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一中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四平一中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孔子主张“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墨子主张“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商鞅主张“任其力不任其德”,“程能而授事”。
这些主张
A.说明尚贤得到诸侯国认可B.体现新兴地主阶级选才标准
C.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官职D.表明百家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2.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四者的相同之处是
A.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B.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
C.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D.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3.“都铎朝的君主在不得已的时候总会退一步,而斯图亚特朝的詹姆士和查理却没有这种机巧,他们无论如何不能容忍议会的存在,因而迁怒了民族——王朝的立身之本”,进而导致了:
A.暴力革命B.光荣革命C.议会改革D.君主立宪
4.美国历史上威尔逊曾被史学家戏谑为“赢得战争,失去和平”的总统。
从历史角度看,威尔逊总统“失去和平”是指
A.美国因参加“一战”,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B.威尔逊总统倡议的“世界和平纲领”未能实现
C.美国因参加“一战”,门户开放政策遭到列强的反对
D.“一战”后出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
5.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道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去了丑。
就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觉醒” 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B.制度腐朽C.经济凋敝D.吏治腐败
6.《汉穆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这反映了法典
A.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B.保护社会成员私有财产的要求
C.规范各阶层义务的意图D.集原有各国法律之大成的特点
7.王安石推行变法的首要任务:
A.缓和阶级矛盾B.解决财政危机C.改革官僚弊政D.解决立法之争
8.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但直至汉代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
中,视为子书。
出现这一情形是因为孟子
A.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反对实行霸道用兼并战争征服其它国家
C.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
D.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其政权
9.下边漫画反映了中日围绕某一问题相争的状况,这一问题主要是指
A.地位问题B.朝鲜地位问题C.义和团反帝问题D.钓鱼岛主权问题
10.如表是2006一2008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
如表可以说明
A.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力衰退
B.美国不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
C.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出多元化局面
D.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11.汉初政府对铸币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民间铸币,政策上只规定铸币的面额(重量),其余一切包括师铜料开采、冶炼、铸造等都交由铸币者自行处理,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皆因封地内有铜山,成为巨富。
汉初的铸币政策
A.增加人民财富B.影响经济恢复C.增强地方实力D.造成通货膨胀
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虞衡是我国古代掌管山林川泽的政府机构的泛称,其职责主要是保护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制定相关方面的政策法令,虞衡官执行这种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
《周礼·地官·山虞》记载了周代的虞官设置:“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
秦汉时期,虞衡转称少府,但其职责仍为管理山林川泽,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
隋唐时期、虞衡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管理事务范围不断扩大,据《旧唐书》记载,虞部“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圃、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
宋元以后,除元朝设有专门的虞衡司以外,其他各朝都由工部负责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
由少府到虞衡司再到工部,表明古代当政者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并开始从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和管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虞衡制度及其机构基本延续至清代,可以说这一制度是中国对世界自然资源管理做出的制度性贡献。
——摘编自卜晓军、任保平《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
材料二左宗棠在就任陕甘总督、督办新疆(1867—1881年)紧张繁重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之外,对西北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推行了一系列朴素但却富有针对性的环保举措,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而且首要目的是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这与当时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相适应的。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西部荒地渐少,生态渐转,民困渐苏,百业肇兴,民气日旺,气象一新的局面日渐形成。
光绪帝因此在上谕中称赞左宗棠经营西北的计划“井井有条”,且其工作已“渐著成效”,要求他“认真经理,以期次第就绪,教养有资。
”——摘编自马啸《左宗棠对近代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虞衡制度的发展特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左宗棠在西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背景及其作用。
14.(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韫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
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
宋代权势阶层实现对土地的占有,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1.合法的土地交易;2.诱骗(如向土地拥有者许诺可以免除赋税);3.非法放贷和胁迫(放高利贷导致农户破产,借机胁迫农户交出土地所有权)。
——摘编自王也《宋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30日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陡革发展情况时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
华南农业走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指出,土地流转的本质,就是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
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虽与我国在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但其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积极意义。
——摘编自尹虹梅《英国圈地运动时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政府推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宋代土地政策、英国圈地运动和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调整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C
【解析】
孔子、墨子和商鞅都主张根据选贤任能,这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官职,C正确;三人的主张不代表诸侯主张,排除A;孔子的奴隶主贵族代表,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2、A
【解析】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均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故答案为A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经济,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未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D项。
3、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斯图亚特王朝和议会之间的矛盾,用和平的方式不能解决,就只有用暴力的方式,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故选A;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后阶段,它是人们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的表现,体现不出和查理的关系,B错误;议会改革不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C错误;国王和议会的矛盾,首先是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然后才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选项表述不能直接体现材料含义,D错误。
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总统倡议的“世界和平纲领”未能实现,所以被史学家讽刺是“失去和平”的总统,B选项正确;美国没有因为参加一战导致国内矛盾激化,A选项错误;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遭到列强的反对,C选项错误;二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与威尔逊总统无关,D选项错误。
5、B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成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索,故选B;军备落后、经济凋敝、吏治腐败的根源都是制度落后,排除AC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联系所学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
6、B
【解析】
“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反映了《汉穆拉比法典》保护社会成员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选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奴隶主的信息,排除A;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7、B
【解析】
王安石变法前的北宋是冗官、冗兵和冗费,还有送给少数民族的岁币,国家不堪重负,所以变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财政危机,故选B;财政危机解决了阶级矛盾就解决了,故A不是首要任务,排除;官僚弊政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的,王安石无法改变,C错误;立法之争是变法前提,不是首要任务,D错误。
8、D
【解析】
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这不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因此出现《汉书·艺文志》的情形。
D正确;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阐述了社会分工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符合统治阶层利益,不应该出现此状况,A排除;孟子不主张用战争的方式征服其他国家,B排除;孟子认为人本性善良,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C排除。
故选D。
9、B
【解析】
依据图片中日相争并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要求清政府放弃藩国朝鲜,但清政府不同意,于是引发了中日关于朝鲜地位的争论。
B正确;本是中国领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 A错误;1900年义和团运动已经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C错误;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已经将钓鱼岛割让给日本,D错误。
故选B。
10、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因此C选项正确。
增速放缓不等于国力衰退,A选项错误;B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依据材料无法得出D选项,排除。
故选C。
【解析】
依据材料中“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成为巨富。
”信息可知,汉初的铸币政策增强了地方实力,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汉朝货币实行铜本位,并未造成通货膨胀,反而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B、D选项错误。
故选C。
12、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经历了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的过程。
这一过程反映了古代文学世俗化的倾向,是城市经济逐渐繁荣的体现,故B正确;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A错误;文学作品的演变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无关,故C错误;儒家地位逐步提高和文学作品的演变也无关系,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特征:历史悠久;职官权限不断扩大;管理逐渐系统性;具有延续性;影响世界。
原因:政府及当政者的重视;人与白然和谐发展的需要;环保意识的提高。
(2)背景:内忧外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
作用:促进了西北的开发建设;使西北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有利于西北的军粮供给,国家的统一。
【解析】
(1)特征:根据材料“《周礼·地官·山虞》记载了周代的虞官设置”可归纳出是历史悠久;根据材料“隋唐时期、虞衡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管理事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归纳出职官权限不断扩大;根据材料“宋元以后,除元朝设有专门的虞衡司以外,其他各朝都由工部负责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可归纳出具有延续性;根据材料“并开始从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和管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可归纳出影响世界。
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政府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环保意识提高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背景:关于左宗棠督办新疆的背景可从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小农经济的重要地位及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影响:结合左宗棠在新疆的措施可从西北开发、经济恢复、国际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4、 (1)原因:宋初“藏富于民”指导思想的影响;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合法性的需要;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土地商品化。
(2)不同影响:
宋代受重农抑商的封建传统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影响,失去土地的中国农民只能终身被束缚在土地上,极难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
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和转型。
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农业摆脱落后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流转土地承包权有利于农业向专业
化、市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使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
(3)看法:一定时期的土地政策的调整与当时的历史状况紧密相关;土地政策调整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兼顾农民的权益;土地政策是涉及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可概括为宋初“藏富于民”指导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
宋代权势阶层实现对土地的占有”可概括为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土地商品化。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时维护中央集权制度,时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不会起到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
关于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等方面进行考虑因果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
关于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发展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思考作答。
(3)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关于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调整的看法,根据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从吸收借鉴方面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土地政策的调整要符合国情;土地政策是涉及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土地政策调整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兼顾农民的权益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整体分析:本题以中英的土地政策为切入点,考查宋朝政府推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宋代土地政策、英国圈地运动和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社会转型的不同影响、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调整的看法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土地政策的调整一定要符合国情,土地政策调整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兼顾农民的权益;土地政策是涉及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