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一课时
我的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了解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
3、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1、每课一诵(5分)
诵读《伟大的友谊》
2、你知道悼词的知识吗?(6分)
3、今天我们来学习《伟大的友谊》的两个主人公恩格斯为马克思写的悼词《在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是怎样的?
(8分)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8分)
(1)利用网络和有关书籍查阅本文的写作背景。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知识点演练(9分)
(1)阅读全文,抄写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子。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第五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章的总纲。
(6分)
(3)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齐读第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6分)
A.“不到两分钟”——
B.“停止思想了”——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三、题型训练
1、填写关联词。
(10分)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______已经是幸福的了。
_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3分)
悼()词纷繁芜()杂豁()然开朗肤()浅衷()心喜悦卓()有成效嫉()恨诽谤()诅咒()给()予答复诬()蔑
3、选择题(5×5=25分)
(1)依据句意,按正确的语序词语填入括号中。
()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和()地进行斗争。
A. 卓有成效满腔热情坚忍不拔
B. 满腔热情卓有成效坚忍不拔
C. 坚忍不拔卓有成效满腔热情
D. 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卓有成效
(2)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和()
A. 爱戴悼念尊敬
B. 悼念爱戴尊敬
C. 尊敬爱戴悼念
D. 爱戴尊敬悼念
(3)“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首先”在句中的含义是:()
A.马克思先参加革命实践活动,然后才进行科学研究。
B.马克思成为革命家,然后才成为科学家。
C.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活动方面的贡献比在科学研究方面贡献大。
D.马克思是一个科学家,但主要还是革命家。
(4)判断下列句子含义正确的一项()
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作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A.他们都是在黑暗的社会中从事研究。
B.他们虽都抨击资本主义的黑暗,但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们看不到资本主义的实质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找不到改造社会的正确途径。
C.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无力的,不能改变社会黑暗的现状,因此是在黑暗中摸索。
D.和“这里就豁然开朗”对照,更显示在黑暗中摸索的艰难。
(5)对“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马克思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理论上还有许多工作未做。
B.如同马克思毕生献身于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的革命家是很少见的。
C.说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将成为不可补偿的损失。
D.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成毕生的使命;决心为此而奋斗的精神崇高而伟大。
四、学以致用
阅读《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理解演讲词内容的针对性、逻辑性。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881年12月5日)
恩格斯
朋友们: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萨尔茨维德尔,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
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3年,在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以及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
从此以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学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的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的出境。
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
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与菲力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
二月革命爆发了。
布鲁塞尔也随着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
又一次驱逐开始了,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
这次驱逐历尽了重重困难。
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
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他在敌人面前陷入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
而这种情况继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
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
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候终于来到了。
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的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
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
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了极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
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过的人才了解。
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
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
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选自《中外名人演讲精辟》中国书籍出版社)
阅读材料,并思考:
这篇演讲词的内容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10分)
参考答案:
一、生活引入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2、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
3、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1)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
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
(2)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2、知识点演练
(1)第一段永远地睡着了。
第二段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三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四段剩余价值的发现。
第五段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第六段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第七段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八段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第九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巧!
(2)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
献。
本文主要是颂扬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
(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
(3)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
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
)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
“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睡着了”又是讳饰的手法。
三、题型训练
1、填空题
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2、悼(dào)词纷繁芜(wú)杂豁(huò)然开朗肤(fū)浅衷(zhōng)心喜悦卓(zhuō)有成效嫉(jí)恨诽谤(fěibàng)诅咒(zǔzhòu)
给(jǐ)予答复诬(wǖ)蔑
3、选择题(1)D(2)C(3)D (4)B (5)C
四、学以致用
学生根据理解可以这样回答:
1:这篇演讲词是为悼念燕妮·马克思而作,文章颂扬了燕妮·马克思崇高的品德,即把别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
2:不仅如此,文章还提到了她极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
3:这篇悼词主要的笔黑追述了燕妮·马克思艰难的一生,也是欧洲革命发展的历程。
燕妮·马克思与她的丈夫始终站在一起,为欧洲工人阶级运动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教师总结:演讲词的内容应有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较强。
因祭悼的对象不同,故两篇文章的内容有别。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现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做出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我有一个梦想
我的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2、体会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
3、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培养说服听众接受自己主张的能力。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1、每课一诵(5分)
展示《独立宣言中》的句子,并诵读: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2、这句话出自举世闻名的《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是美国人的建国指南,美国人最自豪的,就是这一点:人人生而平等,权利均等,机会均等。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和美国的平等主张一样闻名于世的,还有美国的种族歧视。
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仍未消除。
所有有良知的人都期盼种族歧视彻底消失,为此有人发出了强烈的呼吁,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的一篇文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6分)
3、你知道演讲稿的特点吗?(8分)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12分)
(1)利用网络和有关书籍查阅马丁·路德·金生平和他的贡献。
(6分)
(2)自读课文,简要说说作者全文的思路是什么?(6分)
2、知识点演练(20分)
(1)金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哪些段落写到?(10分)
(2)你能说出文中用得频率最高的修辞格吗?请各找出相应的一个例句。
(10分)
三、题型训练
1、填空题(6分)
马丁·路德·金是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
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6分)
匿迹( ) 蜕变( )澎湃( ) 磐石( )履行( ) 诺言( )枷锁( ) 戳子( )草拟( ) 储备( )萎缩( ) 旋风( )低估( )侈谈( )镣铐( ) 兑现( )
3、选择题(4×3=12分)
⑴结合课文内容,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______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②不!我们现在______不满足,我们将来_______不满足,______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③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_______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
______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A.如果并也除非只是但是
B.只要既更因为于是所以
C.但是虽也但是所以因此
D.结果就还只要因此但是
⑵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坚信黑人一定能够获得平等和自由,正义和公理不会消亡。
B.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美国没有那么多的发展机会给黑人。
C.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当年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并没有实现,只是口号而已。
D.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这里的“赎罪”不能理解为黑人犯了什么罪,而是基于一种宗教观念: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所犯的“原罪”,所以,在上帝面前,人生来是有罪的,只有不断忏悔修行,才能使灵魂得救。
⑶下列关于《我有一个梦想》的评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明确的演讲中心,即“美国的梦想”,其内涵是民主、平等、自由。
B.《我有一个梦想》中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我有一个梦想”的主线,演讲之中“梦想”内容没有随便转移。
C.以“我有一个梦想”做标题,既有美感,又与主要内容一致,“梦想”的内容在演讲词的最后由作者水到渠成地推演出来。
D.《我有一个梦想》主张稳健地开展民权运动,号召人们按部就班地行事,不要采取过激的行动来达到目的。
四、学以致用(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在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节选)
马丁·路德·金
我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刻,正是美国2200万黑人从事一场创造性的战斗,以结束种族不公正的漫漫长夜的时刻。
我代表民权运动接受这个奖,这个运动正以坚定的信念和蔑视危险的勇气向前发展,以建立一个自由与公正的制度。
我深知,就在昨天,我们的那些呼唤兄弟情谊的孩子们却受到消防水龙头的喷射、警犬的吠咬乃至死亡的回击。
我深知,就在昨天,那些争取选举权的年轻人却被虐待和杀害;就在昨天,仅仅在密西西比州就有四十多座黑人教堂被炸毁或焚烧。
我深知,我的人民正在令人萎靡不振和痛苦不堪的贫困深渊里饱受折磨。
我代表这个运动获得和平奖,是对以下事实的深刻认同:非暴力并非是对我们时代的至关重要的政治与道德问题的回答——人类必须克服压迫与暴力,而不诉诸暴力与压迫。
非暴力并非毫无结果的消极被动,而是一种导致社会变迁的强大的道德力量。
世界上所有的人或迟或早都要找到一种和平共处的办法,从而将这首即将来临的茫茫哀歌变成兄弟情谊的赞歌。
如果这就是要实现的目标,那么,人们就必须为所有的人类冲突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一种排除复仇、侵略和报复的办法。
这种办法的基础便是爱。
体现我们对抗行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词是非暴力。
民权斗争中的非暴力意味着不依赖于斗争的武器。
它意味着对那些体现种族歧视与奴役统治的制度层面的习俗和法律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非暴力还意味着:在近几年令人痛苦的斗争中,我的人民自己忍受痛苦,而不加诸别人。
非暴力寻求消除作为当代人类重大困境的精神与道德的落后状态。
它寻求通过道德手段来达到道德目的。
非暴力是一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强大而公正的武器:它砍下去时不会造成创伤,而会使挥舞它的人变得高尚。
我今天接受这个奖,心中充满了对美国和对人类的一种永恒的勇敢的信念。
我不接受这种观点:失望是对历史的模糊性的最终反应。
我不接受这种观点:目前人性的“现存状态”使人在道德上无法企及那种永远与之相对立的永恒的
“应然状态”。
我不接受这种观点:人只不过是生命的河流中的漂流物和废弃物,无法对其周围正在出现的事件发挥任何作用。
1.注意第二段段首是“获得”,而不是“接受”,据此分析:这段是说谁的“深刻认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分析第三段的几个“意味着”,用自己的语言举例说说什么叫做“非暴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掌握“释句不离段意”的方法,联系第五段首句对“信念”的思考,怎样理解“失望是对历史的模糊性的最终反应”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结合“在道德上无法企及”“与之相对立”等语句,解释什么叫做人性的“现存状态”和“应然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后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理想背后,是毅力与洒脱,谈到毅力,很大程度是要战胜自己。
当我们需要勇气时,先要战胜自己的懦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需要公正时,先要战胜自己的偏私……战胜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大的勇气。
参考答案:
生活引入
1、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2、利用网络和有关书籍查阅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
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
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在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
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
”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
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
他的房子被子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公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
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
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
马丁·路德·金被子关进了监狱。
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有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有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
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
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3、演讲稿这种应用文体有三个特点,是深刻性、口语性、鼓动性,在表达方式上这种问题一般以记叙为主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1)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
1929年1月25日出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一黑人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浸礼会的传教士。
金一生致力于黑人民权运动,其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
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极具演说才能,并著有《阔步走向自由》《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等著作。
其思想对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林汽车旅店被枪杀身亡,终年39岁。
刺客被判处99年徒刑。
金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
4月4日到6日,全美一百多个城市爆发骚乱。
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为1月15日)为全国纪念日。
从1987年起金的诞辰亦为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2)为什么要实现梦想——怎样实现梦想——梦想是什么。
2、知识点演练
(1)(17段至结束)
答: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具体内容:
18段:美国真正实现“人人生而平等”。
19段: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
20段:美国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21段:美国成为不以肤色来定优劣的国家。
23段: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
25段:以后的美国能成为真正的人间乐园。
(注:可引导学生先分说,后概括。
(2)排比、反复、比喻
如“现在是从……现在是把……现在是为……”;“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只要……我们就……。
只要……我们就……。
只要……我们就……。
只要……我们就……。
”“我梦想有一天……。
我梦想有一天……。
我梦想有一天……。
我梦想有一天……。
我梦想有一天……。
我梦想有一天……。
我梦想有一天……。
”;“欢乐的黎明”与“漫漫长夜”,“物质充裕的海洋”与“穷困的孤岛”,“空头支票”与“‘资金不足’的戳子”,“流沙”与“磐石”,“爽朗的秋天”与“酷暑”,“绝望之岭”与“希望之石”,等等。
三、题型训练
1、填空题
美国 1964
2、给加点字注音
nìtuìpài pán lǚnuòjiāchuōnǐchǔsuōxuàn gūchǐliào duì
3、选择题⑴.A
⑵C(这里所说的诺言是指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中所宣扬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
)
⑶C(A“美国的梦想”是美国当初宣传的立国的根本,不是马丁·路德·金演讲的内容;B“我有一个梦想”在结尾部分才呈现出来,不贯穿全文;D 这是渐进主义的观点,与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斗争不同。
)
四、学以致用
1.这里说的认同者指的是国际社会,正义舆论,具体的是近指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委们。
主语不是“我”。
2.不遵守那些体现种族歧视与奴役统治的制度和法律,同时又不反抗地接受触犯这种制度和法律应得到的处罚,而且,只针对制度法律而不针对具体的个人。
例如,美国的许多场合禁止黑人进入,属于种族歧视的法律,非暴力运动者无视这种禁令,坚持进入,并且平静地接受白人的辱骂殴打甚至屠杀,或者法律的处罚。
3.历史没有明晰的是非善恶标准,最终令人失望。
马丁否定这种观点,作为对第一句“信念”的反面说明。
4.人性的“现存状态”指当前存在着的包括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在内的各种丑恶的不道德的本性;“应然状态”指人类文明追求的理想的人性,具体近指的是民族平等,远指的是人类普遍的爱心。
5.当我们需要勤奋时,先要战胜自己的懒惰;当我们需要宽容时,先要战胜自己的狭隘;(句式:当……先……其内容包含一组反义词)
《呐喊》自序
我的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1、每课一诵(8分)
背诵鲁迅的《自嘲》和《自题小像》
4、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那些小说?(6分)
5、自读全文,划出叙述个人生活经历的典型事例,勾划出说明写作《呐喊》的
缘由的句子。
(6分)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1)利用网络和有关书籍查阅鲁迅生平及他的代表作。
(8分)
(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8分)
(3)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结构。
2、知识点演练
(1)根据课文内容,列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
(8分) (2)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
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