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美
在高中语文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审美因素,努力实现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审美水平。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感受美的教育呢?
一、品味语言感知美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品味,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美,从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诗意美、结构的形式美等。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静态的荷叶、荷花,作者连用几个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似静非静的动态美;“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写出淡月照耀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写出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出荷花那种不染纤尘的美质。
这些语句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荷叶、荷花在朦胧月光下那种特有的美。
此外,“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
好
像有情意;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二、分析形象走进美
在语文的世界里,有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高歌“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李大钊,有大义凛然、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有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有为报祖母养育之恩而写下泣人泪下《陈情表》的李密……诸多的人物形象在文学的世界里栩栩如生,熠熠生辉。
在文学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大自然赐予的秀丽画卷和人类杰作。
它们或险峻奇绝,或秀丽柔和,或激越壮阔,或娇小妩媚,或幽邃飘渺,或清新淡雅。
我们可以领略到李白笔下“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险峻陡峭,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般的乡间,随着黄河浪的回忆回到充满传奇和迷信色彩的故乡的榕树身边再次聆听桥下流水的声音,撑着油纸伞走进戴望舒那条江南的充满惆怅的烟雨迷蒙的雨巷……
这些无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迪。
通过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能够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达到心灵的某种共鸣,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去感受人物形象所带来的人格魅力,或者通过对情
景的品味,去见识更广阔更美妙的世界。
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营造走进文本的氛围,把学生引入绝妙的佳境之中,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形象,发现美,享受美,点燃起学生主动拿起笔创造美的欲望。
三、体会情感共享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
有的歌咏伟大,有的向往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鞭笞丑恶;有的揭示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的心理历程,从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又如,在杜甫的《登高》中,首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写尽了深秋悲凉苍远之景。
全诗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借此景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
愁的复杂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把握其意象,品味其情感,由此获得对人生境遇、世事沧桑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