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达标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达标考试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mǎo)商酌.(zhuó)譬.如(pì)诲.人不倦(huǐ)
B.打拱.(gǒng)拖沓.(tà)驿.路(yì)悲天悯.人(mǐn)
C.馨.香(xīn)适宜.(yì)亵.玩(xiè)鲜.为人知(xiǎn)
D.洗涤.(tiáo)契.约(qì)露.宿(lù)颠沛.流离(pèi)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锡箔盔甲感慨人声鼎沸
B.朗润抖擞响晴花枝招展
C.澄清静谧吝啬淅淅沥沥
D.铃铛化妆絮叨美不盛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林的奇山胜景,巧夺天工
....,吸引着无数游客去观赏。
B.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
C.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操场上拖泥带水
....的。
D.四川雅安抗震救灾前线,武警消防官兵首当其冲
....,克服困难,开展救援工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睡。
B.文明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一动往往可以显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
C.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
D.5月3日至4日,中美就经贸问题举行了磋商,达成了就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
5、下列句子中有关语法修辞所作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担心”“想念”“出现”“应当”等词语的词性,都是动词。
B.“凌乱”“强壮”“清脆”“笔直”等词语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C.“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
....。
”句中的加点词
....,漠不关心
是贬义词。
D.“那只猫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这个句子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遇到什么事,人家才肯帮助你。
①这样的人不需要考虑何时会露出马脚,自己的内心会一直很踏实。
②同时,因为你人前、人后脸孔合一,别人与你相处,内心也更加踏实。
③人前、人后脸孔一致的人,更有机会走向人生的远方。
④一个人内心踏实,想干点正经事就放得开手脚,假以时日,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⑤别人的内心踏实了,自然也就愿意向你交出心来。
A.③④②①⑤B.③①④②⑤
C.④③①②⑤D.⑤②①③④
7、古诗文名句默写。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 。
(刘禹锡《陋室铭》)
(2)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 。
(李商隐《贾生》)
(3)__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4)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 。
(赵师秀《约客》)
(5)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无案牍之劳形 (2)不问苍生问鬼神 (3)政入万山围子里 (4)闲敲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陆象山①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②观棋,如是
..者累日。
棋工曰:“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
”象山曰:“未也。
”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
卧而仰视之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③》数也。
”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
乃起谢曰:“某④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
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
”象山笑而去.。
(注)①陆象山,南宋哲学家。
②肆:店铺。
③河图:介绍占卜等内容的书。
④某:我。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某/是临安第一手棋 B.某是/临安第一手棋
C.某是临安/第一手棋 D.某是临安第一/手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如是(________)
(2)悟(________)
(3)去(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常坐临安市肆观棋。
(2)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
4.陆象山棋艺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
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
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
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
大画家交往的故事。
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
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
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
”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
”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
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
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
恰恰错了。
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
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
⑥这就叫细。
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
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
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
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
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
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
”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
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
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
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
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
呀,这次画错了。
”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
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
”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
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
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
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
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2.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
3.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画家一愣
..,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
..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
画家当即
..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5.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鹅,鹤,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2、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
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
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
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
我就经历了好几次。
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
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
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
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
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
..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
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
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
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
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
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
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
..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
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
..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四、写作题(40分)
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通过听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我们听到歌曲,愉悦身心;我们听到知识,提升自己;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丰富了我们的感受。
请你以“我听到的一个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交代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
②适当运用人物描写手法。
③语句通顺,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参考答案:
一
B
D
B
B
D
B
棋子落灯花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6)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二
1.A
2.(1)像这样(2)理解,明白,醒悟(3)离开
3.(1)陆象山常坐在临安集市的店铺里看人下棋
(2)如今和先生对弈,反而被让一子,先生天下无对手了。
4.①观摩他人下棋;②善于知识迁移;③善于思考领悟。
三
1.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2.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意对即可)
3.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4.“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将信将疑(惊奇),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
5.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转换成了好诗。
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
实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1.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2.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
(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
)
4.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