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加温针灸治疗对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针加温针灸治疗对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
崔永攀
【摘要】目的为有效改善周围性、中枢性面瘫患者症状,临床探讨电针、温针灸联合用于疾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门诊部门收治的86例中枢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门诊号单双数将面瘫者分为传统组(药物+电针治疗)、观察组(加用温针灸治疗),组数均为43例,观察治疗后患者面
瘫症状改善情况,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同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学指标(IgG、IgM)变化情况,统计患者面瘫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治疗
率依次为96.4%、85.7%,明显高于传统组82.8%、66.7%,观察组治疗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IgG、IgM水平改善效果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瘫患者临床以温针灸、电针联合治疗,症状显著改善,疗效好,可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
【年(卷),期】2017(007)011
【总页数】4页(P207-210)
【关键词】面瘫;疗效;温针灸;电针
【作者】崔永攀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肇庆 526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面瘫根据其发病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周围性、中枢性面瘫,后者病因为内囊内中枢神经、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受损所致,前者为炎症和病毒感染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面神经水肿所致[1]。

疾病会造成面部肌肉瘫痪引发挛缩,若不及时治
疗不仅影响患者外观,同时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均会造成严重影响,由于目前临床关于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因此疾病无特异性治疗,常见疾病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激光、穴位注射、电针、理疗等[2-3]。

不同治疗方法临床
获得的疗效也有一定差异,疾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歪嘴风、口眼斜、吊线风等范畴,病因为外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造成脉络经气阻滞、失养,从而造成肌肉纵缓不收,出现面瘫症状,目前临床多以电针进行治疗[4]。

其通过对局部穴位使用低频
脉冲电流刺激,从而改善神经营养、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增强肌纤维收缩,调整人体组织功能,促进受损神经和肌肉的修复
再生,进而改善患者症状[5]。

但对于中枢性面瘫者由于病情较为严重单以电针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有学者提出电针、温针灸联合用于疾病治疗,本次我院观察两种治疗方式联合用于疾病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 2014 年 1 月~ 2017 年 1 月期间门诊部门收治的86例中枢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经检查无脑梗死、脑出血意外、后颅窝病变者,可积极配合治疗,有良好依从性,无用药禁忌症,符合临床内科疾病诊断中关于面瘫的诊断标准[6];排除标准:女性患者出现妊娠、哺乳情况,经检查为疾病其他
原因所致的继发性症状,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经检查为腮腺肿瘤、
腮腺炎者,临床资料不全。

按门诊号单双数将面瘫者分为传统组、观察组,传统组43 例,其中男 23 例,女 20 例,病程 5 ~ 24d,平均(10.9±2.4)d,中枢性
面瘫 14 例、周围性面瘫 29 例,年龄 29 ~ 68 岁,平均(40.8±5.2)岁;观察组男 22 例,女 21 例,中枢性面瘫 15 例、周围性面瘫 28 例,病程 4 ~ 23d,
平均(10.7±2.5)d,年龄 31 ~ 69 岁,平均(40.6±5.1)岁,本次所有面瘫患
者均为单侧发病,患者疾病分型、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
批准。

疾病诊断标准:以《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作为参考,患者突然起病且表现
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眼裂变大,流泪、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口角下垂并偏向健侧等,同时伴有听觉障碍、味觉障碍,外耳道感觉障碍、乳突部疼痛、泪液减少等症状。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面部肌肉功能锻炼,如练习厥嘴、皱眉、耸鼻、吹口哨、闭眼、鼓腮等动作,使用抗炎、抗感染、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 C、地巴唑、强的松、甲钴安、维生素 B 等,对于病情较重者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剂量 10mg。


时指导患者面部以温毛巾热敷,注意面部保暖以及饮食,传统组行电针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取穴颊车、足三里、风池、阳白、地仓、合谷、百会、承浆、太阳、颧髎、下关等,每次治疗取穴 3 ~ 4 个,以0.25mm×40mm毫针直刺,后接脉冲电针治疗仪,输出脉冲波为疏密波,参数频率疏波为 1Hz、密波为 20Hz,以患者有酸胀麻感痛感为宜,每日 1 次,每次 30min,一周进行5 次,连续治疗 6 周。

观察组加用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传统组相同体位以及穴位,行平补平泻法,以小幅度、小角度、均匀提插捻转,同时针刺后开始熏灸,点燃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穴位 2 ~ 3cm 处进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温热、无灼痛为宜,每日 1 次,每个穴位灸3 ~ 4min,一周进行 5 次,连续治疗 6 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患者面瘫症状改善情况,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同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学指标(IgG、IgM)变化情况,统计患者面瘫治疗时间。

1.4 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7],根据患者口角歪斜、表情变化、上额运动、鼻唇沟等
变化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估,治愈显效:治疗后患者谈笑时无口眼歪斜,可以正常露齿、鼓腮、张嘴,面部在静态和动态时双侧均对称,患者饮食无影响。

恢复良好:患者口角轻度不对称,额头纹、鼻唇动作存在障碍沟明显恢复,眼轮匝肌、表情肌、轮匝肌明显改善,可观察到轻度挛缩、半侧面部痉挛以及联带运动。

有所改善:患者仍有口眼歪斜症状但较治疗前改善,张嘴露齿、鼓腮、闭眼等,双侧鼻唇沟、额头纹呈不对称状态。

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上额无运动、口角下垂、眼不能完全闭合,在静态和动态时患者面部不对称,治疗无效。

患者入院后次日以及用药结束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置于抗凝管中,对样血使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参数为 3000r/min,时间为 5min,取血清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生产的CytoFLEX 流式细胞仪对免疫学指标 IgG、IgM 含量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5.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gG、IgM水平变化情况
入院时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 IgG、IgM 水平改善效果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周围性面瘫患者疾病治疗效果评估比较
观察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改善率为 96.4%,明显高于传统组 82.8%,观察组治疗效
果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中枢性患者疾病治疗效果评估比较
中枢性面瘫观察组改善率为 85.7%,与传统组66.7% 比较,观察组症状改善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两组疾病治疗时间统计比较
观察组面瘫治疗时间为(21.63±4.72)d,传统组(29.64±5.38)d,观察组面瘫治疗治疗明显短于传统组(t=7.339,P < 0.05)。

面瘫是以患者面部肌群运动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突然、无性别年龄差异,临床症状以口角歪斜、下垂,鼻唇沟变浅,吞咽障碍、发病机制至今未阐明,临床尚无特异性治疗,对于疾病治疗临床提倡早发现、早治疗,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患者恢复越快[8]。

西医主要根据患者症状给予营养神经、抗炎、抗感染等治疗,同
时对面部进行按摩、功能性训练,以加速局部神经再生,防止面部肌肉萎缩,恢复表情肌、轮匝肌、眼轮匝肌功能,但临床效果不理想[9-10]。

而中医在面瘫治疗方面已有久远历史,在《灵枢·经筋》中曾记载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其中目不合、口僻症状与面瘫者眼睑不能闭合、口角下垂等症状相符[11]。

疾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歪嘴风、口眼歪斜、吊线风等范畴,病因为外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造成脉络经气阻滞、失养,从而造成肌肉纵缓不收,出现面瘫症状。

面瘫多由于患者脉络经气阻滞、气血痹阻,导致筋脉弛缓、肌肉纵缓不收所致,临床多采用电针进行治疗,其通过对局部使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促进面部神经组织代谢,使神经兴奋性提高[12]。

同时电针治疗能增强肌纤
维收缩,利于受损神经、肌肉的修复再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利于鼓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改善面瘫症状,但对于病情较为严重者,其治疗时间较长,患者恢复缓慢[13]。

因此临床为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有学者提出将温针灸、电针联合用于疾病治疗,能有效缩短疗程、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症状。

本次研究显示以温针灸、电针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治疗率依次为 96.4%、85.7%,疗效显著高于单用电针治疗的传统组 82.8%、66.7%,(P < 0.05),
结果提示观察组周围性、中枢性面瘫症状改善效果好。

温针灸是我国传承数千年的传统疾病治疗方式,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曾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同时在《医学入门》一书也曾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
者灸之使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使热外发,火就燥之义也[14]。

温针灸治疗主要是将针刺、艾灸联合进行治疗,针刺具有活血通络、补虚益气的作用,能调养经脉气血、改善面部肌肉营养,有效改善筋脉、肌肉失濡养而致纵缓不收的情况,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症状[15]。

同时局部针刺治疗能加快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缺血水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使外邪得散,而艾灸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以温热效应刺激穴位、促进气血循环,使患者面部肌肉收缩恢复节律,起到活血通络、柔筋缓急的效果,从而促进患者面部神经、肌肉修复和再生,使筋脉得养、面瘫得愈[16-18]。

且本次针灸取穴地仓、阳白、颊车、风池、合谷、百会、等穴位,这些穴位同属阳明,以针灸治疗能祛风止痛、疏散风邪,从而改善病症,同时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时间明显较传统组短[19]。

我们推测这
是由于针灸加快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缺血水肿,而电针能提高神经兴奋性、调整人体组织功能、增强肌纤维收缩、加快神经组织代谢,两者联合起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2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后观察组 IgG、IgM水平改善效果优于传统组(P < 0.05),结果
提示电针、温针灸能改善患者免疫球蛋白。

综上所述,面瘫患者临床以温针灸、电针联合治疗,症状显著改善,疗效好,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关文献】
[1]吕万明 .电针加温针灸治疗对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582-584.
[2]卢永军 .电针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2):91.
[3]刘金,侯晋生,徐继信,等 .温针足三里治疗难治性面瘫的疗效及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J].中医
药导报,2010,16(9):74-75.
[4]徐华平,曾丽萍,冯珍,等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面瘫的疗效观察 [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1,51(3):105-106.
[5]杨建英,郑士立,葛佳伊,等 .温针灸配合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 47 例观察 [J].浙江中
医杂志,2015,50(6):440.
[6]邢金云,任秀梅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25-28.
[7]韩燕,陶文剑,田青乐,等 .温针灸翳风穴为主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J].中国中西
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5):376-377.
[8]刘铭,马晖,富晓旭,等 .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 40 例疗效观察 [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86-89.
[9]郭林清,查炜 .温针灸不同灸量配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J].陕西中医,2014,35(12):1673-1674.
[10]熊中慧,李茜,贺宏,等 .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36 例临床观察 [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2):78-79.
[11]朱小马,唐玉红,王德娇,等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35 例 [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4):62-63.
[12]王为凤,陈妙根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36-39.
[13]冯涛 .电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J].心理医生,2015,21(20):72-73.
[14]胡昌河 .温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 60 例 [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36,38.
[15]张晓梅,孙建华 .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 27 例 [J].河南中医,2016,36(1):148-150.
[16]李湘云,蒋福生 .电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74例总结 [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5):11-12.
[17]倪瑛,黄钰玲,郑焱,等 .温针灸足三里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J].四川医学,2013,34(2):230-232.
[18]刘铭,马晖,富晓旭,等 .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 40 例疗效观察 [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86-89.
[19]郑美华,叶婷,王广武,等 .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9):58-60.
[20]张海军 .PNF 技术在中枢性面部瘫痪患者中的运用 [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2):187-1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