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家志、家谱及孟府档案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氏家志、家谱及孟府档案概述
孟氏家志、家谱,部分出自孟府档案。

三种文献是研究孟氏文化重要的资料来源。

因此在介绍孟氏宗族各项内容之前,先将以上三种文献作一概述,使本书内容有所凭依,并为族内人士及其他关注、研究孟氏家族的人,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一、孟氏家志
孟子后世之家志,从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开始,是孔、颜、孟三家的合志,名《孔颜孟三氏志》,刘浚纂。

到了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才有孟氏单独的家志,即以“三迁”为书名,史鹗纂。

此后又经四次增补和重纂。

总共有六种孟氏家志传世。

分述如下:
1.《孔颜孟三氏志》
该书署“赐戊戌进士、山东兖州府邹县知县、肃宁张泰校正;乡贡进士、山东兖州府邹学县教谕、永嘉刘浚编次;宣圣五十八代孙、三氏学录、阙里孔公璜辑录。

”它的实际编纂者刘浚,明万历本《邹志》记载其为成化十六年任邹学教谕。

清康熙五十五年本《邹县志》则说成化十一年至十三年任邹县教谕。

他本人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为《孔颜孟三氏志》所作的序言中叙述了该书编纂过程。

据他说在成化十年,山东学政毕瑜在按临邹县时,命邹县教谕刘浚、宁阳教谕宋叔昭、峄县教谕吴伯淳三人编写这部志书。

他们做了五年,“凡五易稿而得其七八矣,然家藏故典不能尽详”。

十六年,刘、吴二人都因担任山东乡试房考官而暂离。

毕瑜也在这年死去。

此书编纂遂告中辍。

到了十八年,刘浚得到了孔公璜所作《祖庭广记》补充了前稿不详备的内容,才完成了这部书稿,由张泰帮助出资刻版印行。

由这段记载可知,刘浚始任邹县教谕当在成化十年前,去职当在十八年后。

万历本及康熙本县志记载的任职时间都不准确。

《孔颜孟三氏志》卷首有《三氏志总图》,即邹鲁全境的地图。

以下有元朝人杨奂所作的《东游记》一文,作为全书的提纲。

题目以下署“元紫阳先生杨奂然甫之所作也。

先生居丰、镐间,东游于鲁,故曰东游。

”文章开头“壬子”下夹注:“元宪宗淳枯十二年。

”按《元史》列传第四十有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生金末元初。

元太宗时考中东乎道进士第一,曾任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卒谥“文宪”。

有《还山集》、《天兴近鉴》、《正统书》等著作。

年代、名字、居地皆对,当是此人。

但《元史》本传中,他并无“紫阳”的称号。

又按元宪宗亦无“淳佑”年号。

“壬子”当为元宪宗二年,是年为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年)。

不知夹注中纪年何以混淆。

提纲以下为《三氏志》正文。

全书共分六卷,卷一至卷四为《宣圣孔氏志事类》,卷五为《复圣颜氏志事类》,卷六为《亚圣孟氏志事类》,第六卷的详目如下:
姓氏源流
出处事迹
庙宇(断机堂、子思书院附)
林墓(孟母、公孙丑、万章三墓附)
历代封谥诏旨诰敕
历代主祀宗子特授恩典
历代祭文
历代题咏
历代修建庙宇碑文(孟母断机堂、子思书院附)
全文记载翔实,已略具这一专志的雏形。

其开创之功是应当肯定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存目。

2.嘉靖本《三迁志》
嘉靖本《三迁志》的编纂者史鹗,字鼎山,蜀人,进士出身,官奉政大夫、山东按察司佥事、奉敕整饬沂州等处兵备。

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在他任沂州兵备道的时候,来游孟子林庙,对孟子十分景仰,得知孟氏尚没有单独的志书,“乃命教官费子增,遍考群籍,删繁存要,集为全帙。

予又重加修订……”对于以“三迁”命名,他的解释是
“盖取孟子作圣之功,由于母氏蒙养之正云耳。

”由此可知嘉靖本《三迁志》的实际执笔者是费增,(史《序》称“费子增”,其“子”字是称谓之词。

《后序》中署名“费增”)费是江州人,举人出身,当时任滋阳县儒学教谕。

嘉靖本《三迁志》卷首有史鹗作《三迁志序》及《凡例》九条,还有目录,共三项内容,以下是正文,正文的具体内容如下:卷一:行教小影、危坐图、三迁图、断机图、邹国图、四基山孟子墓图、马鞍山孟父母墓图、宋南门外庙图、元重修孟子庙图、国朝孟子庙图、祭器图
卷二:出处事迹、史记列传、宗子世系、历代授官恩泽、历代闻达子孙、庙宇、林墓、户役、封号、章服、祀典、给田、免役、门弟子封爵。

卷三:诏敕、恩赐、表。

卷四:奏疏、文移、祭文、赞、诗。

卷五:碑记一。

卷六:碑记二、墓志。

正文后还有费增所作的《后序》及孟子五十八代孙、前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孟公肇《三迁志后语》。

孟公肇是五十七代翰博孟元之侄。

孟元死时其子公綮年幼,世职由公肇代袭。

《三迁志》付梓时,公肇已让职与公綮,故作(后语》时署“前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

嘉靖本《三迁志》是孟氏第一部专门的和单独的家志,后世修孟氏志书者,都认可它的创始之功。

它奠定了[孟氏家志的规模,志书所涉及的各项目内容,这部书都有了。

以后几次续修,充其量只是增补而已。

3.万历本《孟志》
万历本《孟志》的主纂者胡继先,四川汉州(今广汉县)人。

万历年间进士,自万历三十五年起任邹县知县,为地方上做了许多兴利除弊的事情。

就中在地方文化建设方面,主持编纂了一部县志和这部孟氏家志。

他在《新修孟志引》中说:“岁庚戌之春,观察潘公,以是方文献,暂休沐于里中,而孝廉周君,复以博综尔雅佐之,遂乃极意厘
正,分类编摩……”这里所提到他聘请的两位实际执笔者,“观察潘公”名榛,字茂昆,邹县人,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进士,官至山西按察副使、分巡晋冀宁道。

因母病告归。

接着丁父母忧,从此未再出,过了相当长时间退休林下的生活。

在故里留下了许多诗文作品。

“孝廉周君”名希孔,字自淑。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举人。

这部书从“庚戌之春”开始纂修,至次年暮春付梓,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孟志》卷首有当时的山东巡抚黄克缵的《序》和胡继先《新修孟志引》以及凡例、目录。

正文内容如下:
一卷:地灵(山川图、故宅图、庙图、林墓图)、石像、祖德、母教、师授、年表。

二卷:佚文、赞注、崇习。

三卷:爵享、弟子、礼仪、恩赉、宗系、名裔。

四卷:祠庙(附孟父母庙、子思书院、子思祠、孟母断机堂)、林墓(附孟母墓、万章墓、公孙丑墓)
五卷:祭谒、题咏、古迹、杂志。

正文以后有《附刻史公三迁志序》、潘榛《孟志后序》周希孔《书新修孟志后》及六十代翰博孟承光《家志跋语》等文。

《孟志》在孟氏家志的编纂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体例。

如果说嘉靖本《三迁志》确定了内容的范围,那么,这部志书则完成了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顺序。

即胡继先所述“综其卷有五,列其目二十有一。

”在每一目的正文之前,都有一段四言八句的韵语作为引子。

如第一目“地灵”的引语是:“本本元元,地灵人杰;有位皆然,矧我圣哲。

维鲁及邹,斯文继绝。

大峄溪湖,山川自别。

述地灵第一。

”最后一目“杂志”的引语道:“识大识小,古训有式。

于孟攸关,录何不亟?或古或今,或扬或抑。

是究是图,俱堪羽翼。

述杂志第二十一。

”在这个框架之内,“凡山川之所苞孕,祖德之所涵毓,母师之所训授,门弟之所传习,与夫英君察相之所表扬,端人正士之所崇重”(胡继先《引》中语),都安排得次序井然,眉目清楚。

这个体例为以后的两次增补时所遵循,并为最后一次重纂所参考。

关于这部家志的命名、改“三迁志”为“邹志”,编纂者在《凡例》中所述的理由
是:“志者,史之流也。

古之为史者,或以国名,或以地名,或以氏名,其所载之事如之。

前志旧名‘三迁’,取义似狭。

爰共商榷,更为‘孟志’,凡事之有涉于孟氏者,咸得以类附入云。


4.天启本《三迁志》
天启本《三迁志》的纂修者为吕元善、吕兆祥、吕逢时。

吕元善,字冠洋,海盐(属浙江)人,作过山东布政使司的都事。

其他不详。

据称后来“殉流寇难”,也不知详情如何。

兆祥,字圣符,监生,是吕元善的儿子。

吕逢时是吕元善的孙子。

从署名上看是一家三代完成了这部著作。

卷首有曾任过尚宝司司丞的李日华、山东学政贺万祚、太仆寺少卿吕浚三人的三篇序言。

该书是万历《孟志》的增补本。

所有五卷、二十一目,均沿自万历本,每目前面四言八句韵语的引子也都相同。

增补的如六十代翰博孟承光及其母孔氏、其长子宏略三人的事略,和皇帝旌表他们的诏敕。

此外又多收了这期间亡故的孟氏族中名人的事略和墓志,还增收了部分题咏。

5.雍正本《三迁志》
雍正本《三迁志》署“裔孙孟尚桂鉴定,孟衍泰重校,古滕王特选增纂、阙里孔传商校订、古卞仲蕴锦删阅。

”以下还有孟氏族中人等补辑、编次、参考等名目。

从序跋中所述编纂经过得知,主要由孟衍泰主持,王特选和仲蕴锦执笔的。

正本《三迁志》也是万历本《孟志》的增补本。

全书仍二十一目,分在十二卷中。

各目的题目对照万历本,第一目“地灵”,此本改为“灵毓”。

第二目“石像”,此本作像图”。

因为除孟子图像外,还新增了祭器图。

第十五日“名裔”,此本作“闻达”。

十六目“祠庙”,此本作“庙记”。

十七目“林墓”,此本作“墓记”。

其余各目的标题与《孟志》同。

不论目题变或未变,各目前的四言引语皆其旧。

具体内容的改变方面,所有各图都是重新绘制的。

《邹县山川图》的方位,《孟志》原为上南下北,此本改为上北下南。

新增内容有:《邹北傅村孟子故里图》、《孟子冕旒像图》及王特选、仲蕴锦二人
各自所作的《图赞》、《(桧柏图》及韩峰起所作的《图赞》、《天震井图》及其碑记文,康熙御碑及雍正御赐扁、联,《祭器图》等。

还有清代以来各处祠庙、林墓重修情况的记述等。

本书卷首附载以前各种志书中史鹗、黄克缵、潘臻、周希孑L、贺万祚、吕浚、李日华等的序言。

还有当时的邹县知县于斐为本书所作的序言。

卷尾附载六十代翰博孟承光为万历本《孟志》所作的《跋》,还有六十五代翰博孟衍泰为本书所作的《跋》。

6.《重纂三迁志》
《重纂三迁志》的编纂过程较多曲折。

先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七十代翰博孟广均,约请邹县举人马星翼重修《三迁志》。

马星翼(1790年·1873年)字仲张,号东泉,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举人。

他们重修此书历时七个月,完成了一部书稿,仍循原来体例,算是对雍正本:的增补。

稿成后,请日照许印林等校阅。

许印林名瀚,以宇行。

《清史稿》本传称其“博综经史及金石文字,于诗尤深。

至校勘宋元明本书籍,精审不减黄不烈、顾广圻。

”龚:自珍称赞他为“北方学者第一”。

生平著述甚多。

据《重纂三迁志》陈锦的《序》中说许印林驳正孟广均原纂稿一百多条。

后在重纂时大多直接改正,因此后人从这部书中也看不出哪些是经许印林驳正的了。

只有四条在行文中标出,另有三条,《重纂三迁志》不载,但它的删节本《孟志编略》后附录《许印林氏驳正孟雨山博士(重纂三迁志)稿三则》,总共七则,使后世读者得窥一斑。

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山东盐运使、候补道陈锦,受委派来邹主持重修孟子林庙。

孟氏七十一代翰博孟昭铨,将其父广均所藏书稿(包括许印林驳正稿),求陈锦校正。

陈阅后就有意重纂完成这部著作,但一时无暇顾及。

到光绪五年(1879年),陈锦呈请山东巡抚后,约请刑部主事荣城人孙葆田、翰林院庶吉士柯劭态等,在孟广均原稿的基础上进行重纂。

稿成后又经八年搁置,直到光绪十三年,张曜任山东巡抚时,始梓行传世,自始至终前后历经52年。

以上所述从事诸人,唯柯劭态是大家。

柯劭态(1850年—1933年)字凤荪,号蓼园。

山东胶
县人。

清末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人民国后任清史馆总纂,主持编修《清史稿》。

此外,他还撰有《新元史》,《绎史补》、《春秋谷梁传注》、《文献通考注》等书。

1928年,当时的人文科学研究所,著录《四库未收书分类目录》,1931年开始撰写。

最初的六人中就有柯劭态。

后来撰成《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抗战军兴,未能出版。

总之,柯劭态学术著:作十分宏富,但在整理这部孟氏家志时,柯才是二十几岁的青年,署衔“翰林院庶吉士”,说明当时尚未散馆。

所以他在这部书中,是排名孙葆田之下的“分纂”。

但以他刚学力参与其事,无疑会提高这部书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重纂三迁志》开头载张曜、陈锦、孙葆田的三篇序。

还有孟广均原纂稿的序,以及编纂人员题名、目录。

然后在标明“卷首”的部分,载清朝各代皇帝御制碑文及赞词。

还有图像、地图、祭器陈设图等。

图后均附说明及考证的文字。

正文分十卷,目录如下:卷一:世系、年表
卷二:事实
卷三:经义、佚文
卷四:祀典
卷五:从祀
卷六-卷九:艺文(1—4)
卷十:杂志
经重纂的志书仅十二目,对照以前几种《三迁志》的二十一目,经过分合移易,基本上包括了旧志的所有项月。

具体内容上还补充了雍正本刊行以后一百五六十年闽的世职延续、林庙兴修及相关的记文、题咏等。

《重纂三迁志》受惠于清代朴学的昌盛,所以它的主:要特点是考据精审,大大提高它的学术性。

以上孟氏家志,除雍正本《三迁志》、光绪本《重纂三迁志》及其删节本《孟志编略》尚多流传外,明代的四种,从清代以来,一般都认为早就亡佚了。

山东巡抚张曜为《重纂三迁志》所作的《序》中说:“而孟氏志乘,惟吕元善,孟衍泰前后所著《三迁志》十二卷。

”根本没提以前的种;幸而改革开放
以来,图书馆行业内举办了全国规模的中国古籍善本书普查,编纂出版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1996年邹城市受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委托,编纂《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孟子志》,由于工作需要,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查得,以前认为已经亡佚的明代四种都仍有收藏。

于是由邹城市政府出资,按图索骥地到各地图书馆,把所有孟氏家志全部复制还原,带回邹城。

四本书复制费有限,但连同资料转让费,耗资两三万元。

原书馆藏情况是:《孔颜孟三氏志》藏国家图书馆;嘉靖《三迁志》藏首都图书馆;万历本《孟志》,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天启本《三迁志》藏南京图书馆。

以上四种孟氏家志的复原本,现藏邹城市政府史志办公室。

孟氏六种家志的收集齐全,是邹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

二、《孟子世家谱》
过去名门望族都有家族的谱牒以“详世系、辨亲疏、厚伦谊、严冒紊”。

孟氏家族更不能例外。

尤其是因孟氏族人享受着封建王朝的优待,免除赋税、徭役等。

为了防止出现漏洞,假冒孟氏宗人以偷逃赋役,对人丁人谱规定更为严格,有着较一般族姓谱牒更为严谨的特点。

孟氏宗谱,见于文字记载的有:
1 .四十四代孟公济以前的族谱。

“自二代仲子以后,或贵显,或潜晦,代有人焉。

至四十四代公济,值皇宋景德初,契丹大举入寇,车驾北巡,山东骚动,乃携妻子避匿东山,藏族谱于屋壁而去,时莫有知者。

逮元丰六年,(1083年)家人拆毁古屋,得烂简于壁,拾其鼠啮蚀蠢之余,详细辨认,历代族祖名字,有存有遗,事迹有详有略,姑缀辑遗谱藏于家,以俟将来。

”以上是四十五代中兴祖的记载,这是存诸后世的一般说法。

2.宋元丰七年(1084年)由四十五代孟宁纂修族谱。

3.金大安三年(1211年)孟子四十八代孙,邹县令孟润依元丰谱所续族谱。

4.元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续修的族谱。

5.明万历年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6.明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倡修的族谱。

7.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十五代翰博孟衍泰续修的族谱。

8.清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翰博孟继娘续修的族谱。

9.清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翰博孟广均续修的族谱
除以上缮写、刻版并装帧成书的族谱以外,古代还曾多次将世系,宗派等内容刻在石碑上,以便长期保存。

这些石碑或见于文献记载,有的原石尚存。

现依据文献记载罗列如下:
1.金大安三年(1211年)孟润续谱的同时,有碑刻。

此碑“文革”中被毁。

2.元延佑元年(1314年)所立《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现立于孟庙寝殿院内。

3.元至顺二年(1331年)所立《孟氏宗派图》,也是立在孟庙寝殿院内。

4.明洪武四年(1371年)所立的《孟氏宗支之记》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

5.明弘治年间,五十七代孟元曾考孟氏世系,刻石立于孟庙,此但见记载,未见原石。

6.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立《宗派之图》,石存乾隆御碑亭以前。

7.清代所立《孟氏大宗支振碑记》。

除以上孟庙中刻石以外,在凫村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碑之碑阴,也刻有孟氏世系图。

前述有文献记载的九种孟氏族谱,仍然不可能是完全的目录,从年代上看,明初的二百多年没有续修的记载,但事实上不能二百年内没有续修。

另外天启谱至康熙谱,康熙谱至道光谱,都间隔百年时间,按“三十年小修,五十年大修”的惯例,也嫌间隔时间太长。

但就以上所记九种族谱,也多数亡佚,目前可见的唯最后的道光谱与同治谱两种,分别介绍于下:
道光谱称《孟子世家谱》六册十四卷。

卷首有孟继娘所作的
《序》,并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修谱:时的旧序。

此外还有职名、凡例、目录(附字数)、修谱事宜、姓源、捐资数目、支销、嫡裔考、嫡裔相承图等。

以下始祖至四十四代为第一卷,四十五代中兴祖至分派分户为第二卷。

以下的十二卷分叙十一派、二十户世系及人丁。

同治谱是道光谱的续修本,所以也叫《孟子世家谱》六册、十五卷,由七十代翰博孟广均作序,并收录五篇旧序,编排次序与道光谱大致相同。

从道光、同治两次续谱看,孟氏修谱有严格的规定和严密的组织,道光年间修谱,由六十九代翰博孟继娘出告示通告孟氏族众,人谱现丁每人捐银一钱五分,折钱一百五十文,作为修谱的开支。

分派修谱职务,职名如鉴定、监修、司编、誊录、校阅、稽查等均载人谱册、如道光谱鉴定为六十九代翰博孟继熄,司编有孟兴灿等七人,稽察有应袭翰博孟广均。

同治谱由七十代翰博孟广均鉴定,监修为族长孟兴凰和举事孟继元,司编有孟传琦等人。

督察为应袭翰博孟昭铨。

修谱的《凡例》及《修谱事宜》,主要的为杜绝假冒而规定义子、赘婿、甥承舅嗣、侄奉姑嗣、既娶再醮妇带来之子,一概不许入谱;出家僧道不许入谱;不孝不悌及曾经犯法或流人下贱厮役之人不许入谱。

为实现这些规定,要求户头将所管户内户丁如实造册汇报,有劣迹的也要如实陈报,徙居外地的要注明何代何人徙居何地。

以上如有违犯,要追究有关办事人员的责任。

谱册编成后,印数有定额,如道光谱印63部,其中告庙、宗府存查、族长交代、举事交待各一部。

二十户的户头、户举交待谱20部、谱馆执事人员领谱39部。

同治谱共印45部,发放方法如前。

领谱人记入谱中并盖章以示负责。

谱册领新交旧,并在监督人员监督下将旧谱及谱版销毁。

这是过去的旧谱失传的主要原因。

三、南支孟氏世系《南孟宗谱》
方迁起,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八代为:方迁(瓜州刺史,南支
祖)-→度(吴兴郡王)-→庭训(随父居铭)-→尚进(赠太保)-→元(赠太尉,封魏王)-→公随(仕至检校太子宾客,后赠太师,封魏王。

生二子在、庄)-→在(字汝止,仕宋为崇仪使判荣州事,进封卫国公,赠太师,封韩王。

生三子,彦弼、彦卿、琐,女孟相,为宋哲宗皇后)-→彦弼(字朝英,徽猷阁大学士,赠太师,豫章郡王,又改封吴兴郡王。

生三子,忠亮、忠厚、忠信)-→忠厚(护驾南迁,世称“南孟始祖”)-→德载(封“六军州马上骑都尉、诸暨县开国男”,定居诸暨夫槩里,创南孟基业)
孟忠厚:信安郡王,讳忠厚,字仁仲,世称“南孟始祖”。

隆佑太后(孟太后)兄咸宁君王彦弼子也。

孟太后退居瑶华宫,哲宗恩眷不衰。

故忠厚得以仕进,宣和中,官至将,作少监。

靖康元年知縣海州召权卫尉卿,金人围城后,宫火,孟太后居忠厚家,由是免北迁。

金兵退,张邦昌迎孟太后听政,孟太后遣尚书左右丞冯澥、李回与兄子忠厚持书迎遣康王即位。

将迎,孟太后授忠厚徽猷阁侍制提举秘书省,寻兼干办奉迎太庙神主事,帝幸扬州,赐显谟阁直学士,言路交章论列帝,以太后故难之后,闻郞召命易秩镇潼军节度使,干办皇城司。

未几,奉太后幸杭州,苗传乱平,忠厚出力颇多,赵彩谓张浚曰:“太后复辟,其功甚大,当推恩外家。

”浚乃奏忠厚宁远节度使,寻奉太后。

幸南昌归至越,以母忧解职,顷之太崩。

以附庙恩起复镇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

及孟太后大祥,封信安郡王允万寿观使提举。

后神御幸温州,绍兴九年,判镇江府,改判明州兼安州,既而,帝以太后攒会稽,乃命忠厚判绍兴府兼修奉攒宫事,加少保。

三梓宫归,充迎护使及营佑陵,秦桧总护使惮往,(皇上)乃赐忠厚枢密使以代其行。

桧与忠厚僚胥也,然心实忌之,山陵事毕,忠厚欲归枢密府,桧讽言路引故事论列,遂判福州。

时海寇猖獗,帝忧忠厚不能弭其患,改判建康府,会赦加恩谢表,有“本无特才出为世用”语,中丞詹大方承桧意,论忠厚表辞轻侮,谓今日不足与有为,遂罢为醴泉观察使。

桧死,(皇上)召授保宁军节度使,判平江府,再改判绍兴府。

过阙入见复召,充万寿观使提举秘书省。

宋绍兴二十七年卒,赠
太师。

忠厚奉昭圣太后,避远权势,不敢以私干朝廷,明受之变,太后垂帘,忠厚乞裁节,本家恩泽如有夤缘(攀附上升之意),令三省执奏御史刻,秦桧当国亲姻后,虽为秦桧所忌,帝以拥佑功,故眷忠厚特异,先娶建业王氏夫人,生三子曰:德璘、德懋、幼子德载(暨阳孟氏始祖),早第,德载公授秘直阁。

暨阳孟氏始祖太尉公讳载,字仲博、德载,暨阳始祖,孟子48代孙(1125年——1157年)。

父:忠厚,字仁仲,号监乞,仕宋授徽猷侍制,宋高宗时朝护驾南渡,迁显谟阁直学士,历任至保宁军节度使,兼判绍兴、镇平、江明州、凳郡,充万寿观使提举秘书省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加少师,正一品服,假节钺镇吴,封信安郡,食禄二千七百石、赐田七十顷膳其家。

母:建业王氏建议大夫、御史中丞祖卿之女,监察御史历知江州宏之孙女,正议大夫杨丰县男士节之曾孙女也。

历封“吴国夫人”,子三:长曰璘,任睦州通判兼管常事车骑将军;次曰懋,封忠顺保平侯,均食禄一千五百石;再次即公也。

继母华阳王氏显谟阁侍制仲薿之女,太师歧国公珪之孙女,少师汉国公准之曾孙女也,加卫国夫人,封秦国夫人,与秦桧妻为表姐妹,信安与秦桧虽属亲戚,但每薄秦桧之为人,议论多不合,竟为所忌而罢官。

华阳王氏生子四:长曰充,任中散大夫直秘阁;次曰嵩,任朝奉大夫直秘阁,赠特进;三曰雍,任朝散郎直秘阁;四曰崇,任奉直大夫衢州通判;兄弟共七人。

德载公儿时就品质特异、器识不凡,信安尤其钟爱之。

一日大宴群僚,公方侍坐,忽逻卒报金人渡河,满座震恐,公毅然作色起曰:“堂堂中国岂无一人?义士安容胡马冲突至此?”既长,状貌雄伟,志气轩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每与金人交战,必身先士卒,制敌决胜靡有遗策,金兵每次出战必戒曰“当避此白面将军”。

由是,金兵莫敢犯其锋者,累官至环卫上将军,提举金衢等处。

后官至六军州马上骑都尉、诸暨县开国男,食邑一千三百石,赐金紫鱼袋。

公尤其好施予人,有患难倾襄救之弗惜,乡邻有贫乏不能自振者悉分财产膳之;时值饥荒,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