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素材:关于除夕的相关传说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素材:关于除夕的相关传说大全20xx年高考素材:关于除夕的相关传说大全节日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
蒸年糕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
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
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
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节日禁忌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禁忌。
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
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
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团圆饭
团圆饭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
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
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
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3、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
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
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4 、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
因此,人们的除夕禁忌,是源于传统对年的特殊认识。
除夕的禁忌极多,也极其重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
在与时俱进的年代,人们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朝着科学健康和谐的方向前进。
节日礼仪
除夕守夜
除夕守夜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
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
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
《燕京岁时记》:凡除夕,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谓之辞岁。
家人叩竭尊长,亦曰辞岁。
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
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跳火群
跳火群/tiǎu-hé-gún/只是按闽南语音译成汉字。
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也不清楚。
大胆猜测是:本来是从火堆上跳过去,但必须进屋到达天公灯才算完成一趟,接着又返回来,再跳,所以就成了群了。
活动路线:下图以俺厝为例,画出跳火群的一般路线。
仪式过程
① 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在(神)厅神案上燃好香烛。
② 庭院里早已准备好用以点起火堆的草料春草(稻秸秆)和番薯藤。
③ 用春草迅速点火,待番薯藤烧起大火后,一切准备就绪。
④ 家中男丁在庭院起点处等候,由辈分最高的男丁带头最先跳过火堆,其他人按长幼顺序跳过。
⑤ 跳过火堆,拾阶而上,从正门进入厝内,一直走到神厅内的天公灯下,完成一趟。
然后沿原路折回庭院里的起点处,接着跳。
跳几趟都无所谓。
⑥ 待到火势渐歇,家中妇女手持火钳和瓦片(现在
瓦片少了,可以用其他容器代替),从火堆里夹出一些未燃尽、带火星的番薯藤条,放入瓦片上,放到房内眠床下面。
(只是夫妻住的房内才需要。
单身汉的卧室就免了)
⑦ 还是辈分最高的男丁,手持扁担,将火堆往大门方向一打,让火星灰烬散开。
⑧ 燃放鞭炮。
(家中没有扁担的话,可以直接将鞭炮扔进火堆里,火星顿时四溅。
)
寓意
因为没有考据,也没有从大人那里听说过跳火群的涵义,所以这里仍然是大胆猜测:火历来是驱邪的工具,就像新娘子进门要过火炉一样,跳火群估计也是为了驱逐邪魔、祛除旧年晦气而举行的宗教仪式。
夹火星置于床底估计是保留火种的意思。
虽说是驱邪祛晦,旧年新年总是要有所传承,如此才是群龙无首的大吉卦象啊~~最后的打火堆,应该是想放满庭满院火星四溅,象征着红红火火的新年。
节日活动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
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
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
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
的时间信息。
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
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
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
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
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
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
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
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
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
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相关传说
夕的传说
恶兽夕
恶兽夕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
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
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
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
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
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
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
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
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
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
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
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
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
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
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
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
放爆竹,贴门联。
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
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
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如今我们过年的很多俗语与习惯都来源于这个传说:
年初一: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子孙记得这个救了整个村子的孩子年,就把天明后的早晨就叫年。
又是正月初一,所以又叫大年初一。
守岁:大家守着碎竹节等待的过程。
守岁就是守着碎竹片的简称。
除夕:腊月卅十大家守着碎竹节等夕的这一夜。
红布:如今的对联。
而除夕夜里大家饿了,拿东西出来吃则演变成了我们齐聚一趟欢声笑语如今的年夜饭。
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
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
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
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
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
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
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
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
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
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
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
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
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
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
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
这天晚上,
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
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