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贞观之治”同步检测(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某校四位同学归纳分析了四种主要原因,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同学: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乙同学: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C.丙同学: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丁同学: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秦的暴政引发秦末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隋炀帝后期的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起义,最后隋朝灭亡。
故选B。
2.(2015·聊城质检)唐朝,一个值得我们骄傲并深入探究的时代。
它在隋末的废墟上昂扬勃兴,为中国人绘制了一幅恢宏壮丽的历史画卷。
下列与唐朝建立无关的事件是( )
A.618年建立
B.都城是长安
C.李世民建立
D.建立后逐步统一全国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不是李世民。
3.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最扑朔迷离、最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之一,这次政变的发动者是谁( )
A.李渊
B.李世民
C.李靖
D.杨广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是李世民。
4.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覆亡,是因为“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
因此,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唐太宗的做法说明他
( )
A.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认为崇尚节俭便可巩固统治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故选A。
5.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说明唐太宗( )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唐太宗把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说明他从隋朝灭亡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残暴的统治是要被人民推翻的。
6.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的是( )
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②“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④大量荒地被开垦,经济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②③是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④是经济发展的表现。
A符合题意。
7.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重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唐太宗注重任用贤才,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8.(2015·广元中考)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
”由此可见,唐太宗( )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时期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经常通过大臣的谏言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过失并及时修正。
他的这种胸襟犹为可贵。
对于有时直言进谏甚至当众冒犯的大臣魏征,唐太宗非但没有定他的罪,还非常器重他。
故选C。
9.“这种权力的三分以及高官们在各自机构内分享领导权的做法,确保了皇帝以下高层官僚的分权和制约。
”费正清的这段话主要评价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由题干中的表述,可判定与三省六部制有关。
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设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尚书省负责行政实施、门下省负责审核,三省既分权又相互制约,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10.隋唐时期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六部的领导机构是( )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六部”是设在尚书省下,分管具体政务的机构。
11.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严羽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制度考试诗赋
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
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解析】选B。
唐朝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这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B与题意相符。
12.唐朝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说明当时人们普遍推重
( )
A.明经科
B.秀才科
C.进士科
D.状元科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唐朝时期的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
很大,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13.(2015·成都中考)“贞观之治”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盛世之一。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所以他在位时出现的盛世局面称为“贞观之治”。
故本题选A。
【知识拓展】怎样认识“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局面,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善于总结历史教训,虚心纳谏,重视人才,轻徭薄赋,调整统治政策,为后来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
(2)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关注人民的利益,是社会稳定、国家兴旺繁荣的重要条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
(3)唐太宗重视人的思想、看重人的德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对于今天建设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4)唐太宗恩威并重、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以和为贵、开放的对外政策,对于今天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唐太宗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为君之道?他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3)在唐朝,精英毕集,各种人才、全才、通才和奇才都极一时之盛。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4)材料三说明唐朝是通过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的?结合该制度的内部关系,分析其主要作用。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
从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先存百姓”等,可看出唐太宗重视、爱护老百姓。
链接所学知识,可解答第(1)题。
材料二讲述了唐太宗重视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解答第(2)(3)题。
材料三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构图。
三省间相互协作,又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
在分析的基础上,第(4)题可解。
在综合三则材料的基础上,第(5)题很容易解答。
答案:(1)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与民为善)。
措施:多次减免租税,保证农民的土地和耕作时间。
(2)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3)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兼收并用。
(4)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既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
(5)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