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便是”、“就是”,因 此到后代出现了判断词“是”以后,他们可以加在 “是”前面,构成“乃是”、“即是”。
这些副词和语气词还常常和否定副词“非”配合起 来使用。
15)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 襄公八年) 16)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 僖公五年)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非”的作用和“乃、即”等 相近,它是加在判断句谓语之前的副词,而不是判 断词。
③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王制)
这句子要从谓语名词的某一特征去了解它对主语的 判断,不能拘泥于主谓语是否同一类事物。
乙: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一种较复杂的内容。
主语和谓语不是同类事物,又不是一种比喻,
而是表达一种复杂的内容,主语和谓语之间只 是存在某种联系。 ⑤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四) ⑥百乘,显使也。(战国策· 齐)
1.主语,谓语+也。
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 帮助判断。 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 僖公4年)
②我,子瑜友也。(资治通鉴·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2.主语+者,谓语+也。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 项羽本纪) 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B.表示否定的判断句形式
否定判断句,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但“非”不 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11)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 谏逐客书) 12)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 屈贾列传) 1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 魏) 这种“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本身 并不是否定性的判断词,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而 是否定副词。“非”的语法作用是对整个谓语的判断进行否 定。
C.判断句的省略形式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往往不出现,而是承 前者省略或包含在上文的论述中。在这种情况下, 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14)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 微子) “隐者也”是判断句,主语“丈人”含在上文论述中。 15)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 乘樊哙者也。”(史记· 项羽本纪) “沛公之参乘”,是判断句、主语是“客”,承前省。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例7“割也”“折也”都是说明“良庖岁更刀”和 “族庖月更刀”的原因。例8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 “轻辞天子”和“重争士橐”的原因。
13)巫妪、弟子,是女子也。(史记· 滑稽列传)
“是”可看作是指示代词,也可看作是判断词,因其是西汉 末所写,其时判断词“是”已肯定产生,似应看作判断词, 但这种“是”字还是从指示代词向判断词过渡的一种形式, 因为句末还有帮助判断的语气词“也”字。 只有当帮助判断的语气词“也”字也不用了,否定式用“不 是”替换“非”,判断词“是”的发展过程才算最后完成。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Baidu Nhomakorabea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弱一些,是一种解释性的句式。
先秦古籍中真正用作判断词的“是”只有极少几个:
⑤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 魏三) ⑥此是何种也?(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到了汉代,《史记》出现了六个判断词“是”: ⑦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刺客列传) ⑧此是家人言耳。(儒林列传) ⑨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封禅书)
此外,1972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有一幅帛书彗 星图,其中有五个“是”字作判断词。 如: ⑩是是帚星。 11)是是苦彗。
古汉语中“是”字一般是不用作判断词的,但判断词“是” 却是从复指前文的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最初由于对前 文陈述的事物进行判断,而这一陈述的文字很长,于是用指 示代词“是”复指前文,使判断的对象和判断的形式都更加 突出明显 1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 里仁) 这里用“是”字复指的必要性很小,“是”字的复指意味逐 渐减弱,而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中强,于是就由指示代词向 判断词转化。
这种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复杂内容的方法在古代
汉语中很常见,必须灵活地理解。
丙: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因果关系
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断句放 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 ⑦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养生主) ⑧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 权重也。(五蠹)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四、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说明事物
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也就是说,判断句的基 本作用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或分类:
①亚父者,范增也。(史记· 项羽本纪)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陈涉世家)
甲: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在逻辑上是 不能成立的判断,但是在语言形式上却是典型的判 断句,这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段,是一种隐喻。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 表示对事物做出判断,说明事物是什么或 不是什么,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 某一类。 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 “是”,判断词“是”也可以叫“系词”。 如: 你是中国人。 他不是中国人。
A.表示肯定的判断句形式
“维(惟)”在上古早期文献中,也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⑥我马维骐。(诗经· 小稚· 皇皇者华) ⑦尔惟旧人。(尚书· 大诰) ⑧百工维时。(尚书· 皋陶谟) 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大雅· 文王)
三、“为、惟(维)、乃、即”等词的词性和作 用
在先秦时代的汉语里究竟有没有判断词存在,这是目前还有 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先秦就有判断词,如“为”字; 有人认为,“为”在先秦只是一般动词,还不能算是判断词。 我们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秦时代的“为”字显然不 是判断词。有时“为”的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在先秦,“是”最重要的语法作用之一,就是复指前文所说 的内容: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 僖30) ④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 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 子· 五蠹) 两句的“是”都是复指前面的一部分所叙述的情况,在这个 句子中作主语,“寡人之过也”、“世之所以乱也”都是一 个名词性词组,作判断句的谓语。这些“是”字都是指示代 词,不能把它看作判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