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同步练习: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同步练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指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实际上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是()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衷
D.司马睿
2.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昙花一现,其统一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
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西晋代魏
D.少数民族的内迁
3.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宗室大内乱,众多宗室诸王被杀。
这一混战主要在下列哪一地区进行?()
A.长安B.洛阳
C.建康D.成都
4.观察下面地图,与东晋(317—420年)对峙的北方所处的时期称为()
A.五代时期B.十国时期
C.十六国时期D.三国时期
5.下列能体现西晋历史状况的有()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②短期统一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④八王之乱致使西晋灭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曹丕B.苻坚
C.王猛D.司马炎
7.读图,回答问题。
图B
(1)图A是八王之乱示意图,这些宗室诸王势力的强大源于哪个皇帝实行的什么制度和措施?这一战乱发生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请总结这场混战的实质及影响。
(2)图B是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主要出现在哪一时期?结合分布图,写出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内迁后,西晋统治者对其实行了怎样的统治?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3)西晋政权最终被内迁少数民族灭亡,从西晋灭亡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教师详解详析
1.B【解析】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2.B【解析】蜀在西晋建立前已经被魏灭亡了,西晋代魏是在266年,西晋灭吴是在280年,所以结束三国割据局面、实现统一的标志是西晋灭吴。
3.B【解析】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4.C【解析】本题涉及历史学习中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
从时间“317—420年”可得出北方处在十六国时期。
5.A【解析】本题考查对西晋相关内容的识记和掌握,同时考查综合归纳和比较能力。
①②③的表述正确,④的表述错误。
八王之乱使西晋从此衰落,并没有灭亡。
因此正确答案为A。
6.B
7.(1)晋武帝实行的分封制;晋武帝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晋惠帝。
实质:统治阶级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引发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东汉、魏、晋时期。
匈奴、鲜卑、羯、氐、羌。
西晋向内迁的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后果: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3)统治腐朽使国家走向灭亡;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言之有理即可)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检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朝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四个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朝②隋朝③西晋④元朝
A.②①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3.某位同学为更好地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特绘制了下面的年代尺,图中①—⑤分别应该填写的是
A.魏、蜀、吴、西晋、东晋 B.魏、蜀、吴、东晋、西晋
C.吴、蜀、魏、西晋、东晋 D.蜀、魏、吴、东晋、西晋
4.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弋文化博物馆”之称。
下列关于山西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发生在今天的西晋城高平市
B.魏晋时期內迁到山西的少数民族主要有鲜卑、匈奴、氐族
C.山西在元朝时归属中书省管辖
D.发生在山西地区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6.西晋“八王之乱”的影响主要有
①导致西晋走向衰落②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③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内迁④人们生产生活遭到破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8.中国历史在朝代更迭中不断前进,下列朝代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秦汉时期②夏商西周时期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④春秋战国时期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9.时代特征是某一历史阶段所独有的基本特点。
与“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相适应的是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战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0.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矛盾的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和斗争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11.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12.下列诗句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是
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居。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A.秦朝 B.西周 C.西晋 D.元朝
14.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以下哪两个封建王朝的共同点
A.秦朝、汉朝 B.秦朝、西晋 C.汉朝、西晋 D.西晋、北魏
15.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内部的腐朽与斗争 B.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C.民族矛盾激化 D.阶级矛盾尖锐
二、非选择题
16.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
——《魏书》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
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一改姓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1)材料一中迁往中原的“北方民族”有哪些?(任答两个即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哪些有利因素?
(3)材料二、三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特点?两则材料涉及到哪两项改革措施?
(4)这一改革与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
材料四: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见下图)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建立了北魏政权,并努力学习和接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哪一个内迁的少数民族?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主要有哪两种类型?(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中北方人口南迁就导致了材料三中“时和年丰,百姓乐业”的结果?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请说说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1-15.ACABC CCCDB ABCBA
16.(1)匈奴、鲜卑、羯、氐、羌(任答2个即可)
(2)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
(3)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向汉族学习);说汉语、改汉姓
(4)促进民族交融事件:张骞通西域 / 张骞出使西域联系:张骞通西域,为日后丝绸之路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17.(1)鲜卑族
(2)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人口南迁
(3)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教案】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
教材分析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
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
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
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
讲清其中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
历史提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
西晋速亡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7月10日,伊拉克北部最大城市摩苏尔被反恐组织占领三年后获得全面解放,反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即使是全球化的今天,在中东地区仍然存在着如此多的不安因素。
而在中国历史上,战乱纷争带来的苦难依旧历历在目。
三国在经历了局部统一之后,历史是如何发展的?揭开今天新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伊拉克战争摧毁性破坏的照片来指出和平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建立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赤壁之战后,魏、蜀、吴相继称帝,转而经营自己的国家。
在此期间,三个国家都在等待着合适的时机,这种等待是奔腾的暗流,是涌动的岩浆,终有一天,会冲垮暂时的平衡,迎来新的统一。
教师给学生提问:在三国鼎立之后,历史的进程如何发展?
2、教师向学生展示三国鼎立之后发展的一组数据对比,让学生思考:魏、蜀、吴这三个国家中,哪一个最有条件统一全国?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达到巩固久知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3、教师向学生介绍司马懿,并详细讲解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结束的?
师:引导学生形成三国到南北朝这段历史的整体印象——北方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南北分裂。
明确顺序:(建立)魏蜀吴→(灭亡)蜀魏吴
时间:220年→280年。
3.看教材、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依照图示将内迁的少数民族“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标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概况,学生通过地图填空,加深记忆。
(二)八王之乱
1、教师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指司马家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
这场战乱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
另外: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八王”主要仅指主要参与者)
给学生提问:在太康盛世的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隐患?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找出答案。
材料一: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晋纪一1)大封同姓诸王
材料二:时帝多内宠……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
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
——《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2)皇帝享乐
材料三: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晋书·傅咸传》3)斗富成风
除此之外,教科书上还写到了哪些隐患呢?
4)重税与征兵
2、西晋仅仅是昙花一现,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发表见解(故事的形式讲述这位傻瓜皇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教师总结:A、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弱智;(根本)
B、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耗竭西晋国力;
C、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强调:是一个被少数民族推翻的封建王朝)
【设计意图】以材料探究八王之乱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点的能力。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教师向学生展示古诗《敕勒歌》和敕勒川狩猎图,向学生提问:诗中描述的是怎样的场景?找出你们在这幅敕勒川狩猎图中,看出的哪些事物?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内迁结果:西晋时期,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和敕勒川狩猎图学习少数民族内迁的过程,使教学过程情景化。
2、老师讲解难点并总结: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劫掠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西晋末年的混战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来了解“十六国”,培养时空观念。
4、前秦统一北方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结束?是谁结
束了这种状况?
5、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有何影响?
措施: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影响: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设计意图】了解前秦统一后,维护通知的措施。
【课堂小结】
西晋短暂的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
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存在问题:学生自己没有拓展问题,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部分学生对于自学教材梳理知识点的能力还是不够强,听课的状态也不是特别好。
改进措施:
1、加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好各环节,做到充分,预设周密。
2、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熟悉,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学生根据教材提出问题,并给出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