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二卷语文试卷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中国学者有责任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国典籍的翻译质量。

1. 以下关于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较晚,但已有一定的成果。

B. 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

C. 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使得外国学习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
内核。

D. 中国学者有责任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国典籍的翻译质量。

2. 材料一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观点?()
A.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
B. 因果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C.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D. 对比论证、因果论证、举例论证
3. 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B. 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

C. 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使得外国学习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D. 中国学者有责任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国典籍的翻译质量。

4. 材料一中,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
A. 中国学者有责任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国典籍的翻译质量。

B. 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

C. 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使得外国学习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D.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但已有一定的成果。

5. 以下关于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但已有一定的成果。

B. 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

C. 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使得外国学习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D. 中国学者有责任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国典籍的翻译质量。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读者,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然而,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内容低俗、抄袭成风等。

为了规范网络文学的发展,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推动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6. 以下关于材料二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文学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B. 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C. 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

D. 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7. 材料二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观点?()
A.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
B. 因果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C.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D. 对比论证、因果论证、举例论证
8. 以下关于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文学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B. 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C. 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

D. 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古诗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则士皆欲食其肉;若挞其背,则举国而皆视之。

然则何贵于士?不贵也。

士之不儒者,何也?彼有取尔也。

取诸其有余,以供其不足,则天下平矣。

故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9. 以下关于文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认为,只要有利于国家,就可以追求利益。

B. 孟子认为,仁义比利益更重要。

C. 孟子用“士皆欲食其肉”来比喻士人对待国家利益的态度。

D. 孟子认为,士人对待国家利益的态度是不重视的。

10. 以下关于文言文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有利于国家。

B. 孟子认为,仁义比利益更重要。

C. 孟子用“士皆欲食其肉”来比喻士人对待国家利益的态度。

D. 孟子认为,士人对待国家利益的态度是不重视的。

11. 以下关于文言文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有利于国家。

B. 孟子认为,仁义比利益更重要。

C. 孟子用“士皆欲食其肉”来比喻士人对待国家利益的态度。

D. 孟子认为,士人对待国家利益的态度是不重视的。

12. 以下关于文言文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有利于国家。

B. 孟子认为,仁义比利益更重要。

C. 孟子用“士皆欲食其肉”来比喻士人对待国家利益的态度。

D. 孟子认为,士人对待国家利益的态度是不重视的。

13. 以下关于文言文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有利于国家。

B. 孟子认为,仁义比利益更重要。

C. 孟子用“士皆欲食其肉”来比喻士人对待国家利益的态度。

D. 孟子认为,士人对待国家利益的态度是不重视的。

(二)古诗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16题。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 以下关于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B. 诗人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C. 诗人借助自然景色抒发情感。

D.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赞美自己。

15. 以下关于古诗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B. 诗人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C. 诗人借助自然景色抒发情感。

D.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赞美自己。

16. 以下关于古诗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B. 诗人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C. 诗人借助自然景色抒发情感。

D.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赞美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