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生物年级:八年级教学设计:师晓红
7.1.2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二、课标分析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
“课程标准”对这一主题的阐述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在本节的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的有关重要概念为:不同动物发育的方式可能不同。
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别很大。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围绕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展开,选择了家蚕、蝗虫这两种人们较熟悉且具有代表性的昆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运用大量的图片,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这两种昆虫的认知设置了适当问题,有利于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对相对陌生的昆虫的生殖发育知识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1.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导入新课,如以蚕丝制品和其他家蚕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展示,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物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并激发学生探究家蚕生殖和发育的特点的求知欲望。
2.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把饲养家蚕和观看教材中的图片结合在一起,叙述家蚕的养殖过程,结合观看生动有趣的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多媒体课件,从而获得对家蚕等昆虫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的感性认识。
3.利用多媒体展示将蝗虫等昆虫的发育过程与家蚕的发育过程进行对比,获得对不完全变态的认识。
通过以上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变态发育、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的概念,并通过比较其不同点,以解决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4.展示历史上蝗灾的发生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对蝗虫的生殖发育的研究,了解治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意识。
布置学生课后进行饲养菜粉蝶(或家蝇、蜜蜂、蛾子)的实践活动,并帮助学生将昆虫各个发育阶段做成标本,从而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观察材料。
【学情分析】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类群,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类群,同时还是与人类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个类群,因此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对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在上课时要注意多联系实际,多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家蚕等的生殖发育过程,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 通过观察蝗虫等的生殖发育过程,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2.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家蚕和蝗虫(蝉)的生殖和发育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动画;昆虫多样性的录像片;收集家蚕的资料(对人类的益处、祖国“缫丝养蚕”业的发展与影响等)及蝗虫的有关资料(蝗灾发生的情况)。
学生准备:收集家蚕的资料(对人类的益处,养蚕的经验);收集关于昆虫的资料,注意留心观察身边的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殖发育过程。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脑筋急转弯:有一条毛毛虫要过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没有桥也没有船,怎样才能过去呢?
引导学生发现毛毛虫和蝴蝶的关系。
质疑:除了蝴蝶之外,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动物是昆虫?它们和蝴蝶生长发育的过程一样吗?你了解哪些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特点?
学生列举昆虫的名称,描述蝴蝶等昆虫的发育过程。
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可以利用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得出正确结论。
2.利用资料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
在古代世界,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境外传递以“和谐之旅”为主题,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立足亚洲,兼顾五大洲重点国家和城市,前往五大洲(国家、地区)的22个城市。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介绍说,境外传递选取了11个古代丝绸之路途经城市。
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曾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它在历史上第一次将东西方连接起来,成为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提出疑问:丝绸之路是通过什么形成的?美丽的绸缎是用什么织成的?引出蚕的话题,认识到小小的蚕宝宝不仅将物质交换的商品紧密相连,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激发学生了解蚕等昆虫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方案一:教师播放有关家蚕生殖发育的录像片,引导学生了解家蚕的生长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家蚕生殖发育知识的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观察与思考”了解家蚕生殖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形态特点,完成教材的填空题1,统一答案。
进一步引导:家蚕能生产蚕丝,织成丝绸,不仅能给人类使用,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那么,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是怎样完成的呢?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与思考”,分析问题:
2.家蚕的一生要经历几个时期,分别是什么?
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及时点拨有困难的小组,最后得出结论: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的,其特点是雄蛾和雌蛾通过交尾形成受精卵,最终受精卵发育成新的个体。
家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的特点是:身体柔软,具有环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化蛹前吐丝结茧;
蛹的特点是:体表光滑,体形呈椭圆柱状,不食不动,羽化成蛾,破茧而出;成虫的特点是: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被白色鳞毛,不取食,几乎不能飞行,雌雄交尾后,雄蛾死亡,雌蛾产卵后也死亡。
教师强调:家蚕的生殖属于有性生殖,个体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3.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你能简单地介绍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吗?
4. 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说说还有哪些动物与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
蜜蜂、苍蝇、蝴蝶、蛾等昆虫的发育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昆虫的发育过程被称为什么变态发育?学生明确:是完全变态发育。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家蚕的发育过程分析,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你能通过改变其中的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吗?
学生分析、讨论、交流结论: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不正确。
因为春蚕作茧后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不食不动的蛹,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将羽化成为蚕蛾。
因此,此句诗可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这样既符合家蚕的发育过程,又不失艺术性。
学习目标二:其他昆虫的发育
1.蝗虫(或蝉)的生殖和发育
方案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蝉和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配以蝗虫的生殖发育各阶段的标本,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1)蝗虫(或蝉)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与家蚕有何异同?
(2)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有与此相似的发育过程?
(3)研究蝗虫的生殖发育对人类有什么意义?
(1)比较蝗虫成虫和幼虫的差异。
(2)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自古蝗虫就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你会采用哪些方法、在哪个时期消灭蝗虫?
学生欣赏图片,观察标本,思考问题,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
蝗虫的发育过程(1~5:1龄至5龄的跳蝻)
蝗虫(或蝉)的生殖和家蚕是相同的,都是由受精卵开始发育,属于有性生殖。
但其发育过程和家蚕是不同的。
蝗虫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与成虫,无论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相似,被称为若虫,只是若虫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
它的一生中也出现蜕皮现象,共蜕皮5次。
在蝗虫的发育过程中,只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经过蛹期。
2.不完全变态发育
学生自主完成不完全变态发育概念的总结: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和蝗虫的发育过程类似的还有蟋蟀、蝼蛄、螳螂、蟑螂等昆虫。
教师展示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对比表,请学生填写内容(画线部分):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昆虫生殖和发育的相关知识,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的问题:
1.列表比较家蚕和蝗虫在生殖和发育上有什么异同点。
2.举例说明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
3.联系实际生产,怎样才能提高蚕的吐丝量?
4.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期?为什么?
学生整合相关知识,组内交流结论,互相评价,讨论补充,达成共识:
1.
2
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如家蚕、蝗虫、青蛙等动物的发育都属于变态发育。
有些昆虫如家蚕、蜜蜂、菜粉蝶、蝇、蚊等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被称为完全变态发育;有些昆虫如蝗虫、蝉等的发育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无蛹期,就被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3.饲养家蚕时,适当延长家蚕的幼虫期,有利于提高蚕丝的产量。
4.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蝗虫的幼虫期。
因为蝗虫的幼虫仅有翅芽,不能飞行,只能跳跃,活动范围小。
【板书设计】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经历:卵→幼虫→蛹→成虫
2.发育方式:完全变态发育
二、蝗虫的发育过程
1.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经历:卵→若虫→成虫
2.发育方式:不完全变态发育
【典例精析】
1.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纺织丝绸等技术。
其中有一道工序是将蚕茧用热水浸泡后缫丝,此时茧内的家蚕发育到哪一阶段()
A.蛹B.幼虫C.卵D.成虫
答案:A
详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蚕宝宝”是家蚕的幼虫期,幼虫发育成熟后,经过2~3天通宵达旦的吐丝作茧,幼虫就在茧内化成蛹,十多天后羽化成蚕蛾。
所以茧内的家蚕属于蛹期。
2.下列描述蝗虫与家蚕生殖发育过程的相同点,正确的是()
A.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
B.幼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
C.发育过程为不完全变态
D.都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答案:A
详解:蝗虫与家蚕都是昆虫,都进行有性生殖。
但蝗虫与家蚕的发育过程不同,蝗虫的一生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若虫与成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十分相似;家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完全不同。
3.下图是黏虫发育过程不同时期的形态图。
从图中可知,黏虫的发育过程和方式是…
()
A.①→②→③→④,变态发育
B.③→④→②→①,不完全变态发育
C.③→②→④→①,完全变态发育
D.①→③→②→④,没有变态的发育
答案:C
详解:昆虫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发育过程分为幼虫、蛹、成虫几个时期,所以正确发育过程为③→②→④→①;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从图中可以看出,黏虫的发育经历了四个时期,有蛹期,应为完全变态发育。
4.下列哪一组昆虫的发育过程都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A.蜜蜂、菜粉蝶、赤眼蜂、蚊B.蝗虫、蟋蟀、蝼蛄、螳螂
C.蜜蜂、菜粉蝶、蝗虫、蝉D.家蚕、蝉、蝗虫、蝼蛄
答案:B
详解:家蚕、蜜蜂、菜粉蝶、赤眼蜂、蚊、蝇等昆虫的发育都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蝉等昆虫的发育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5.进行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和成体有差别,但没有差别的是()
A.外部形态B.生活习性
C.内部结构D.具有新陈代谢活动
答案:D
详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任何生物体进行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新陈代谢。
所以,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其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差别,但没有差别的是新陈代谢的进行。
6.某同学在树丛中发现了一条绿色的“虫子”,该同学把它放在一个小盒里带回了家。
过了几天,当他再打开盒子看时,发现“虫子”已经变成了美丽的蝴蝶。
如果被捉的“虫子”属于完全变态发育,那么它的发育过程应该是()
A.卵→蛹→幼虫→成虫B.卵→幼虫→蛹→成虫
C.卵→若虫→成虫D.卵→若虫→蛹→成虫
答案:B
详解:该同学捕捉的是虫子,几天后,却变成了美丽的蝴蝶,两者之间的形态结构有较大的差异,应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7.对“旱急而蝗”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环境的昆虫
B.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低,蝗虫取食后生长较快,生殖力强
C.比较坚实、含水量较少的土壤最适合蝗虫产卵
D.干旱与蝗灾无直接联系,在历史上属于巧合
答案:D
详解: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同时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常用来比喻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
图示为家蚕的发育过程,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家蚕的正确发育顺序为________(用数字表示),发育方式为________。
(2)家蚕的发育是从____________开始的,取食桑叶是从________开始的。
(3)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显著差异的时期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数字表示)。
(4)“春蚕到死丝方尽”,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是否合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2→4→1完全变态发育(2)受精卵幼虫(3)12(4)不合理在蛹这个时期,家蚕并没有死亡
详解:家蚕的生殖是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
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2.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
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
3.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写短文:
(1)蝗虫的成虫和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2)蝗虫的卵和蚊的卵进行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3)从蚊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地区容易流行疟疾。
(4)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为什么大旱之年易闹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