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云山屯本寨村传统建筑营建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安顺云山屯本寨村传统建筑营建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Benzhai Village, Yunshan T own, Anshun, Guizhou
■ 王 永 WANG Yong
【摘 要】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本寨村作为我国明清时期重要的传统村落遗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寨起源于屯田制度,大量南迁的商人、匠人在安顺地区屯田自养,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屯堡文化,从选址到单体的营建,都极具地方特色,这对于本寨村传统建筑营建特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云山屯古建筑群;本寨;传统建筑;营建特征
【Abstract 】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Benzhai Village, Yunshan Town, Anshun, Guizhou, a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village relic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ve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The Benzhai Village originated from the Tuntian (Militarized Farming) system, a large number of merchants and craftsmen moving south moved to the militarized farming zone in the Anshun area, and formed a unique militarized farming fortress culture, they all ha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site selection to individu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enzhai Village has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 ancient buildings in Yunshan town, Benzhai,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features
王永,安顺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

1 历史背景
安顺本寨坐落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东南8km的黔滇古驿道的云山屯堡里,是云山屯堡建筑群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屯堡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寨隶属于七眼桥镇,位于贵阳与安顺之间,距贵阳市80km,距安顺市14km。

此处有着发达的道路交通,包括滇黔公路、贵黄公路以及贵昆铁路等等。

本寨大约在七眼桥镇南部4km左右的区域。

安顺的历史最早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牂牁和夜郎国的发源地。

到了秦朝,在此设置郡县。

从汉代开始,安顺与中原华夏文化开始发生密切的交流。

到了元代这里开始形成集镇,已是“城垣峻整,街衢宏阔……层楼跨街,市集甚盛”[1]。

至于明代,朱元璋调北南征,安顺是重要的屯军场所,尤其是“平坝—西秀区—镇宁”一线最多最密集。

平定云贵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云贵地区,同时减轻朝廷的负担,采取了两大重要措施:一方面,将江浙地区的商人、工匠等人员大举向西南迁移,使其
在云贵地区屯田自养,从而发展成现如今大面积的屯堡;另一方面,给予当地土酋丰厚的待遇,并且大力开发云贵地区,包括增设驿站、广修道路等等。

清王朝建立以后,于康熙十一年(1673年)将安顺军民府改为安顺府。

废除卫所制,卫所军户也全都成为了民户,虽然身份都变成了平民,但是当地屯、堡等称谓一直流传了下来,当时的建筑风格、语言、服饰、礼仪、节庆等习俗也都流传至今[2]。

民国时期,云山屯堡建筑群属于云峰乡。

直至1992年云峰乡撤销后,云山屯堡建筑群划归为七眼桥镇管辖,直至现今。

2 云山屯古建筑群及本寨概况
云山屯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包括云山屯和本寨两个自然村。

云山屯古建筑群所包含的云山屯村和本寨村,是明代以后为屯堡戍边提供军需商贸服务而形成的古代村落,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其村落布局
和功能也不尽相同[3]。

云山屯村落以山谷中的道路为骨干,将民居、商铺、寺庙和屯墙、屯门等建筑沿缓谷地势串联成片,利用山谷地形和石结构寨墙构成防御性体系,提高防卫能力。

东、西寨墙设屯门和防卫点,为进出屯堡的前后关口。

民居采用多种院落组合形式,村内的大小场坝上开设各类商铺,是商贸集中活动区域。

本寨村大概方位是坐北朝南,背后倚靠小丘陵,左有青龙山,右有一对姊妹顶山,前方有一条三岔河流经,占地近24.9hm2。

由于整体的地形平缓,村落里的建筑形式整体偏向于城堡和碉楼,呈现出一种非开放性的格局,整体更加强调防御性。

本寨建筑整体成封闭式合院形式,以屯墙和各建筑的山墙相连接作为外部防线,碉楼位居高处,占领制高点,村落入口是有大门作为进出的防线,巷道布局错综复杂,各户多设高墙射孔对着巷道和尽端,各户之间可以从内部相通,形成了极佳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格局。

1994年,安顺市人民政府将云山屯(含本寨)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云山屯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本寨很早就被评为文保单位,但长期以来限于经费欠缺,本寨文物建筑均未得到系统的修缮和保护,也未经过专业指导和修缮。

而且由于住户增多、功能改变和居民生活改善需要,文物建筑被多次修补和改动,造成本寨村建筑的现状遭受较大破坏。

3 村落选址及形态特征
3.1 村落选址特征
安顺地处中国华南喀斯特地貌的中心部位,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成熟、最典型的、最集中的地带,这里山峰林立、怪石嶙峋、河谷环绕,地理位置极其特殊[4]。

本寨作为其中重要的军屯,选址自然是经过慎重考虑。

本寨的选址按照中国传统风水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模式,背靠云鹫山,面朝三岔河,左右两边分别是姊妹顶山和青龙山。

整体地势北高南低,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呈围合之势,村南还有大面积的耕田,环境优美宜人。

本寨三面环山,这是天然的军事屏障,易守难攻,有效阻碍了入侵者的长驱直入,且本寨坐落在山谷之中,有着极强的隐蔽性。

剩下的南面是三岔河,也是天然的屏障,极大地增强了本寨村的防御性,同时也是维系屯堡生活的重要资源。

这样的地理优势,使本寨村进可攻、退可守,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水哲学、居住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

本寨的选址最重要的两个原则就是农耕和防御,而满足这两个原则的基本条件,一是水源;二是地形平敞,有充足数目的田地以栽植农作物。

除了这两点,还有几点优势使本寨的选址更加科学:①堡址地势险要;②和其他屯堡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云山屯、雷屯等屯堡,村落之间互相守望,以达到防御时可以快速的增援;③邻近交通大路,交通便捷。

因此,“背山面水”既是风水学的需要,也是防御性和农耕的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本寨的选址自然是经得起推敲的。

3.2 村落形态特征
除了选址的独特性,本寨村落的整体布局也别具特色。

本寨整体采用封闭、内向型的布局方式,内部空间复杂多变。

内部道路将各个民居院落串联起来,并形成互相照应的防御系统,在遭遇攻击的时候可以及时的相互增援。

同时,各院落也不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以通道相连,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院落防御模式。

虽然本寨整体是内向型的布局模式,但是在重要的交通节点还是留有广场,在村落遇到节日或者农闲时刻,可以作为公共活动空间以加强村民之间的感情与团结(图1、2)。

4 单体营建特征
本寨村的建筑基本上都是以院落为单位布置,一个院落是一个基本组成单元。

院落的平面布局主要是有三合院和四合院两种模式。

每个院落基本上是由正房、左右厢房和门房组成,以1、2层的建筑为主,平面上有较为明显的中轴线,以石墙作为院落内外分界。

正房一般处于正中靠后的位置,面阔一般在3间或5间,也有极少数达到7开间,正房坐落在台基之上,高于两侧的厢房和门房;左右两个厢房并不一定对称。

院落外墙一般采用毛石堆砌而成,不加粉刷,材质裸露在外。

屋面采用悬山屋顶,梁架上冷摊石板瓦,石板瓦就地取材,在屋面上铺成“冰裂纹”(菱形)。

建筑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柱础、门楼、门窗等构件,雕刻内容独具特色,自成一派(图3)。

该村落以前也有较为发达经济,也
直径与檩条接近。

椽板直接搭接在檩条上,都是选用的杉木,每榀屋架之间会随纵墙设置纵向穿枋,加强屋架联系并固定隔墙。

正房正面和背面外墙均为木质板壁墙,仅墙裙采用大块片石。

西山墙为石砌。

东山墙为木质板壁墙,仅墙裙采用大块片石。

正房一二层内墙多为板壁墙,厚与外墙同,部分为编竹墙。

正房屋面满铺石板,屋面除檐部、近屋脊处和山面边缘处采用石板顺向铺设外,其它部位均为斜向铺设,屋脊采用5层石板平铺。

室内空间和功能方面,一层明间前部为正厅,正厅后为厨房;一层次间和尽间均为卧室或厨房等居住空间(图4)。

二层均为卧室、起居空间。

 
有店铺、药房和客栈等功能院落。

村落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高耸入云的碉楼。

碉楼高2~6层不等,一般位于正房和厢房连接的后墙右侧,体量一般是根据地势和经济条件来决定的,总体来说体量还是十分巨大的,碉楼外轮廓下宽上窄,每层有多个内宽外窄的箭窗以作瞭望防御之用。

院落多为三合院形式,由一正两厢组成,且有一前院。

院落主入口位于南侧围墙,部分正房后侧有碉楼一座,由正房东次间进入。

4.1 正房
正房前出檐,面阔多为4间,高2层。

正房结构采用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穿斗构架, 每榀屋架采用多为五柱九檩,明间分水檩下设大梁,其它檩下部分会设随梁,

1 本寨鸟瞰图图
2 本寨平面图图
3 测绘院落现状照片

4 测绘院落一层平面图
4.2 屋面做法
贵州是多山地区,有大量的山石,最初的石匠通过对整块山石的开凿,从而获取较为完整的大片石板,直接冷铺在椽板上,材料易于获得且廉价,也易于更换。

正房和西厢房屋面就是采用这种石材,片石多为方形,颜色为宽400~500mm,冷铺于椽板上,自下而上斜铺,搭接长度约100mm。

由于房屋的围护石墙过于厚重,极易产生呆板笨重之感,当地的匠人们采用悬山的屋面做法,以遮掩住厚重的石墙,屋面薄片式石板与墙体厚重的石块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衬托出一种轻盈的质感。

建筑的屋檐也不做单独的处理,石板的棱角在屋面自然露出,形成连续的锯齿形的线条,自然美观且十分经济。

另外,为满足顶层采光需要,屋面局部用单片玻璃代替片石,俗称“亮瓦”。

部分建筑的屋脊使用小青瓦冷铺。

当地建筑举折不算明显,民居的举折不像官式建筑那样严谨。

西厢房可以看到稍微明显一些的举折,贵州是多雨地区,为了加快排水,越靠近屋脊的部分坡度越陡。

5 结语
本寨村的整体布局即满足了防御性需求,又迎合了我国传统的风水观,整个村落隐居于山水之间,怡然自得。

村落内的建筑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建造技术与当时云贵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单军,罗建平. 防御性建筑的地域性应答—以安顺屯堡为例[J]. 建筑学报,2011(11):16-20. 
[2]范增如. 安顺屯堡史话[J]. 安顺师专学报,2001(4):64-72.
[3]耿虹,周舟. 民俗渗透下的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特色探析—以贵州屯堡聚落为例[J]. 华中建筑,2010,28(6):96-99.
[4]陈顺祥. 贵州屯堡聚落社会及空间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5.
(收稿日期:2018-06-15)
(上接第44页)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我国目前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并以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一个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集合了建筑朝向分析、日照分析、场地辐射分析、自然通风分析的设计模式,借用Ecotect这一工具,使得小区的前期规划更加可视化,互动性更强。

将生态建筑节能的理念,对该小区在这几个方面的表现状况加以综合分析并加以验证,为后续的设计进程提供保障。

凸显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整个建筑设计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建筑的生态发展可持续化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丽.泛广义建筑节能[J].住宅科技,2017,37(05):32-37.
[2]云鹏译.Ecotect建筑环境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黄志甲,张国志,张样.基于焓湿图的建筑节能方案选择[J].节能技术,2008,26(6):543-544. 
[4]夏伟.被动式设计策略的适用性研究[J].建筑学报,2009(z1):9-10. .
[5]陈国毅,何韬.从小区规划谈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J].四川建筑,2009,29(4):14-15. .
[6]杨丽,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7]张扬.建筑遮阳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6.
[8]张颖.基于三维城市模型的日照分析研究[D].武汉大学,2005.
[9]杨丽.绿色建筑设计:建筑风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10]姚炬.高层建筑日照分析方法的规范与改进[J].建筑科学,2007(05):105-108,104.
[11]Mistriotis A,Bot G.P.A,Picuno P,et al. Analysis of the efficiency of greenhouse ventilation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J]. Agricultural & Forest Meteorology , 1997 , 85 :217-228.
[12]Lee I B,Short T H.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natural ventilation in a multi-span greenhouse[J].Transaction of ASAE,2000,43(03):745-753.
[13]JPAN-PIEPRRE LEVY.The population make-up of residential areas:Structure and change(Douai,France) [M].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002. 
(收稿日期:2018-0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