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阅读理解 (共1题;共4分)
1. (4分) (2019高三上·杭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
常识一旦被忽略,就会滋生问题。
[乙]“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该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会分配原则,凸显了大学生畸形的求职心态。
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如果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初,便希望寻找捷径“躺着把钱挣了”,只能是痴人说梦。
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没经过多少正规考查程序,很容易让人入职,而且附加各种诱人的收入承诺和发展机会,[丙]那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警惕和求证:为什么天上会掉馅饼?这个公司是否正规、招聘人员是否靠谱……但现在,许多大学生缺少常识、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上了别人设下的圈套。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滋生
B . 考查
C . 而且
D . 急功近利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语言运用 (共2题;共4分)
2. (2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一个人的事业和他的道德水平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这层纸捅破了,学者打着学术名义追逐金钱的把戏也就
昭然若揭了。
B . 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C . 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 . 近年来,中东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正是这款凝聚了他智慧和汗水的计算机软件,大大提高了水利普查的审核速度和数据质量,他又一次受到水利部领导、国务院水普办的表扬和嘉奖。
B . 2013南国书香暨第七届“书香汕头”全民读书节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惠民书市”大型图书展进场人数近30万人次,销售额近20万元左右。
C . 这种与自己心血相融的技巧,会促进个人心灵、感情与审美的大大提升,绝对不能在教授中获得。
D . 著名影视剧导演刘家成带领《心战101》剧组来到美丽礐石梦之谷景区取景拍摄,礐石景区不仅受到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组的青睐,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八方游客。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4. (6分) (2017高三下·日照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
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
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
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一是“博与精”。
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
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
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
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
二是“渐与顿”。
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
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
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
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
三谈“得与失”。
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
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
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
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
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之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
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
《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
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
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
“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1)下列有关“学术情境”“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是指阅读古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具有的人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
B . “学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真认知,而“艺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趣味。
C . 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特点是创造“形象”为“象征”,如“红叶题诗”由表现对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D .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此即艺术情境。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反映
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
B . 阅读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
“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
C . 我们学习经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阅读经典时应具有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
D . 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是为了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强调阅读经典要“博”,“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五载,增删五次”体现了作者的精品意识。
B . 渐习积累知识,增进学养;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
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
C . 人们在用审美心态阅读经典时,可以获得“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
D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柳”已成为“别情”的象征。
5. (12分) (2017高三上·东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热闹
李利君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
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
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
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
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
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
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
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
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
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
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
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
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
张太心里就有点烦。
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
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
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
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
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
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
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
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
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
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
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
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
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
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
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
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
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
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
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
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
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
外面是无边的灯火。
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
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
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
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
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
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
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
她赶紧站稳。
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
老师,再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 . 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 .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
(3)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四、古诗文阅读 (共4题;共37分)
6. (11分) (2016高三上·福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
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
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上不从。
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
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
自是谏争路绝矣。
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
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
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阴为内助暗中
B . 一鸣辄斥去离开
C . 百官迁除贬官
D . 各有常度制度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
①深结宦官及妃嫔家
②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③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④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⑤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⑥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A . ①②③
B . ③④⑤
C . ②③⑤
D . 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
B . 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
C . 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D . 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
用提拔。
(4)翻译下例句子
①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②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7. (10分) (2019高二下·双鸭山月考) 课内文言文知识。
(1)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 异乎三子者之撰
B . 其制稍异于前
C .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D .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2)选出每组中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余既耸然异之
B . 垣墙周庭/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C . 飞羽觞而醉月/非有能茂硕之也
D . 闾里之侠皆宗之/浴乎沂,风乎舞雩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序天伦之乐事
B . 鼓瑟希,铿尔
C . 往往阳狂垢污
D .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4)选出有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 墙往往而是/使从事于其间
B . 因之以饥馑/故乡人号之“驼”
C . 大块假我以文章/夫既心识其所以然
D . 不抑耗其实而已/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5)选出划线词语解释全部无误的一项是()
A . 官命促尔耕勖(勉励)尔植故病(偏僻)且怠苟(假使)有能反是者发(打开)函得诗
B . 比(到)及三年吾与点也(赞成)以俟(等待)君子投诸(之于)地而骂曰
C . 何伸(抒发)雅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迎)旅也闾里之侠皆宗(认祖归宗)之字(养育)而幼孩
D . 先(去世的)妣尝一至吾妻来归(回来)辄(就)深了人意折节(谦虚的样子)读书
8. (10分) (2016高一上·成都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小题。
山中①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此诗原题《思归》,为作者漫游蜀中时作。
(1)这首诗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主要从哪些意象中读出?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9. (6分) (2020高二上·崇左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螅蛄”为例来说明“小年”--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仅用八个字就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史实写出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 ”用比喻、奇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语言表达 (共3题;共11分)
10. (3分) (2017高三·衡阳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人们常说“愁白了头”,一项研究显示,压力过大的确会令人早生华发。
研究人员在老鼠试验中发现,当老鼠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而受损时,________。
黑色素干细胞能产生黑色素,它是皮肤和头发颜色的来源,能保护皮肤少受阳光侵害。
黑色素干细胞“转移”至皮肤是为帮助皮肤弥补紫外线照射造成的损伤。
研究人员同时发现,________,“迁徙”的黑色素干细胞数量越多。
这就解释了为何压力大的人皮肤色素沉着会更多,也解释了________。
令人沮丧的是,这些头发中的黑色素干细胞消失后,不会有新的干细胞来替代。
11. (3分)(2020·咸阳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人间奇迹靠什么书写?回溯脱贫攻坚的历程,________:创造美好生活归根结底要靠不懈奋斗。
在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立下愚公志,用整整36年的奋斗开凿出“生命渠”,________;在江西瑞金,当地老百姓笃信“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克服重重困难,走出一条真脱贫、脱真贫的致富路子……这些启示我们,________,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12. (5分) (2017高一上·广东期中) 傍晚,迎着清凉的秋风,小刚一家人走在风景如画的珠江边上。
这时有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士端来了一盆各种各样的鱼,想要放生到珠江里,小刚见状急忙上前制止。
请以小刚的身份写一段话,说服这位阿姨停止这种放生的行为。
字数250字左右。
六、写作 (共1题;共5分)
13. (5分)(2017·南通模拟)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小溪是怎样一路流进大海的呢?遇到高山,它机智地绕过;遇到深涧,它一点点地积蓄力量去填平;遇到断崖,它勇敢地纵身一跃,化作壮美的瀑布……就这样,涓涓细流融入江河,扑向大海的怀抱。
参考答案
一、阅读理解 (共1题;共4分)
1-1、
1-2、
二、语言运用 (共2题;共4分)
2-1、
3-1、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4-1、
4-2、
4-3、
5-1、
5-2、
5-3、
四、古诗文阅读 (共4题;共37分)
6-1、
6-2、
6-3、
6-4、
7-1、
7-2、
7-3、
7-4、
7-5、
8-1、
8-2、
9-1、
9-2、
9-3、
五、语言表达 (共3题;共11分)
10-1、
11-1、
12-1、
六、写作 (共1题;共5分)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