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作文:论化学功与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化学功与过
论化学功与过
关于化学的起源各种说法不尽相同,由炼丹术演变而来这种说法是比较公认。
炼丹术虽为伪科学但炼丹师们仍用极不靠谱的合成方法创造出各式各样化合物。
没想到有些尽然极有用它们中的佼佼者的名字应该说路人皆知:黑火药。
它起源于唐代,至于它的配方世界各地均有记载:硝石(硝酸钾)、硫黄和炭粉的混合物,三者的质量比例一般是:7.5∶1.5∶1。
当然它刚刚出现时主要用途是做为烟火的主要引火物。
到达一定认识时人们发现这种黑不溜秋的粉末放在狭窄的空间内点燃时,它在很短的时间内体积会剧增4000倍。
体积突然膨胀压力陡然增加可能会推动各种物体,这一现象的发现纯属意外,直到这些黑火药的力量首次在受到控制的条件下发挥作用才为人所用。
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一种热兵器出现了——竹突火枪。
虽然它的出现并未得到军方的青睐,但标志着世界战争格局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改变。
13世纪随着蒙古部落的崛起火炮传入欧洲并在那里发
展壮大。
20世纪初的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火药的作用。
当然这时的火药为TNT(黄色炸药或三硝基甲苯)化学式:
C6H2CH3(NO2)3。
它的出现更增加战场上的死伤。
有不完全
统计一战约有70%的死伤是炮击所致。
我们就不能完全否定火药(炸药)的民用作用:喜庆时鞭炮内填入的是火药,矿场爆破用为TNT,开山凿石等等。
进入近代随着化学技术的成型,人们发现有些化合物有无穷的杀伤力。
便有人想将毒气应用于军事……
1914年4月5日,德国工兵部队开始布设毒气钢瓶,20只钢瓶为一列,每千米阵地上布置50列。
这样,在伊普尔战场德军阵地前8000米宽的正面,共布设毒气钢瓶5730只,内装18万千克氯气,一切准备就绪。
德军在进行化学战之前,使出了“贼喊捉贼”伎俩,德国的无线电广播严厉谴责英军在战场上使用毒气。
这使英法联军对德军可能进行化学战毫无防备。
4月22日下午,伊普尔战场的德军阵地前,升腾起一团团黄绿色烟雾。
首先看见的法军士兵,以为是“欧洲特色风光”。
其实,这是德军士兵打开毒气钢瓶,升腾起来的毒雾,在德军阵地前形成距地面一米高的浓密毒雾团,呈黄绿色。
随着阵阵微风,浓密毒雾团飘向英法联军阵地。
几分钟后,几万名英法联军士兵淹没在一米多高的毒雾中。
士兵们被氯气刺激得喘不过气来,眼睛痛得睁不开,喉咙像被火烫了似的。
英法联军士兵奔跑着、尖叫着,有的则在地上打滚,英法联军阵地上一片恐怖。
德军士兵戴着简易防毒面具冲了过来,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便占领了英法联军阵
地。
4月25日清晨,德军再次用毒气钢瓶施放毒气,绿色的毒雾,贴着地面,飘向协约国阵地,加拿大士兵经历了英法士兵同样的遭遇。
伊普尔首次化学战,协约国方面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
协约国的军队坚守了数月的防线被德军轻易突破,化学战发挥了作用。
上面所说氯气指含有氯气的炮弹,为化学武器,有毒性,在施放之后会释放大量氯气以毒杀敌人。
由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所研发,一次大战期间,在1915年由德国陆军首次在军事用途上使用,对比利时境内伊普雷的英法联军,使用此武器,造成重大伤亡及战果。
以上均是冰山一角德国陆军由开发芥子气参战国均纷
纷效仿。
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消耗于战争用途;因毒气伤亡的人数达到130万,其中88.9%
中文名称:β,β’-二氯二乙硫醚
化学品英文名称: dichlorodiethyl sulfide
中文名称2:芥子气
英文名称2: mustard gas
技术说明书编码: 1229
CAS No.: 505-60-2分子式: C4H8Cl2S
分子量: 159.08
外观与性状:纯品为无色有微弱大蒜气味的油状液体,工业品呈黄色、棕色至深褐色。
熔点(℃): 14.4
沸点(℃): 217(分解)
相对密度(水=1): 1.274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5.4
饱和蒸气压(kPa):0.01/30℃ 20℃时饱和蒸气压为8.66993Pa
挥发度:0.5662mg/L
折射率:1.53125。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 105
引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上限%(V/V):无资料
爆炸下限%(V/V):无资料
溶解性:微溶于水,易溶于丙酮、苯、乙醇、醚、四氯化碳、汽油等。
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及制造军用毒气、药物等。
当然它并不是只会杀人,它的含氮类似物称为氮芥,毒
性比芥子气小,其衍生物被作为肿瘤化疗药物使用。
20世纪一种名为DDT大量被应用于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
DDT是由欧特马*勤德勒于1874年首次合成,但是这种化合物具有杀虫剂效果的特性却是1939年才被米勒发觉出来的。
该产品几乎对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DT的使用范围迅速得到了扩大,而且在疟疾、痢疾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大显身手,救治了很多生命,而且还带来了农作物的增产。
DDT: 国标编号 61876
CAS号 50-29-3
中文名称滴滴涕(DDT)
英文名称
2,2-bis(4-Chlorophenyl)-1,1,1-trichloroethane 别名 2,2-双(4-氯苯基)-1,1,1-三氯乙烷(即
p,p’-DDT);主要异构体及同系物:o,p’-DDT;p,p’-DDE;p,p’-DDD
分子式 C14H9Cl5 外观与性状 DDT化合物所有异构体
都是白色结晶状固体或淡黄色粉末,无味,几乎无嗅分子量 354.5 蒸汽压 2.53×10-8kPa/20℃ 闪点:72-77℃
熔点 108~109℃ 沸点:260℃ 溶解性 DDT在水中极不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如下(g/100ml):苯为
106,环已酮为100,氯仿为96,石油溶剂为4-10,乙醇为1.5
密度 1.55(25℃ ) 稳定性 DDT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分解。
对酸稳定,强碱及含铁溶液易促进其分解。
当温度高于熔点时,特别是有催化剂或光的情况下,p,p’-DDT 经脱氯化氢可形成DDE
危险标记 14(有毒品) 主要用途用作农用杀虫剂
可是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滴滴涕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甚至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也检测出滴滴涕,鸟类体内含滴滴涕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极的食肉鸟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几乎因此而灭绝(生物放大)。
1962年,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是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的主要原因。
因此从70年代后滴滴涕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DDT在杀虫的同时也敲响了人类滥用化合物的警钟。
希望化学带来的是和平,和谐,祥和,为人类创造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