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课件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跳读的方式 翻阅全书
以跳读的方式翻阅全书
以跳读的方式翻阅全书
以跳读的方式 翻阅全书
当拿到一本书 时,我。们不要一 页一页地去翻, 要先看书的标 题和副标题、 作者和出版者 、编者的话和 关于作者的说
明;
A
然后浏览目录, 阅读内容提要 、前言或后记; 最后,以跳读的 方式大体翻阅 全书,并注意每 章里面的小标
五、重点突破
作者在行文构思有何妙处?
答:首先,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 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
栏 目
让读者回味无穷。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
链 接
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
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
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歌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
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 目
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
链 接
道破天机。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个西
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
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 运用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 家。他使比喻这一常见惯闻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学 外 文 系 毕 业 , 1935 年 赴 牛 津 大 学 攻 读 , 获
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
国后,在多所大学担任教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栏 目
副院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钱先生博学多能, 链
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 接
第三单元
第10课 谈中国诗
栏 目 链 接
1 识记有关钱钟书的文学常识;识记本文字词。
2 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 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3
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
栏 目
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作家简介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
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
链 接
“早衰”,以致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 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 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 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答: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
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
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很大。
栏
目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同时,中国也有 链
“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中国诗 接
里也有西方诗歌的品质特征。
2.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
答: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
初三学生刘某以737分的高分在7万名考生中 独占鳌头,成为重庆市近十年来中考丢分最 少的人,其中四科都是满分,这样的好成绩让
人瞠目。尽管如此,刘峻琳似乎还不满 足:“再仔细数学其实也可以拿满分
1
由于父母没有对他过多雕琢,刘峻琳 属于那种没有什么特长的学生。
2
双休日,其他同学都在上各种补习班,只有 我是自由的,爸爸妈妈也不管我,让我有充 裕的时间去参加体育运动或者看课外书。
这种方法由美国教育学家比尔·科斯比和前苏联 2
著名学者奥库兹涅佐夫等人提出,并在实践中不
断丰富和完善。
3
快速阅读有三种表现方式
1.跃式阅读。读书时不要逐句逐段,而是跳跃式的,
01
读开头、读领头句、读结尾。
2.扫描式阅读。即阅读时视线要垂直移动,
02
瞄准重要字词即可。比如在阅读“那么,有
没有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呢?”这句话时,
看课外书是我最大的爱好,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对 于一般内容,我会加快阅读速度,而对于那些经典好 句好段,我就会慢慢品读,一页读几分钟。班主任杨 老师说:“刘峻琳的每篇作文从选材到立意都很大 气,其立足点都不是个人、家庭,而是从民族、国家
等角度去写,这都与他的阅读习惯有关。
刘峻琳同学的阅读习惯非常好,有 快读有慢读,既保证了一定的阅读 速度,同时也没有落下重点。下面 我们来介绍另外一种快速阅读法。 1
答: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课文以说理为主, 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而是艺术的高雅的谈笑风生, 充满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
栏 目 链 接
四、技巧总结
1.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文章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自如。开头先亮出“中国诗”的
概念,从对这个概念的整体印象出发谈论,指出谈中国诗的一
题 B
这样,就能基本 了解这本书的 内容,然后再决 定是否值得去
读。
C
感 谢 观 看
感谢观 看
目 链
内容。
接
2.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要求 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 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 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栏 目 链 接
一、主题概括
本文作者用幽默和睿智的语言,通过中西方诗歌的对比,
形象地阐释了中国诗的特征: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
谈及诗歌题材内容方面的问题。这样安排,一是因为在这一点
上中外没有太大的区别,二是作者要着重指出,人类文化的区
别是表象的,本质是相通的。
2.使用大量精妙的比喻,幽默而睿智。
课文中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比喻,加深了我们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
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 栏
了本次演讲中为什么“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的
原因。具体概括为: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加以论述,
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四、相关链接
1.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
然的文艺思潮。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
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 栏
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
只要抓住“有学识快速阅读”这两个关键
词语,就理解这个句子的基本意思了
快速阅读有三种表现方式
3.组合式阅读,即群读。要想做到群读需要经过不
断地训练才能达到要求。我们可以找一篇通俗易懂
03
的短文来进行群读,训练自己一次扫视3~5个字或词
。经常进行这样训练,快速阅读速度就能大大提高
。
以跳读的方式 翻阅全书
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
其次,全文每一个论述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如中国
诗的发展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
的见解。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 栏
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 目
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但作者不只是生硬地提出
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 栏
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
目 链
的丰富生动的比喻。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 接
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在课 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 外的一切文史资料,涉猎广泛。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 识取胜。
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同时对中西诗本位思 栏
想提出批判,提出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
目 链
接
二、结构图示
栏 目 链 接
三、文本探究
1.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答: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 栏
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目
般印象是站在比较文学立场上的。
栏 目
链
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理解这个概念,才能得知中国诗与 接
外国诗的区别,进而延引至诗歌之起源与发展来谈。作者指出,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
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接着谈及中外诗
歌的区别,由外到内,由远到近,娓娓道来,环环紧扣。最后
海对美国人作的一篇英语讲稿节译而成的。本文的听众是
美国朋友,所以本文开宗明义人的材料和西方的诗歌来 目
作比较,用的是“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作者列举中外
链 接
诗歌,从民族风俗学、风格学,乃至哲理意义学等多个角
度阐明了中国诗歌所具有的特征。文章在后半部分还申明
二、作家作品
本文文题为“谈中国诗”,作者在文中主要谈了中
国诗的如下特征: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讲究含蓄蕴
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最后谈了对待中国诗歌和中 栏
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用 目
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
链 接
学理。
三、背景概览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
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
链 接
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
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
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
初中生要掌握快速阅读的能力,这对提 高阅读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高效学习经验 阅读书籍有快有慢
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
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
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
《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
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
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多方面的
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