如图所示的装置被称作“万能瓶”,它在化学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
除用于洗气、验证气体的功能外,还有_____功能。
(答出一点)
35.以下是化学实验室内几种常用的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A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试管中所放化学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C装置收集氧气,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4)实验过程中,试管炸裂,可能的原因有(任写两条):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采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②中加入的物质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收集比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气体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常温下,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是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所以可用____________装置进行收集。
(8)将制取的氧气用于与铁丝反应,铁丝并未燃烧,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两条)。
(9)小明同学探究B装置时,对此装置作了改进,改进的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将②换成了a 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改进后该装置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采用下图甲乙两种装置。
乙装置可视为甲的改进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甲装置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当温度降到室温,打开止水夹,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
(2)在乙装置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
(3)写出乙装置实验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
(4)乙装置实验中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2l%(填“>”、“=”或“<”),造
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
(填序号)
①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 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多; ④加入铜丝量太少
(5)乙装置与甲装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任答一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利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进而书写出反应的表达式,判断反应的类型据此回答问题即可。
【详解】
A 、x =8g +4g +2g +36g−4g−22g =24g ,故A 错误;
B 、二氧化碳增加了22g ,水增加了18g ,W 减少了,氧气减少了,所以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B 错误;
C 、增加了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6g ,增加了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2g ,所以W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C 正确;
D 、W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故D 错误。
故选C 。
【点睛】
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反应后质量和反应前进行比较,质量增加了说明是生成物,质量减少了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如下两个化学反应,据此结合碳元素质量守恒进行分析计算: ①2CuO+CO
Cu+CO 高温;②Ca(OH)2+CO 2=CaCO 3↓+H 2O 。
【详解】
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 ,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该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40g×30%=12g ,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由于一氧化碳能够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气体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接下来将二氧化碳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够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整个过程中,碳元素质量守
恒,则得到的碳酸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12g,又因为碳酸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2
100%=12%
40+12+163
⨯
⨯
,所以得到的碳酸钙的质量=12g÷12%=100g,即得到的白色
沉淀的质量为100g,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明确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题的关键,从而可得最终生成的白色沉淀具体是哪种物质,然后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均不发生变化进行分析计算即可。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成X的质量为40-22=18g,A选项错误;
W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所以可能为催化剂,B选项正确;
Z物质由0变为16g,证明有新物质生成,为分解反应,C选项正确;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Y剩余0g,所以Y全部参加反应,D选项正确。
故选择A项。
【点睛】
从质量守恒定律出发,判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变化,以及质量不变的部分,从而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做答。
4.D
解析:D
【解析】
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可燃,不助燃,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点燃,不能达到除去CO2中的少量CO的目的;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气燃烧只生成水,都有水生成,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都会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不能鉴别;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而水不能,所以可用二氧化锰将两种物质鉴别开,选D
5.C
解析:C
【解析】(1)因反应中氧气为气体,则氧气质量为30g-20.4g═9.6g,滤渣经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5克。
所以可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5g,
(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y则
2KClO3二氧化锰、加热2KCl+3O2↑
245 149 96
y x 9.6g
149/x=96/9.6g 245/y=96/9.6g
解得x=14.9g, y=24.5g
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生成氯化钾的质量14.9g,
则反应后剩余氯酸钾的质量为0.5g,即反应后有剩余的氯酸钾、生成的氯化钾、及催化剂二氧化锰三种物质。
反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但是固体的质量减少,所以反应过程中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
选C
6.A
解析:A
【解析】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其中的一氧化碳点燃,因此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B、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铜,二氧化碳不与铜反应;C、锌和硫酸反应生成易溶的硫酸锌及氢气,铜与硫酸不反应,过滤将铜与硫酸锌溶液分离,然后洗涤除掉铜表面的溶液,干燥后得纯的铜;D、氯化铜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过滤除掉铜的硫酸亚铁溶液;选A
7.C
解析:C
【解析】A.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高温条件下杂质不反应,碳酸钙分解生成固体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零;B.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大于零;C. 锌的活动性比铁的强,所以锌先反应完,相同质量的铁粉和锌粉分别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金属反应完,金属的质量决定氢气的质量,同质量的铁比锌生成氢气多,所以最终铁的平线更高; D. 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固体,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所以水的质量增加;选C
8.B
解析:B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中的数字可知:10+2.2+16.2+0.9=a+4.4+8.1+1.8,故
a=15.3,正确; B、由以上推测可知,反应物为Z;生成物为X、Y、W,错误;
C. 由以上推测可知,反应物为Z;生成物为X、Y、W,故Z 为化合物,正确;
D、反应中 Y、W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22:9,正确。
故选B。
点睛:在一密闭容器中,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可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求X的待测值;则由物质的增加或减少,可推测反应物与生成物等信息。
9.B
解析:B
【解析】设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为x,铝的质量为12xg,铁的质量为12g-12xg
2Al+3H2SO4 = Al2(SO4)3+3H2↑
54 6
12xg m1 m1=6×12xg÷54
Fe+ H2SO4 == FeSO4 + H2↑
56 2
12g-12xg m2 m2=2×(12g-12xg)÷56
6×12xg÷54+2×(12g-12xg)÷56=1g x=63.2% 故选B。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所用药品充分反应时,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计算出①②两次参加反应的A、B和生成的A3B2的质量比;然后分别假设第③次所用药品A和B充分反应的情况,分别计算出X:Y的比值,对照选项正确选择。
【详解】
由题意和图示数据可知,第①次所用药品充分反应时,生成物质量为6.0g,A不可能完全反应,那么B完全反应,A有剩余,则参与反应的A的质量为:6g−2g=4.0g,那么参与反应的A、B质量和生成的A3B2质量的比=4:2:6;所以第②次所用药品充分反应时,A反应完全,B有剩余;参加反应的A、B物质和生成的A3B2的质量比仍然是4:2:6,在第③次实验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依然要符合4:2:6,如果B充分反应,则B的质量为:
Yg:9g=2:6 解得:Y=3g,则反应物A的质量X=10g−3g=7g,则X:Y=7:3;
如果A完全反应,则A的质量为:
Xg:9g=4:6 解得:X=6g,则反应物B的质量Y=10g−6g=4g,则X:Y=6:4=3:2;故选D。
【点睛】
解题时要抓住“定比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生成的各物质质量之间符合定比关系。
11.C
解析:C
【解析】
A.向一定量CaCO3中加入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所以最终碳酸钙的质量为零,错误;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错误;C.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正确; D.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氢气的质量由零开始
逐渐增加,反应结束,氢气达到最大量,且不再改变,错误。
故选C。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2.A
解析:A
【解析】
A、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5,铁的中的原子质量是56,根据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可知,如果生成0.2g氢气时,单独消耗锌的质量是6.5g,单独消耗铁的质量是5.6g,如果铁和锌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6g时,生成的氢气可能是0.2g.故选项正确;
B、铜和金都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选项错误;
C、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假设合金6g中全部是锌,生成的氢气质量也小于0.2g.故选项错误;
D、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由Mg+H2SO4═Mg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可知,如果生成0.2g氢气时,单独消耗镁的质量是2.4g,单独消耗铝的质量是1.8g,镁和铝不管以怎样的比例混合,生成氢气的质量都是大于0.2g 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3.B
解析:B
【解析】
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反应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随盐酸的增多而增多,当碳酸钙反应完,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氨气、水,生成物中没有固体,所以反应结束,固体质量为零;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镁比铁活动性强,反应快,由于镁粉和铁粉足量,酸反应完反应结束,生成氢气的质量一样多。
选B
点睛:结合反应方程式,推断物质的变化和图像表达的变化比较,重点是起点、变化趋势、终点,同时要看清坐标对应的量,和反应物的量
14.B
解析: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反应前钙原子的数目为2,所以反应后钙原子的数目为2,硫酸钙前的计量系数为2,即m=2,再次验证反应前后氧原子、硫原子的个数可知当m=2时,数目相等,所以m=2。
故选B。
15.C
解析:C
【解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A.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主要区别是碳的含量不同。
因此生铁和钢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