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分析.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分析
横山县党岔屮学:潘徳军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人与自然”这一单元,木单元的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教学廿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重点难点:
1、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彖性、抒情性。
3、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可待续发展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出示第1、2张幻灯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感觉很美。
牛2:看后让人心旷神怡。
师: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齐答:不知道。
师:这是我们榆林的红碱淖,你们有没有想去这里旅游的念头?
生齐答:想。
师:爲的「同学们,看到这么美的图片,我们毎个人都想去这些青山秀水的
地方转一转,看一看,可惜的是这些美丽的地方正在离我们远去,美丽的罗布泊
便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第3张幻灯片)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整体上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自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都非常地投入,接下來请同学们给图片配一段解说词,
具体要求是:(出示第4张幻灯片)
要求:(1)、看图片,配解说词。
(2)、解说词内容要求来自于课本。
(3)、注意朗读吋的感情。
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过去的罗布泊一-仙湖)
生3:那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生4: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
生5: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几位同学的朗读都很富有感情,从他们的册读中我们能够领略到过去的罗布泊的确很美,美得令人向往不已。
那么现在的罗布泊呢?(出示第6张幻灯片:现在的罗布泊一-干湖)请同学们再给这些图片配一下解说词。
生6:—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生7: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林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仲出求救Z手!(读得很冇情感,学生鼓掌)生8: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口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冈才两组同学配的解说词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通过对比,罗布泊过去的美丽和现在的恐怖就非常的明显了。
下来请同学们进行仿句练习(出示第7张幻灯片)示例:
(1)、昔F1的罗布泊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现在的罗布泊是大漠沙如狼,寂寞无人家。
(2)、昔日的罗布泊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的罗布泊
是
戈壁滩,黄沙漫,不见飞鸟马不前。
(3)、昔日的罗布泊是碧波荡漾,血翔浅底;现在的罗布泊是飞沙走石,
大
漠孤烟。
仿句:昔口的罗布泊是______________ ;现在的罗布泊是________________ o (两分钟后交流)
生9: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祥、绿林环绕;现在的罗布泊是杨林枯死、胸
膛裸露。
生10:昔口的罗布泊是绿洲;现在的罗布泊是戈壁。
生11:昔日的罗布泊是碧波荡漾、胡杨从生;现在的罗布泊是茫茫戈壁、了无生息。
生12:昔日的罗布泊是人间的天堂;现在的罗布泊是万物的地狱。
三、合作探究
师:(出示第8张幻灯片)罗布泊为什么会由人间的天堂变成万物的地狱了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以卜•问题:
1、你知道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变成如今的模样的吗?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
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2、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3、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地方正在上演呢?
(学生组内探究相关问题,三分钟后全班交流)
生1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要读岀
遗憾并带有谴责的语气。
师:哪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生14:有感情的读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盲目增加耕地用水……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ffi:盲口,就是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那么看不清的是什么?又是对什么认识不清?
生15:看不清后果,对生态问题认识不清。
师: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正因为如此,所以同样的悲剧还在发生,文章中还提到了什么地方?
生16:青海湖、月牙泉。
师:罗布泊的消逝,青海湖的水面下降,月牙泉的血积缩小,这一切的一切, 都是人为造成的。
让我们一起来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出强烈的求救声!
师生有感情的齐读。
四、拓展延伸
师:(出示第9张幻灯片)面对当前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状况,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请拿起你手屮的笔,把此刻你的心情倾注于笔端, 流淌在文字之间。
生动笔写作。
五、课堂小结
师:(出示第10张幻灯片)同学们,罗布泊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心存忧患,但我们并不悲观,让我们齐心I•办力,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美丽的塞上明珠--榆林!
六、作业布置
(出示第11张幻灯片)
1 •词语造句:干涸萧瑟和煦沧海桑田浑然一体(使用以上五个词语进行造句练习)
2 •根据课文相关内容,适当发挥想象描写罗布泊。
(可运用对比、排比、拟人、融情于景的手法)
3・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罗布泊的世纪老人,亲眼目睹了罗布泊的沧桑变化, 你会对人们诉说些什么?(可以有揭示环保主题的情感抒发或议论)
教后反思:
木堂课,主要抓住对比这-•手法,让学生在“配解说词”和“仿句练习”这两个环节中深刻地领会罗布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学生动口读、动手写,贯穿于整节课屮,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女口:
1、罗布泊消逝原因的分析,教师的解读还不够深刻;
2、对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的揣摩,落实得不到位,学生的情感高潮没能够
迸发出来;
3、教师的评价性语言贫乏,不能够及时地对学生的精彩表现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