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朱秀珍
第四节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的题材类型。
2、了解古典诗词的常见的感情类型。
3、掌握古典诗词思想感情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古诗词常见的感情类型。
教学难点:
掌握古典诗词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方法。
复习的方法:
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思想感情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导入本节课内容。
2.考点阐释: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二、知识梳理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1.学生讨论。
2.教师点拨。
3.出示投影显示内容。
古诗中常见思想感情有:
(1)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离别寄慨: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柳永《雨霖铃》。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节物变化、时序变迁。
王维《山居秋瞑》。
(4)怀古咏史: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仰慕英雄自比自况、怀才不遇。
刘禹锡《石头城》。
(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人生喜悦。
杜甫《客至》。
此外思想感情还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题材类型与思想感情:
1.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4.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5.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托物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
三、方法与技巧
(一)教师根据投影仪显示内容点拨讲解。
(二)学生结合讲解内容思考讨论。
(三)师生共同小结所学知识点。
(四)学生合作完成巩固练习题。
1、作者——鉴赏的航标
结合作者的一贯诗风及生活经历、情感倾向来更好地把握主题。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请说明“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字的具体内容。
答:“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
2、标题——鉴赏的向导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告诉我们诗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类词是咏古词,常常表达昔盛今衰、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等不同的主题。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问: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身处异地而深切的思念自己的故乡,急欲回到故乡的心情.
3.注解(背景)—鉴赏的灯塔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背景或几则注释,对于这些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准备。
2003年高考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座,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
1、读作者:王维,盛唐诗人诗人,属于山水田园诗派,晚年向佛。
其诗歌以描写山水风光居多,所写景物充满诗情画意,“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诗歌在清新淡雅中又往往意境高远,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审标题: 标题《过香积寺》,“过”即拜访意,到深山中一古寺游玩,诗歌当属写景诗。
3、读注释: 注释中两个词语均属佛教用语,通过注解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对世俗欲念的超脱,对清净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的意境。
4.抓关键词句---鉴赏的诀窍
一般来说,每首诗歌都应有一个解读点,我们要迅速把握诗歌的主题,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重拳出击,从而取得主题解读这场战役的胜利。
诗歌开头或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是诗歌的主题之所在
例: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中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方法小结:
怎样根据诗句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1)抓住关键词句的意义来分析
(2)抓住物象的象征意义来分析
如何规范表述:
(1)这首诗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诗人(某某)思想感情。
(2)这首诗通过(诗句)的(某某)含义,表现了诗人(某某)思想感情。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通用的答题思路:
(1)用自己的话呈现诗歌描绘的画面。
(2)用精练的词语概括画面内容(不是氛围)。
(3)诗歌反映出作者当时的思想或心情。
(4)诗歌体现思想内容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四、巩固练习:
例1: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作者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参考答案:
①征尘表示作者难忘征战生活;表达了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
第四句转而写景,意在借景抒情。
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例2:结合诗句内容(可以选取其中一联)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答: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选取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种景物,渲染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颔联,借写一去不返的流水和回巢栖息的暮禽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来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决心。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寥落、坚贞自励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1.审视诗题:借助题目的信息推测诗歌内容的大概范畴。
2. 熟悉诗人:熟悉历代的时代特征及诗歌发展情况;
熟悉著名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的身世、思想历程、古诗词鉴赏解读方法创作风格,以便知人论“诗”。
3、借助序言和注解的信息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4、依据诗歌整体意境评价其思想内容【这是根本】。
5、借助抒情或议论性语句揣摩其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