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高三上期中考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保山市高三上期中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9高一下·静海月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萧瑟盗拓发髻遥岑远目舞榭歌台
B . 巷陌迄今销魂玉枕纱厨修戚相关
C . 天堑罗绮珠矶吟赏烟霞唉声叹气
D . 推衍休憩嬉戏冠冕堂皇繁文缛节
2.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 .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 . “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考生必须正确对待,在填报时做出取舍,”招生老师表示,如果看重学校,对专业要求就不能太苛刻,尽量服从志愿调剂。
C .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
D . 学习《红楼梦》尤其要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 (2分)(2017·大理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推进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文火熬粥的“慢功夫”,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灌输,多一些春风化雨的滋润。
②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是别开生面的大家。
他们的创作实践,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地位,使之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朵奇葩。
③对甘地的许多观点,泰戈尔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苛评有加。
然而,他对甘地的品格却极为钦佩。
我们从他们的友谊中看到了什么是伟大情怀。
④《康熙秘史》已经在三大卫星频道播出多日了,夏雨饰演的康熙也大热银屏,影帝演皇帝入木三分,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⑤黑龙江省公安厅纪检委纠风办工作人员徐某利用职务便利为虎添翼,私自为黑社会头目办理省公安厅特邀监督员证。
⑥2015年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半决赛结束后,丁俊晖接受了记者采访。
一向给人青色腼腆印象的小丁,此次面对媒体提问却口若悬河,显得成熟自信。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⑤
C . ②⑤⑥
D . ③④⑥
4. (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公园里展出的有象征中华民族的“中华巨龙”等冰雕艺术品,也有取材于《西游记》、《海的女儿》等神话和神话故事。
B . 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冒着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C . 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能不能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D . 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到学术会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他就变得分外活跃并且健谈多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5. (6分) (2015高二上·云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
“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
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
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
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
李杜作品同是从
“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
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
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
“风”“雅”以后有李杜。
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
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
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
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
一句话,弥漫着当时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
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
(有删改)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1)
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 . 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
C . 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D . 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的,但李诗偏于“风骚”,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
B .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C . 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D . 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3)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 . 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C . 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 . 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5高二上·邛崃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
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
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陈边事,遣对行在①。
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副京东运判杜时亮使金。
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
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②军,不克与时亮会,独驰入其壁,将上国书。
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③。
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之士也。
”命往见豫,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
”力拒不行,乃至京师,濒死者数四。
豫僭号④,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
豫悚而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归,人谁直我,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业已至此,夫复何言。
”即拘留汝为。
然以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
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驰。
”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
高宗忆其忠,特转通直郎。
久之,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
桧将械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
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
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假僧舍居之。
桧死,汝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
”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
”汝为尚气节,博物洽闻,饮酒至斗余,未尝见其醉,或歌或哭,涕泪俱下。
(选自《宋史·宋汝为传》,有删节)
【注】①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②完颜宗弼:金兀术。
③僇辱:僇lù,羞辱。
④僭号:冒用帝王称号。
(1)
对下列句子中横线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阖门:全家
B . 时秦桧当国当国:主持国事
C . 见其议论英发英发:抒发
D . 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历历:清晰准确的样子
(2)
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B . 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C . 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D . 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汝为在寿春单独将国书交给宗弼,宗弼盛怒,宋汝为临危不惧;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后到了京师。
B . 宋汝为先向高宗皇帝面陈边事,得到赞许;宋汝为逃回南宋后向朝廷献《恢复方略》,当时秦桧掌管国事,
《恢复方略》被搁置不问。
C . 秦桧下令捉拿宋汝为,宋汝为得到消息后改名换姓,徒步入蜀,与杨企道结为至交;秦桧死后,杨企道劝他回朝廷被他婉拒。
D . 家仇国恨集于一身,宋汝为立志复仇报国,只是命运多舛,均无法实现,时而借酒浇愁,以泪洗面。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
②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
四、默写 (共1题;共8分)
7. (8分) (2017高一上·泰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
(2) ________,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3)吾师道也,________?(韩愈《师说》)
(4)彼童子之师,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更待菊黄家酿熟,________。
(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8)牢骚太盛防肠断,________。
(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 (2017高二下·宜昌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
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 . “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 . 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D . 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E . 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2)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1分)
9. (5分)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项目的报道,请说明该项目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
一项名为“基因地理”的全球科学研究计划在北京启动。
来自10个国家的人类遗传学家,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并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
如果说10年前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关注人类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项目则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
已有的遗传学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
随着人们的流动和杂居,人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
⑴研究途径:(不超过24个字)
⑵最终成果:(不超过12个字)
10. (6分) (2015高二上·任城期中) 请把下面的句子连缀成顺序合理的文段,在横线上填写序号即可。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
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9高一上·龙陵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瓦缸摔成碎片。
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样的联想和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5-1、
5-2、
5-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1、
6-2、
6-3、
6-4、
四、默写 (共1题;共8分)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1、
8-2、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1分)
9-1、
10-1
、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