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知识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
政治和军事知识提纲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内容提要】
宋朝(960年-1279年)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时期,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共历18帝,享国319年。

政治上,通过分权与收权来加强专制集权,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

同时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且常有摩擦,民族交融加强的同时边疆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

军事上,吸收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兵制有较大改变。

时空定位】宋朝(960年-1279年)
知识体系】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
1.背景:
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
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
削弱;
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
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
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
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影响:
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
政治风气保守疲沓;
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
1.边境危机:
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
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
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

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之一,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面临着财政、政治和军事危机,其中财政危机主要是由于“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存在,导致国家积贫;政治危机则是由于收回兵权、分割军权,分化事权等问题,导致国家积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庆历新政是北宋改革的第一次尝试,由XXX和XXX领导,主要目的是整顿吏治。

然而,由于改革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最终失败了。

但是,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XXX变法,也称熙宁变法,是北宋改革的第二次尝试,由于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XXX变法的核心是富国强兵,通过一系列措施,如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XXX税法、市易法等来富国;通过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等来强兵;通过改革科举制和整顿太学来育才。

XXX变法虽然未触动大地主
土地所有制,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北宋变法改革的一次积极尝试。

南宋时期,由于外部和内部原因,南宋处于偏安状态。

外部原因主要是金的崛起和励精图治,实力强大,金灭辽及北宋(靖康之变);内部原因主要是连年征战、岁币,造成内部空虚,统治腐朽、无能,破坏军民抗金斗争,长期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南宋建国于1127年,XXX在临安建国。

南宋与金之间曾发生过XXX抗金和绍兴和议的事件,南宋向金称臣,后“世为侄国”,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