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红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红橘》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叫郭瑾。

我来自于周口市纺织路小学,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家乡的红橘》。

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对本课我的教学构想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家乡的红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5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的课文。

第二单元是以“景物”描写为主题展开的。

本文处在单元中心,共6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清晰写作结构向读者展现了橘子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

其明朗鲜活又不失童趣的语言,规整清晰的写作结构,真挚朴实的主题个性,都深深吸引着学生。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加上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并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图片,理解记忆二、三、五自然段。

4.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并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抓住特点,试着写一写。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橘的。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研读赏析课文,能够自主地感悟出课文的写作手法,文章结构,并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本堂课我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谜语激趣、创设情景、朗读品味、“三觉”体验等方法,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让学生逐步入情、动情、移情,最后抒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另外,结合我对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橘园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因此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即电教法,直观的把图像给予学生,辅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学法上,为了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和体验感知法,让学生学会读后质疑、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设定用两个课时去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旨在帮助学生预习课文,识记生字新词,读通语句,了解文章大意,为第二课时学生能更好地研读赏析课文清扫障碍。

我将以谈话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以多种新颖的方式来识记本课的生字:如画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联系词语和句子理解记忆;或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独特的识字经验,心得感悟,意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动力。

若通过小组内合作学习得到了经验成果,可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解说,最大限度的“把讲台还给学生”。

让学生爱上识字写字,成为自己的“小老师”。

其间,我只在一旁“洗耳恭听”,如有需要,及时纠错,但始终保持配角角色的定位。

然后我会建议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合作朗读课文,如分段读,开火车读,读后点评等。

在学生读时,我会相机分组予以倾听,加以鼓励和指导,让学生能把词语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最后,布置生字词抄写作业,发放第二课时需要检查的生字词习题,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第二课时)
<一>谜语激趣,引出课题。

“小小红坛子,装满红饺子,吃掉红饺子,吐出白珠子。

打一种水果。

”谜语导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民间小游戏,触动了他们活泼敏感的神经,激发了他们对本课描写事物------红橘的学习热情。

而这种学习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就首先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落实基础,抽查复习。

请学生拿出上节课布置的生字词习题,汇报练习成果。

再抽查一两名学生,跟着课件出示的内容,读准字音,最后齐读。

提醒如有生疏的字词,再加以练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文,并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悟出本课的写作顺序及表示时间的词语,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在学生自由读文时,多媒体课件应展示本课全文页面,并走入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阅读情况,如遇学生发问,便于及时指导。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此环节力图将学
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解决教学重点。

<四>再读课文,探究体验。

学生经过刚刚自由读文梳理的脉络,了解到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红橘的。

在初次阅读体验中,一定会有自己的感悟。

此时我就要看准时机,点拨探究,让学生“跟着感觉走”。

我会出示课件:“读完课文,你最喜欢那一段?组内成员互相美美地读一读,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吧。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这一环节我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他们,而且要深入学生组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能够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

如果说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难免会有些片面的话,那么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就趋于明朗化了。

我会根据学生自由的发言汇报情况,适时有顺序地板书他们喜欢段落的关键词“叶(树)、花、青果、红果”,“水到渠成”地使教学进入第五阶段。

<五> 精读重点,“三觉”体验。

这里的“三觉”是我为本课量身打造的教学方法:即“视觉、触觉、味觉”。

学生在生活中不难见到橘子,但在课堂上可以看到、摸到、尝到青橘和红橘的感官体验应该还属新鲜。

我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拉近生生、师生在课堂上的距离感,甚至还可以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对红橘由衷喜爱之情的桥梁。

本文的重点段落是二、三、五自然段,特别是三、五自然段。

在这几段中,我会采取引导法,如“第三段中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橘子花“大小、颜色、味道”的相关词句;还有亲身体验法,如“谁来闻一闻橘子花的好朋友茉莉的香味,用文中的句子把这香味洒满教室!”;还有“谁来尝尝这青色的果子?告诉我们味道如何?”“剥掉皮,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儿的?”等等这些问题,结合出示的课件图片,如:茉莉花和橘子花的对比照片;青橘和红橘的照片等,使得学生无论从感官还是内心,都和作者保持同步,进而深深地理解作者对家乡红橘的喜爱,能够发自肺腑的赞叹“家乡的红橘,真让人喜爱呀!”这也是课文的最后一句,作者寄红橘向家乡表达的深厚情感。

<六>理清结构,学习拓展。

最后,和学生一起回顾全文,出示课件,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自主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并提出“我们家乡有哪些惹人喜爱的水果?”条件充分的话,展示当地的几样时令水果,请学生仔细观察,触摸品尝,从而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计
春四五月秋十一月喜爱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