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教案设计
《孔孟》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孟》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孟》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设想]
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的历史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
思考孔
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
并从文中找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清晰,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奥,再加上高三学生此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识,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
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养能力的最大益处。
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考的激发点使用,应该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实些。
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晶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
课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
一、导入语
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
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
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
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
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
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
这个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训练学生的速渎能力,速读要讲求质量,所以第二个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当中迅速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信息。
之所以分解到每一节,是因为段节的层次性不很复杂,而它又是一篇课文骨架,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会相对小一些。
(明确: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
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
孔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
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
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
动乱。
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势起了变化。
三、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1.依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在冯友兰看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二人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3.“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4.课文第四节,举了有关于孟子的一系列例子,如“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
……”是为了说明什么?
提示:加深对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理解。
作者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孟子对“礼”不大重视,在他看来,周礼早巳不复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礼法。
;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
“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
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
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9.“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它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
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
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
(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研究历史文化现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
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可以想见当时战事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由于战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民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就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来的。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灾难深重,社会矛盾的尖锐,也可以体会孟子慈悲为怀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
《孔孟》教案设计2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把握孔孟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辨析造成二者不同的根源。
2.了解传统文化,掌握立足文化背景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孟子?尽心下》)
2.介绍作者
黄仁宇(1918—2000),黄震白之子,祖籍中国湖南长沙,后入美国国籍,著名历史学家。
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自十四、五岁起就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写作热忱自此从未间断,当时的《湖南日报》副刊,连续登载他写的世界名人传记,每篇都有他自己手描的人物画像;18岁考上天津南开大学;抗战开始,他投笔从戎;战后负笈美国,以34岁的“高龄”从大学三年级读起,先念新闻系,后转至历史系,1954年大学毕业,其后又在该校继续上研究所,分别于1957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因多年没有新著问世,在62岁时被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从正教授的职位上解聘。
具有戏剧性效果的是,在他被解聘后的第二年,他的屡屡碰壁的《万历十五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印行,并由当时美国名作家厄卜代克(JohnUpdike)在NewYorker杂志撰写书评推荐,1982和1983年该书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AmericanBookAwards)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
翌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在北京出版……从此黄仁宇的著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几乎每本都受到热烈追捧,作品普遍受到注目,从早期的英文论著,到后期的中文论著,都有不少学者撰写书评评介,以致一时“黄书走红”,有人开始筹办“黄学研究会”,并申请创办《黄学研究》学术丛刊。
难怪有人感叹在二十世纪最后十
余年间,一名华裔历史学家、美国的退休教授,竟成为史学界在中国大陆影响最大、名声最著的一人,也真算是一个“异数”。
3.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曾皙xī浴乎沂yí舞雩yú庖páo厨
B.马厩jiù饿殍piǎo老羸léi沟壑hè
C.谲jué诈桴fú筏经筵yán商鞅yāng
D.赠仪yí篡chuàn位热忱chén贵戚qī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D)
A.形影相随(跟随)毫不讳忌(忌讳)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不为已甚(太)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无的放矢(箭靶的中心)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截然相对(界限分明)融会贯通(懂得)
4.研习课文内容
问题: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5.讨论
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
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学习原则:鼓励学生立足文本阅读,寻找直接证据,要言之有据,
言之成理即;老师相机引导,不强作标准。
6.文本阅读练习
①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明确: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②“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明确: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③“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这句话反应了当时一种怎么样的社会现状?
明确: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④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明确: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⑤“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
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
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7.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明确:
①善于同中求异。
②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
③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8.结语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
在仁与义中,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至今仍晃失为世界文明的典范。
以令我们自豪,足以带领我们奋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