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点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7.(2013浙江学考,32,2分)
19世纪90年代末,某著述刊出后,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叛逆之作。

该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
D.《天演论》
答案 B 根据材料中“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可知指的是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B项正确。

8.(2009浙江文综,18,4分)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

因此应选择C。

9.(2012浙江文综,38,7分)(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7分)
答案(3)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翻译《天演论》;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

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不难判断出此人应为康有为,第二小问亦可迎刃而解,第三小问主要结合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进行论述。

12.(2017上海单科,12,2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 )
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
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
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
答案 A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故“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文化为本位,选A项。

13.(2013安徽文综,13,4分)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 A 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

B、C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可排除。

D项表述本身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评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做出合理解读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

本题易错选C,主要原因是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14.(2013大纲全国,19,4分)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答案 D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极大,这表明洋务派的思想与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D项正确。

张之洞的这一做法不能证明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也不能反映出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A、C两项错误。

B项显然与主题不符。

本题选D项。

15.(2014福建文综,38,20分)(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10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0分)
答案(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

(答二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需将材料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归纳层次大意。

第二小问要从培养人才和挽救民族危机等角度思考。

第(4)问既要分析西方效仿科举制的原因,又要分析中国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前者主要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入手,后者主要从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分析。

16.(2014江苏单科,22,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第中西之载籍极繁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咸有裨于国家大计。

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

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10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答案要点: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略。

解析(1)早期维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分析材料一中的“试题”信息,能典型地反映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语句为“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依然坚持中国传统的纲常政教。

(2)该问属于开放性设问。

论证时应紧扣材料主旨,即近代性,同时深刻理解近代性的内涵。

结合材料一,可以提炼出课士的类别有自然科学类,体现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

材料二中“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反映了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近代性。

论证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史实,做到史论结合。

考点二新文化运动
7.(2013浙江学考,33,2分)
右图是中国近代某著名杂志创刊号目录的局部图。

下列言论,属于该杂志提出并倡导的应是( )
A.“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B.“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
C.“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答案 C 根据图片所反映的时间“民国四年”,即1915年,再根据图片信息“敬告青年”等信息,可以判断出图片所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故C项符合题意。

8.(2011浙江文综,16,4分)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 B 解答本题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抓住时间“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二是抓住关键信息“相对论”“民约论”。

此时,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重大影响。

故B项正确。

评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目标是新文化运动。

考查的能力目标是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以及运用。

解题的关键是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

7.(2013江苏单科,7,3分)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 D 题干材料中“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2013天津文综,13,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

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答案(3)《庶民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析第(3)问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分析作答,注意联系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